本文转载于南京理工大学 温素彬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它是从拉丁语“”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即“学习的进程”
CurriculumH.Spencer1859Currere(Race-course)(Course of study),或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从现实意义上理解,课程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或媒体的总和,它具有客观性、目标性、经验性、教育性、系统性等特征。从内容上看,课程应包括课程环境、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学参考、学习者体验等要素。课程教学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办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和落脚点是要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标杆管理”作为一种卓越质量管理方法,在高校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实践中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为促进一流本科教学,经济管理学院提出了将标杆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本科人才培养中,形成课程教学标杆,并启动本科课程教学标杆建设项目。
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课程教学标杆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标杆
思维决定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标杆的建立是课程教学标杆的首要内容。教学思想来源于课程意识和教学实践的长期积累。课程意识指课程觉察或课程自觉,即教师对课程的特点、意义、功能等有一定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自觉地贯彻、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反思与提升,让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
因此,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标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是课程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师生共同的知识、技能、经验,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等要素更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师生是课程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所谓教学:教就是学,学就是教;教是干中学,学乃学中干。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教的标准和要求去学,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站在学的角度去教,那么才能真正体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
(2)培养创新精神是根本。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应立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意识、创业精神。将探究意识、创新思想、研究习惯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将创新内化于心。
(3)提高能力是关键。应牢牢把握能力培养这一关键,注重以人为本,一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先导。形成“教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促新,新以促教”的良性循环。
2.教学内容标杆
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杆建设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挖掘国际前沿和最新的理论与方法,洞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具体可表现为专业精神、专业视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目标。
(2)教学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但教师同时应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专业教学中,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在掌握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之外,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闻道在先,术业专攻”。
(3)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找问题,将问题带给学生,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重构,通过启发式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标杆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和途径。其标杆建设主要包括:
(1)课前的线上云端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提供多元化的课前学习场景和方式。例如,建设课程云平台,将MOOC课程等教学资源放在云端,在开课前供学生观看和学习,通过在线教学,实现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充分发挥视觉、听觉潜能,将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融为一体,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2)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在学生进行了课前的线上学习后,在课堂上,重点不在于教师讲,而在于解答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教师的课堂角色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把课堂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3)课后互动跟进。课堂教学后,应再一次充分运用课程云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系的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解答,并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讨论和互动。课后有效互动,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过程,又是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共鸣,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
4.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源标杆
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优秀的教材、教案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体现在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2)符合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3)重点、难点、要点阐述清楚、详略得当,知识点安排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和连贯性。
(4)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设计层次丰富的问题,提出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5)立体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链接到网络资源,同时,要建设包括教案、课件、习题、讨论、研究文献、设计、计算模型、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库,形成真正的立体化教材或立体化教案。
5.课程考试模式标杆
考试是评价和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的重要引导。因此,应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模式。应建立“多元化、组合式”的考试模式。
(1)考试应贯穿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结合课前线上学习、课堂教学、课后互动,从考核时间上,应建立“课前预习考核+课堂学习考核+课后综合考核”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课前预习考核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掌握程度以及预习的强度;课堂学习考核主要关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课后综合考核是要关注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考试应有助于多元化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元化能力培养,从考核内容上,应打破传统“单选、多选、简答、计算、论述”的单一题型,建立“课堂表现+研究论文(前沿综述)+案例分析(或项目开发)+分析模型设计+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模块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考试题型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灵活设计。
6.教学服务标杆
教学服务是实现以上教学模块的重要保障。教学服务应关注以下方面:
(1)建立现代、方便、快捷、全面、系统的教学信息系统。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云平台,或充分运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教学平台,例如:相关部门开发的MOOC平台、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工具等。
(3)逐渐设立专业教学助理群体,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动向、定期考核统计、学生需求等,进行动态收集,形成教学辅助大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助理。在当前情况下,可先行聘请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学助理。
(4)教务员、辅导员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专业教育提供好后期服务。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课程教学标杆体系见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