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简介
是什么:机器人工程(Robot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803T)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由教育部于2015年设立的新兴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优良品德,具有解决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问题的能力,在机器人领域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什么:专业课程重在夯实数理基础,加强多学科融合,涵盖了支撑机器人工程所需的电气与电子、控制、计算机、机械等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进而学习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所需的机器人学、运动控制、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软件编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核心课程内容包括: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机器视觉应用。
干什么: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机器人设计研究单位、制造企业和综合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配、调整和改造、机器人自动生产线设计、应用和运营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岗位。
(二)专业优势
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机器人工程人才需求也呈逐年增长之势。
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自动化类一个分支,是我校2021年新设专业,2023年首次招生。本专业依托我校省级品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资源,以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为学科平台、以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汽院分中心(2014年组建)为科技创新平台、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实验室(2022年新建)为实践平台,开展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
(三)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汽车零部件、3C电子制造为背景,以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为核心,突出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的培养特色,坚持“对接产业、企校联合、应用为本”的专业建设思路,充分整合校内外工程教育资源,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实验课程、实践环节、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的“五位一体、能力贯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共引、共育、共享建设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推进“全程参与、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践平台
□ 专业基础实验室(部分)
□ 专业特色实验室
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
NAO人形机器人实训平台
(二)校外实习基地
三、师资队伍
孙希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多机器人系统协同作业策略、随机系统分析与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算法设计,参与或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或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20篇。
刘凌云,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十堰市市级科技特派员。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主持并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
方凯,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主持建设省级一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研究方向为机器人自主控制、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汽车生产自动化。主持和参与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项,完成企业技术开发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1部。
李慧玲,硕士,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数字制造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及系统,承担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教研项目以及多项省市级科技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1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贾蓉,硕士,副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自主导航、复杂系统控制。近年来,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项,参与完成湖北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3篇,SCI/EI检索2篇,申报科技成果登记2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