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情结,其实更大程度上可能存在于那些依山傍水的南方小城。对于饮食文化和衣着装饰都颇有特色的南方,没有北方对待端午的粗心。对于它们来说,我想,倘若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那么端午无疑是一道相当引人注目的,绚丽璀璨的风景。
记得一首关于端午的歌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的情节,犹如淙淙流淌的山泉,动听,多彩,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温馨若昨,甜美似梦的痕迹。
端午节到,我因求学无法回家。在外住校的生活,自初中开始,已持续多年,以至于我在很多节日都不再念家。反而每次想的都是能和自己的同窗一起经历些什么,和同学之间的佳节记忆,可能是多年后打开脑海里弥留得很是丰富的篇章。
这次,班级里的姑娘们细心地准备了系在手上的彩绳。她们说端午结束后把这绳子丢进水塘,可保平安。当我看到这彩绳,一瞬间有种昨日重现、忍俊不禁的微妙感觉。中学时候,同样是无法回家的整整一个班级,一起做着迎合端午的游戏。那时的我们把男孩和女孩分开,要求背出明天要检查的单词,背不出的男生,就要把当时象征“喜欢“的彩绳,系在一个自己中意的女孩手上。那时的我可能由于个性的张扬,被很多人起哄着将彩绳系在一个很是漂亮可爱的,心仪许久的女孩手上。当我朗踉踉跄跄,羞红了脸托住女孩的手时,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会看到这样的一条彩绳。象征着朦朦胧胧的情感和友谊的彩绳。
端午的文化,伴随着屈原投江近千余年,可能在这样的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会逐渐被冷落了。因此这样的节日,反而是一种更好的感情的记录和寄托。我想每个人在一个不能确定一切的学生时代,大都渴望的是真切美好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出自于一种吸引和关心,以及对温暖和渴望和对孤独的摒弃。这样的一条彩绳,握在手中,其实于我而言,只能体会到单纯二字。多好,这单纯的学生时代,如同春风沉醉,绿草如茵的湖畔,期待着有爱恋意味的月光抛洒下来。多少年后,每个人的脚步变换不定,我们的踪迹如同每天自在游弋的白云,终究会随着黑夜的来临,被时间吞没。
一个集体的温暖,会随着它的解散而慢慢地融化到记忆里。同窗的情谊,即使是当时认为深刻而不会突变的温情,也终究会慢慢消散。若是如此,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视一个集体的氛围和这难以描摹的情愫。这其中,必然有很多的宽广与狭隘,有很多的付出与无视,这也是对未来离开学校的生活的写照,是对一个人内心是否感性是否柔软的记载。我很高兴,当我看到这条短短的彩绳,我想我不必等到端午结束匆匆把它丢入水塘。不妨保留下来,多年后凭这相识相聚。
“谁画出这天地,又画出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让我们惊喜,让我们在这里相爱相遇。”我想我应该把这彩绳背后的师生情结和同窗情谊用短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可能多少年后我看到这羞赧矫饰之笔,也会嘴角微微上扬。到那时,恐怕很多离别都不在伤情和张扬,很多了解当断即断,不再有任何惶恐,只有温情的回忆坚实圆满,让我们的脚步更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