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作者
杨剑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04-05

分享

我最初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引领,是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能,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每次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时,我都会说:“除了学习英语,大家可以和我探讨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思想、情感、婚姻、社交、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等”。目的是以自己在本校学习、工作几十年的优势,给学生解疑答惑,既成为学生的朋友,又能够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指路人和心灵导师。

2013年起,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除正常授课外,学生有了较多的小班辅导和小组讨论时间。自2013级新生入学,我有意识地定期给学生补充课外英语学习资料,并给学生推荐了诸如《文科为什么重要》《大学应该学什么》《富兰克林自传》等人文学科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补充和推荐的材料很受学生欢迎,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也经常举一些国内外或是贴近学生的案例,鼓励学生用英文谈社会、人生、理想、生活和学习。用这些方法,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这算是我在英语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一次尝试,也是我作为教师责任感的体现。

很多学生会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洋媚外、普世价值等风气和思潮的影响,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全面地看待中国的国情。这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在思政课堂上,也不仅是辅导员的责任,而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的事情。

学校党委书记带队在外语系调研时曾指出:“大学英语课堂实际上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个人的感受也是如此。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外,必须上升到大德育的高度,因为大学英语表层看是语言教学,但其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镶嵌的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传授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总是呈现给学生“高、大、上”的方面,正能量居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印象。而且,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且多样化。各种不同的思想理念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影响甚至颠覆着很多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正确思潮的负面影响。

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比其他课程更有优势,因为语言文化的学习必然涉及到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学习与甄别。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结合本人工作经验,我举以下案例谈一下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工作。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013年12月6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问题,各种纪念性的文字、音频、视频内容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而来。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给学生拷贝中英文版的曼德拉自传及根据其生平改编的电影。这个新闻热点前后持续一月有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鼓励学生阅读英文版的曼德拉自传,并结合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强化学生的具体感受,既巩固了英语知识,又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增强坚持理想的毅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和民族自豪感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2014年3月11日,美国导演里比的作品《钓鱼岛真相》推出,客观、精准地从历史角度揭示了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批评了日本政府的错误态度,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抓住这一热点,我在课堂上及时地推介了这部英文纪录片给学生学习和讨论,一方面让学生重新回顾日本从明末开始就借助朝鲜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历史真相,同时,通过回顾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工作和学习的敬业精神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不仅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我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相关英语新闻,并建议学生观看学习BBC拍摄的法航447空难纪实纪录片,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副驾驶的低级操作失误,使飞机机头不断向上导致飞机失速,血淋淋的事实让学生们深深体会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从而坚定严格自律、踏实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这样的德育教育也是可以交叉进行的。2012-2014年,各大媒体密集报道中国房地产行业“教父”王石的各种新闻。王石201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游学,微博中爆出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而且,他在哈佛读书期间拒绝了公司配车,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地铁。结合励志人物严于律己、苦学英语的时事热点新闻,教师可以有规律地、系统地、目标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大德育教育,效果会呈现叠加效应。

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选择时事热点的英语新闻,如西方媒体对新疆、昆明暴恐事件的“双重标准”报道,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邮件门”新闻等,对学生进行中国发展、国际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西方民主实质、货币战争等方面知识的教育。由此,学生们不但学习了相关英语知识,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的双重标准有了真正的认识。这时,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震撼三部曲》作者、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所说的“出了国、就爱国”的真正含义了。通过类似的大德育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

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客观、全面进行思辨,建立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知识对比等方面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在自身实践学习中甄别西方文化的双重标准、精华与糟粕,学会思辨,建立文化自信。例如,在2014级学生所学的“教育”这个话题中,学习内容覆盖了大量的中美教育的对比,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费用、教育模式,等等。在讨论时,很多学生强调中国的高考竞争激烈,美国学生学习轻松;中国教育落后,美国教育先进,等等。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前80约%的文盲率,到2016年的4.08%的文盲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是美国4倍左右的大国中,我们实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取得的教育进展。同时,教师要跟学生解释,美国是利用了一战、二战的地缘政治优势,抓住了历史机遇,才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军事、教育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历史、客观、全面地以思辨的高度来看待中美教育的差距,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在大学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具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片面的认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通过一对一的电话、邮件、微信和面谈等方式进行解疑答惑。例如,在2016年学生所学习的“自然和社会”这个话题中,有学生认为西方福利制度远远好于中国。对于类似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国情去思考:在中国这样巨量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还需要将大部分的钱投入到科技、军事、教育、农业、国防等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所谓“高福利”制度,是西方式“民主”造成的恶果之一。长此以往,会造成财政赤字暴增,难以为继。美国现在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欧洲很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以上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思政和德育教育,本人在思政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受到了同样的教育,实现了自身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升。2013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都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和教师都在其中直面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教师自身思政水平和自身定力能否提升,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成败。未来,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尝试着常态化、系统化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思辨引领,为实现学生的“四个正确认识”贡献力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和大德育教育永远处在进行时。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