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黄新建,82级船舶工程系校友,港珠澳大桥CB02标项目经理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CB02标段架设于伶仃洋之上,处于大桥的江海航道桥重要位置。建设期间,遇到“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2600吨钢塔整体装船及吊装”“138号钢塔翻身”等世界级难题,每一项都需要挑战极限。在我校校友黄新明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最终全部高质量按期完成,堪称完美。
八年,铸就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半小时,粤港澳三地天堑变通途。
一周前,全长55公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我校82级船舶工程系校友、武船重工集团钢桥专家黄新明就是奇迹的创造者之一。
从2009年到大桥建成的2017年,8年时间,黄新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凝结在这座拥有多项世界之最头衔的跨海大桥上。
世界级难题的解决
伶仃洋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每天过往船只超过4000艘,从海面望去,三座海豚形桥塔格外引人瞩目,这就是港珠澳大桥江海航道桥。三座全钢桥塔由黄新明所在的CB02标段负责,但是吊装之前,黄新明和他的团队就碰上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桥塔属于异型构件,在调整姿态的同时,要保护塔体不受损,而且还是海上作业。
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时,黄新明大胆地提出了“无损吊运、无损支撑、无码装配”思路。
当时在国内,重量达2600吨的钢塔在水上翻转吊装还没有过先例,作为异型构件的桥塔需要整个翻身180度,又为施工增加了翻倍的难度。黄新明团队采取的方案是桥塔整体做好之后,到现场用浮吊把它竖转90度以后再平移到塔墩上面去,它跟塔墩是用18000套螺栓连接的,为了保证钢塔的垂直度,不用焊接,只用栓接,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后期的干扰。
黄新明带领武船重工的团队与合作伙伴齐心协力,共同研发吊装工具,采取“把高空作业地面化,海上作业工厂化”的模式进行施工。同时,为确保一次成功,先后组织三次模拟演练,四次实地演练,最终花费7个多小时,经过60多个作业步骤,在海上把这么大重量的桥塔一次性吊装到位,也属首创。桥塔完成吊装的姿态和位置照之前的设计达到误差仅为1/4000的精度。即高度四米,只偏差一毫米。
黄新明从技术工人做到项目经理,从内陆桥梁到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八年,既是黄新明职业生涯的顶点,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化繁为简成为黄新明一次次挑战不可能的秘诀。
他认为,“只要动脑筋,没有找不到的芭蕉扇,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完成复杂高难项目的绝招就是化繁为简,如兵法所云“化整为零”,从而各个击破。
“一个很复杂的项目,就像一个圆,可以设计很多种多边形趋近这个圆,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工程分解成若干相对简单的部分,每一部分采取最专业的方式,达到最优化或者最精确的效果,最后保证整体效果趋于完美。”
在CB02标段中除了引人瞩目的海豚桥塔,数公里非通航孔桥也是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钢箱梁拼装而成,最大单节重达3600吨,考虑到保护桥址的环境,每节钢箱梁都是在中山的预制场制作完成后运到海上架设,在伶仃洋上直接进行无损焊接。
港珠澳大桥中“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2600吨钢塔整体装船及吊装”、“138号钢塔翻身”等,每一项都需要挑战极限。在黄新明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最终全部高质量按期完成,堪称完美。
就是到港珠澳大桥上拧螺丝也愿意
早在2003年,时任武船重工副总经理的黄新明便注意到粤港澳三地修建跨海大桥的消息。当时黄新明为了表明参与建设的决心,留下的一句话令人肃然起敬“哪怕让我去港珠澳大桥拧个螺丝我也愿意干。再一个,如果让我选择项目经理和当时副总经理两个职位其中一个的话,我宁愿选择项目经理。”
2009年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后,黄新明主持大桥前期信息跟踪、技术准备及招标工作。他立了一道军令状,一定要拿下港珠澳大桥,要不然他就引咎辞职。在竞标中,武船顺利拿下港珠澳大桥CB02标段。让他有机会在这个世纪工程中大显身手,黄新明带领团队在伶仃洋上一干就是八年。
桥梁工程CB02标段,从深水区非通航孔桥起到江海航道桥为止,项目总长7.154公里。整个标段用钢量达16.4万吨,已相当于十座普通桥梁的工程量。
能够参与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项目,黄新明觉得这是新时代所给予的机遇:“港珠澳大桥是我们国内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座跨海大桥,也是我们国家从桥梁大国转向桥梁强国的一个分水岭,一个里程碑。”
黄新明及团队承接过国内大小桥梁几十座,其中包括多座特大型钢结构桥梁,不乏三峡工程和杭州湾大桥这样的世界级大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造桥经验,这些参建项目多次获得过鲁班奖、詹天佑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和省级优质工程奖。此外,他完成各类创新项目80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在2010年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首届建造师奖。
黄新明作为项目负责人,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以沉稳而不虚浮、奋进而不张扬的个性,在现实的路上去追逐理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说:“武船集团是个好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我就无缘港珠澳大桥。是武船培养了我,我感恩武船如同感恩母校一样。我还要感谢项目部这个优秀的团队,因为有了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才顺利完成了我们的任务,没有给武船丢脸,我也为母校争了光。”
从大学毕业造船,再转为建桥,从助理工程师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普通工艺员到公司技术副总经理,从技术副总到经营副总,从副总经理再到意义非凡的港珠澳大桥项目经理,黄新明一步步地完成了人生阶段性蜕变。
对桥梁史负责
为保证港珠澳大桥钢箱梁大节段的拼装,在广东中山的制造基地,从2012年港珠澳大桥CB02标开工,到2016年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全线贯通,中山基地成了黄新明的又一个“家”,他在这里呆了近四年,并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春节,守护着逐渐成型的港珠澳大桥。
在港珠澳大桥上不留遗憾,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这句话的背后是他艰难的选择。这期间,女儿中考,他没有辅导过她的功课;在138号钢塔翻身方案进行到最要紧的时候,父亲去世,但是他一直等到翻身方案最终敲定,才仓促回家守灵……他为了建好港珠澳大桥,虽遗憾心痛却仍然无悔。
长期驻扎工地,黄新明与项目部一线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一半的工作时间放在生产一线,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清楚地知道,谁的父母年迈需要回去看望,谁的孩子还小需要回家照顾,谁的爱人生病需要回家陪伴,并尽可能为大家争取到调休的机会,让他们“常回家看看”,甚至主动顶替他们岗位完成紧要任务。
为全面完成好港珠澳大桥CB02标项目,武船集团公司准备拿出500万元人民币作为奖励基金,授权给黄新明使用,他当即表示,要把这笔钱全部根据项目部的管理制度,按质量、安全、进度的节点等,发给团队的所有人员,自己分文不取都可以。他一直秉持这种观念: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把钱用到项目的每个人身上,才能把项目做好。黄新明一直有个理念:做好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怀着“两心”——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即对港珠澳大桥项目、对各项制度规范、对制造标准要怀有敬畏之心;对业主、本企业领导、对一同前行的项目部同仁要怀有感恩之心。在CB02标项目团队中,不乏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各类精英,他们之所以能够团结在黄新明周围,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两心”理念分不开的。
2017年,黄新明刚结束港珠澳大桥项目,回到武汉,转身又投入到新的项目攻坚工作。不知疲倦的他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突发中风住进了医院。脱离了危险期的黄新明刚经历过生死考验,但最先想到的还是桥梁事业,虽然由于身体原因可能不能回到一线,但他还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
“既然老天爷让我活过来了,那我就应该再好好的珍惜今后几十年的时光,能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做点事。我在这个行当做了那么多年,多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再带一些徒弟或者传给后人吧,就相当于我们交过学费的地方,就不要让后人再交学费了。”
“回想50年代造长江一桥的时候,那是举国之力啊,现在做一个跨江大桥,基本上一个县的能力就够了,我们国家的造桥设计制作水平大幅度提高,财力也是非常雄厚,我们作为造桥人,也赶上个好时候。”
“这个桥是120年的有效使用期,100年以后,我们这些造桥人都不在了,但桥还在,也许一千年以后,桥都不在了,但是桥梁史还在,我们要对桥梁史负责。”
而今,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超级工程”已巍然矗立于碧海之上。惊叹于她的雄伟壮观时,我们忘不了为这项工程奉献智慧、挥洒汗水的武船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他们身上,不但有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军工精神,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知识的力量、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团队的意识。
谈起母校哈工程,讲潜艇操纵性课程的徐玉如老师、讲流体力学的李积德老师,讲材料力学杨国翼老师,还有学工部的魏潾老师,讲课的认真严谨,对学生的亲切负责,让黄新明至今难以忘怀。他认为母校优良的教风学风、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课程设置为他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组还有很多哈工程校友,他们都与黄新明一样具有技术扎实、动手能力极强的特质。
黄新明寄语哈工程的学弟学妹,做事的态度一定要严谨、细致,“吃亏是福”,要接地气与工人师傅交朋友,工人师傅的生活智慧、工作智慧很值得学习。
作者: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