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网对于沟通的解释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言:“人性很复杂,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
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生命就得以证悟。由此可以说,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差别只在于,是否被看到。并且,最初都是在关系中被别人看到,而后自己将这一点内化,就可以自我觉知了。
所以,人不能长久处在孤独中,长久的孤独就等于能量体从未被看见,就等于是我们以为的彻底黑暗、彻底死亡。
人需要和外界产生关联。
海蓝博士说:“每一个你遇到的人,其实眼里和心里都写着:请看见我,请喜欢我,请关心我。”
当你深切地知道这些秘密时,你就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了。
现实生活的种种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沟通态度,决定了生活的温度。同等的爱意,用不同方式的语言表达,有的变成了孕育果实的种子和拂过冰面的暖风,有的变成了冬天的蒲扇和夏天的棉衣。有人微言大义,娓娓而谈,化干戈为玉帛,扭转乾坤;有人词不达意、轻言肆口,终成众矢之的。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于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如今世人已破译各种语言的密码。目不识丁之人亦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听懂任何一种语言。但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即使是面对面交谈,都仿佛在自说自话?
2020年9月23日下午3点,图书馆以“沟通的艺术”为主题,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图书馆副馆长郭美莉、阅读推广部馆员、办公室与流通部部分馆员参与活动。与会成员分享了关于沟通方面的书籍,畅谈自己的感悟。
1.《沟通的艺术》
[美] 罗纳德•阿德勒、拉塞尔•普罗克特
分享人:尹玲敏
罗纳德和拉塞尔写的《沟通的艺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作者着重从以下三个角度为我们做了阐述:
一、如何做到了解内在的自我,看懂自己的情绪,并能准确描述内心。这里的准确描述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词汇,而是像是天气预报中风力等级的判断一样做到准确描述。
二、《沟通的艺术》教会我们在沟通中做到——别人说的我们能懂,我们说的别人想听。也就是说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学会倾听周围的声音。
三、《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段关系都会出现冲突,能够很好解决冲突也就能很好的处理关系,虽然说每一段关系都会走向终结,但是在出现冲突的时候还是冷静处理比较好,毕竟做事要善始善终,关系要好聚好散。
《沟通的艺术》在章节内插入了丰富的阅读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心理学知识,有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在每一章结尾的部分增加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得以更深入的了解书中所提到的沟通方面的规则。
2.《共情沟通》
[丹麦] 伊尔斯•桑德
分享人:张曼
今天推荐的是丹麦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给高敏感人士的书《共情沟通》,作者在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不善言辞的人!”这本书传递了一种理念:通过共情沟通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作者桑德曾为高敏感人士开办了多堂课程和讲座,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高敏感人士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具有高敏感特质的人喜欢帮助别人,道德责任感强,但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且需要更久的时间来调整心理状态。对受刺激的承受能力,高敏感人士的阈值也更低。这本书提醒高敏感人士在向他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向别人讲述自己是人们减少焦虑的好办法,但有时高敏感人士又存在阻碍:担心被批评、嘲笑或要履约保持忠诚。解决的办法是强化自我关爱,从而收获安全和从容。当我们面对高敏感人士,主动对他们的行为准则表露兴趣,让气氛舒缓下来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锻炼共情能力,可以从倾听、复述、共情三方面入手。共情让人与人之间从情绪、认知、观念等建立“连接”,达成共鸣,让沟通更有效,达成共赢的局面。
3.《非暴力沟通》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分享人:张晓晨
围绕这一次阅读分享会的主题,同事给我推荐了这一本书,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非暴力沟通》不一定是我看过写得最好的书,但绝对是对我最有用的书,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然而看了书的内容,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静下心来反思过往,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呢?每天忙碌的工作,接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努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都会第一时间去埋怨和指责别人。不得不承认,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本书给出了更好的沟通方法: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去指责别人,而是要去认识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和情绪,让对方知晓,并且向对方明确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或请求。
表达自己感受与盛气凌人的说教他人是完全相反的。盛气凌人只会让对方离我们越来越远,适当的示弱则能够使沟通更加顺畅,从而解决冲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示弱”,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另外很重要的是要明确说出自己的请求。只有明确说出了我们想让对方为我们做什么,他才可能去做。
书中所提到的真实案例,将暴怒、指责或埋怨,诽谤,辱骂的方式开头的对话,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拉到了正常的轨迹上,这些是非常吸引人的。
4.《非暴力沟通》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分享人:冯璐璐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习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5.《好好说话》
[中]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
分享人:邢昕昕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每天都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特别是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会很明显。
成熟而准确的语言体系,是人类社会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语言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心情、意愿、感受之类主观的东西,可以通畅地在人跟人之间进行传播。说到底,语言不仅是声音,更是输出思想的工具。
6.《沟通圣经》
[英]尼基·斯坦顿
分享人:许茂丰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沟通。
人只有在经历过某些事情后,才能发现和暴露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凡事都应先从自身上找问题,这是个人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
21世纪的文化氛围中,读书是一种捷径,愿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本人主要想从技巧上提升沟通能力,因此选了一本书《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是一本工具书,里面的包含了各种场景的沟通技巧,可跳读,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满足于工具书的“如何做”,而是在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过程中,传递一种新的视角。人际交往过程中积极的事前准备,比如个人文化素养,性格特点,语言的掌控等等固然重要,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沟通的智慧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情商,更能让人得到良好的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
对于成长来说,沟通能力是一道关口,如果能越过这个关口,你就能看见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沟通圣经》这本书给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无时不刻地在提醒我沟通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无论是与亲人的沟通还是与朋友、同事的应酬闲聊,甚至与书籍的交流,本书都有大量的范例、作业、解析与讲解向读者们提供了有用的技巧。这是一本不分年龄段,人人都需要阅读的书,更是一本让生活变得更轻松容易的好书!
在分享会的最后,郭馆长做总结发言,她指出:我们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也藏着我们的生活。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否定、打击、批判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让人们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卡尔•罗杰斯曾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我们需要从内省和体察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直面责任,打破道德评判的思维局限,学会倾听并且合理表达爱与愤怒,用尊重、温和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联。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