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发表我校党委书记戴爱国署名文章
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5日文: 戴爱国 来源 : 光明日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织部分,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医药展现出了丰富多元的价值。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稳步向前,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30多万名中医药从业者在中国以外地区开设了8万多家中医诊所。中国已与14个共建国家签订了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投入建设。这凝聚了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共识,增进了共建国家人民健康福祉,推进了全球传统医药传承创新,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标识。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缺乏国际公认的质量认证体系、药品注册难度大、科技交流互信共识不高、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合作渠道窄等问题,但是展望未来,在世界范围内看,传统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前景非常广阔。中国将携手共建国家,加强对话交流、加快务实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加深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加强机制对接共谋合作治理之路

推动构建国际组织机制。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需要高水平合作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落实现有合作机制,发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有传统医药合作平台机制的重要作用,重点推进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框架下进行传统医学合作,深化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协调国内区域战略与中医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发展,利用国内区域方位优势制定能够对接中药类产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机制,发挥传统优势打通药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促进中医药文化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的融合。

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把起源于中国的中医药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未来,我们要持续落实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的有关要求,积极践行开放包容、共同合作的国际标准化理念,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为基础,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开发平台。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动态跟踪、评估力度,发展和推动满足国际应用需求的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引用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加强医疗互助共享健康福祉之路

加强重大疫病防治国际合作。长期以来,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贡献。未来,还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科学阐述中医药作用机理,推荐中医药防治方案、中西医诊疗共识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大力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分享中国中医药管理经验以及防治重大传染疾病经验,加强国际传统医学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盟建设。

拓展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优质的援外服务,完善医药人员援助管理,增加援外医药人员的数量,推动更多援外医疗队去当地提供实地中医药服务。构建覆盖共建国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立足各国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中医药预防和诊疗方案,优化健康服务供给。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以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为重要平台,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和赴境外旅游人员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增强共建国家人民健康福祉。

加强科技研发共建智慧创新之路

推进国际科技研发合作。推动中医药参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能发挥中国特色与优势的突破型、引领型的中医药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构建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新模式开展国际科研攻关,推进中西医学理论与方法互参互补,多学科技术融合创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持续推动“一带一路”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水平科研期刊合作计划、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计划,吸引全球科技要素,全面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研发合作水平。

强化技术应用转化建设。支持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建设联合实验室,在天然药物联合研发、技术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开展高水平合作。促进医工结合,依托国内外中医药机构成立重大装备研究院,开展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加强高质量成果供给、国际市场需求挖掘,以及两者之间的精准匹配,打造中医药领域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加强产业协同共创贸易畅通之路

促进“以医带药”贸易模式。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将中医与中药有机结合,通过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使“服务先行,药品紧随”贸易模式的形成,促进中药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医药海外本土化发展,促进产业协作和国际贸易。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逐步完善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措施,开展中医药海外市场政策研究,助力中医药企业“走出去”。推动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和应用。

加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中医药项目更多纳入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同国内中医药产业园区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中医医疗先行区,建成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支持建设香港中医医院、粤港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研发。打造中医药全球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投资、并购,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

加强人才培养共筑文化交流之路

开展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高质量中医药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开展中医药高等院校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教育合作,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开发中医学外语翻译、中医护理、中医药产品研发等课程,推动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合作,助力中医药教育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进入当地主流教育体系。开发多渠道中医药培训途径。线上培训平台能够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培训效率,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从业人员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短期培训和阶段性培训,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从业人员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知识的理解与认同,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协同发展。

深化中医药复合人才培养。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必须做好科普工作。中医药相关知识极具专业性,应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具备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加入中医药科普队伍。要鼓励中医药从业者强化信息素养,可通过中医药科普书籍、中医药自媒体账号、中医药主流媒体专栏等新兴方式全面、立体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示中医药文化。同时,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医药科普团队。中医药从业者要全面提高综合能力,推广中医药特色品牌,使之更好地成为文明对话、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医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戴爱国,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近期热点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