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中药药剂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剂学会副主任单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副主编单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专论》编写单位。《构建中药专业人才素质结构与课程教育体系》研究获湖南省教育厅二等奖;《中药药剂学》CAI课件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二等奖;《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药提取与药物谱动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我校《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湖南省教育厅、学校、药学院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课程。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厚,创新思想活跃,敢于开拓进取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全体人员善于找教学中的疑点与难点,展开广泛的教学科研,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又紧跟国家中药现代化步伐,突破了一些中药研究难题。整个学科教学与科研共举,水乳交融;传统与现代知识并蓄,特色鲜明,取得了一批又一批成果。2008年被授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基础创新研究”优秀团队称号。
本课程的历史沿革如下:
本课程组建立于1975年,当时为数理药剂研室教研室。
982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挂靠于中药学学科)
1987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统编教材《中药制剂学》编写单位。
1988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统编教材《中药药剂学》编写单位。
1991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协编教材《中药制剂设计学》副主编单位。
1995年,成为全国首部《英汉双解实用中药学辞典》主编单位。
1997年,牵头申报并获批省级“中药(本科)专业人才素质与知识结构的教学与实践”课题。
1998年,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的参编单位。《中药药剂学》成为湖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2000年,成立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科研实验室。
2002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协作,成为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003年,招收首位中药药剂学博士研究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招)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构建中药专业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获省教研成果二等奖。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絮凝澄清技术与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颗粒剂防潮中的应用研究”。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中药药剂学》CAI课件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二等奖。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中药复方溶解规律研究项目。
2006年,组织举办了全国中药药剂学学术大会。成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分会副理事单位。
2008年,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专论》的编写单位。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物理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中药提取与药物谱动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省级科研三等奖。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谱动学)的研究方法获突破进展。中药复方多剂给药的研究方法获突破。罗杰英教授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主任委员。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基础理论创新团队。
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鱼腥草注射剂谱效动学研究”获全国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药复方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获重大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与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注射用葡萄糖研究重大专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临床前药物动力学技术平台建设。 教研室目前隶属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主要承担《中药药剂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年制中药、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和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一)、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必修课、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新制剂研究、中药制剂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课程以讲授中药药剂的常用剂型的配制理论、常用辅料、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为主,适当介绍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和中药药剂现代研究有关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药剂处方设计、制剂生产工艺的制定,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及课程目标是
1、掌握常用中药剂型的概念、特点、常用辅料及附加剂,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中药药剂制备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药剂卫生的概念,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常用的灭菌方法,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稳定性考察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各剂型的分类;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药典、药典外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各种中药制剂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熟悉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分类,研制的药学技术要求。
3、了解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处方调配的基本操作;药剂的配伍变化类型(物理、化学、注射液)、实验方法、处理原则;中药药剂现代研究及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本课程是专门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教材共24章,在第一章“绪论”之后,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2、23章);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3~9章);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10~19章);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第20~24章)。将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单列为一章,强化单元操作。将“液体药剂”单列一章,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且新增一节“混合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将环糊精包合技术、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前体药物制剂、靶向制剂等列为一章,拓宽视野,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这样既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较紧密。
在内容选择上,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中药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中药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和见习54学时。在完成本课程大纲中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讲课学时、教学方法及教学顺序,可根据中药专业开设情况适当调整。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理论课学时(72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二章 中药调剂………………………………2学时
第三章 制药卫生………………………………4学时
第四章 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4学时
第五章 散剂……………………………………2学时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纯化……………4学时
第七章 中药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4学时
第八章 浸出制剂………………………………2学时
第九章 液体药剂………………………………6学时
第十章 注射剂…………………………………6学时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4学时
第十二章 栓剂……………………………………2学时
第十三章 胶剂……………………………………1学时
第十四章 胶囊剂…………………………………2学时
第十五章 丸剂……………………………………4学时
第十六章 颗粒剂……………………………… 2学时
第十七章 片剂………………………………… 5学时
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2学时
第十九章 其他剂型…………………………… 2学时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6学时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5学时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另专门开设)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学时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另专门开设)
(三)、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内容共24章,在“绪论”之后,大致分为5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药调剂”(第二章);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介绍散剂、浸出制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九章),其中突出中药提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讲授;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十~十九章),其中突出中药成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讲授;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术、新制剂与疗效”(第二十~二十四章),其中突出中药药剂稳定性研究及实验方法与技术的讲授。
按以上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层次性,本科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但又突出本校中药药剂学科研所取得成果的实际情况,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基本药剂理论教学与中药药剂现代化面临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教学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必须突出为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指导思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相适应,又要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感,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进步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实验教学项目时充分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尽量涵盖重点剂型的制备方法,并注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在目前实验学时数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传统中药剂型、中药注射剂、中药新型给药剂型的制备、中药新制备技术、中药稳定性、中药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实验课,教学效果良好。
二、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其内容不但与本专业的课程及其他专业学科有衔接与联系,而且与制药工业化生产实践和医疗用药实践密切相关,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26的总学时中,实验课时占54学时,其中30学时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的制备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基本专业技能,内容设计由易到难,由基本能力训练逐步过度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24学时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试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够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具备新药开发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实验课开设至今,几经改革已达到设计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从在校学生、已工作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可知,本实验课内容设计科学,顺序安排合理,时间衔接紧凑,掌握操作技能系统性强,互补性强,实用性强;实验消耗少,成本低,效率高。
(二)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实验一 散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二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三 软膏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四 栓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五 颗粒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六 片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七 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4学时
实验八 微囊的制备(综合性)…………………………………… 8学时
实验九 包合物实验(设计性)…………………………………… 8学时
实验十 稳定性实验(综合性)…………………………………… 8学时
实验十一 参观模拟药厂……………………………………………… 4学时
实验十二 观看实验录像……………………………………………… 4学时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遵守以下实验规则:
1.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 应保持实验室内肃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不得高声谈笑,不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严禁吸烟。
3.杜绝差错事故 实验用原、辅材料应名实相符,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核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需经实验指导教师,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使用精密仪器时,首先应熟悉性能与操作方法,用前检查,用后登记。如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老师验收。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指导教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4.爱护仪器药品 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如有破损缺少,应立即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预备室补领。实验小组合用的仪器药品,每次实验前应检查核对后再取用。实验指导教师对破损缺少的仪器药品应查明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注意节约水、电及药品、试剂。
5.注意安全卫生 学生进入实验室须穿戴实验工作服。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仪器,并将本组实验台实验架等整理洁净方可离开。实验小组轮流值日,主要负责实验室内、走廊、地面、门窗的卫生整洁以及垃圾桶清倒工作,关好水、电、窗,经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才能离开实验室。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故发生。
6.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本,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按时完成,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结论正确,文字简练,书写工整。
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序号,实验题目)
【目的与要求】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仪器与试药】写出本次实验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药材以及各种试剂。
【方法与结果】写出本次实验的工艺流程,详述各步骤的操作方法及控制的条件。要如实、准确表述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原辅材料及试剂等的实际用量,并客观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有关现象及测定的数据,或制成图、表等。
【小结与讨论】实验小结应是实验结果的概括性总结,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必要时可对实验结果或异常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应对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做出简答;还可以谈谈自己本次实验的收获、教训,亦可对实验的开设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要求等。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评定实验成绩:
所有学生实验做完后,期末进行实验考试,实验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实验总成绩。学生实验总成绩为30分,由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平时实验表现(包括实验出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卫生纪律方面)综合而成。
(五)创新与特点
1、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本课程实验课时近43%,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4%,提高了实验课的科研含量,使多年来的被动实验模式转变成学生主动实验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课带教教师皆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讲师及副教授或教授;实验准备人员皆具有本科生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
3、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自2006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搬入含浦新校区以来,学校购置了大量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及条件,尤其是建立模拟药厂以来,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走向社会完全能够适应制剂生产、新药中试等项工作。
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中药药剂学》新世记(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罗杰英教授任副主编。
1、相关的参考书有:
(1)、《物理药剂学》参照有关院校的相关材料,于2002年编制了《物理药剂学》教材。
(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材采用卫生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的参考资料:
(1)、《中药药剂学学习指南》/ 贺福元等/ 内部使用
(2)、《物理药剂学》 / 王玉蓉、田景振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魏树礼张强编写/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药剂学》 / 崔福德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
(5)、《现代药剂学》 /平其能编著/上海医药出版社
二、配套实验教材及教学效果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了一套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另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CAI课件。实施过程中学生反应良好。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现有校外实习基地: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正清制药有限公司、九汇制药有限公司、学校附一医院、附二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衡阳中医院、常德中医院、株州中医院。
四、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已建成了校园宽带网,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量的多媒体教室的投入使用,使教学CAI课件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将来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举例分析式、讨论式、讲座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吸引学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突出了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动态演示可以帮助教师讲解、学生掌握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点,大大提高授课的效果。由课程负责人夏新华教授(博导)研制出的《中药药剂学》CAI多媒体课件,实施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该多媒体课件获得本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适当结合或引用中药药剂的现代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中药药剂科研的新动向、新进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考研打好基础。为了扩充知识量、信息量,本课程特购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相关录像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并灵活运用到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
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针对本科层次学生特点,同时结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
1、课堂讲授:认真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重点、难点;提炼基础性内容的同时,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举例式教学:对难以讲懂的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形式,如:脂质体的靶向性与淋巴定位性,举抗癌药物说明之。
3、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对涉及到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药剂中的应用的内容,可采用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入深启发、总结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如:喷雾干燥的药料或辅料流动性好、可压性好,能用于全粉末直接压片,可先请学生说明原因,再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讲座式:对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药药剂现代研究及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剂型等可采用讲座式,提问式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动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从事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5、自学式: 对学生易于看懂、理解的内容,如:中药调剂,辅料种类,性质,应用面,汤剂、酒剂、酊剂、糖浆剂与煎膏剂等剂型,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手段。
二、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讨论式: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共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结果,帮助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提高实验技能。
2、演示法: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针对难度较大或精细程度较高的实验,由老师演示,然后由同学操作,老师在旁边亲自指导,便于学生准确掌握。
3、参观式:主要体现在见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参观校外制药企业与校内模拟药厂,了解药厂生产的各种剂型的主要工艺流程、GMP管理,净化设备、药品卫生措施与方法,以及保证药品质量控制的措施等。
4、指导式:精选两项典型的实验课内容,一项是最广泛使用的大剂型片剂,另一项是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代表β—环糊精包合物,制成CAI课件,实验前演示,收到良好的效果。
5、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为培养本科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增加了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的大型综合试验开设,试验开出后,在本课成教学评优中受到好评。
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在院、校各级教学督导检查中获A等,深受各年级学生喜爱,在网上多次获得学生好评,在各级教学例会中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一、校外专家倪健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具有宽厚的学术背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药剂学》课程组,近年来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国家科研项目,编撰了多部优秀的专业教材、著作、参考书等,发表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著作和专业论文,其中许多内容是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经验的总结,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及而言成果奖。目前,该课程组的整体学术水平已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先进行列。其学术背景是酿造高水平、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基础。
2、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在老一辈杰出的药剂学家罗杰英教授(博导)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从博士生导师到青年讲师,师资来源于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学历的,具有多样性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3、具有积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项目组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级规范化教材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探索出了最优的教学模式、最合理的课时、最佳的授课效果;科学设计的PPT课件等内容,不仅继承传统理论知识,而且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湖南省教育厅和本校教务处的专项课题资助,发表论文多篇,任课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教学课题研究,参加各类教材、参考书、模拟试题的撰写,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获各级奖励。
二、校外专家冯年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累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逐步发展成为该校优势专业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其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1.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编著了教材和学术专著十余部,获得奖励多项,曾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2.课程教学计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实录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及题库建设完整、规范。
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鞥你较好的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从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省级和校级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为教学质量的提供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校外专家赵浩如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该校优势专业课程之一,部分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1、本课程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梯队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8名教师中(除实验员教师),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近年来教研室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编著了十余部教材和学术专著,申请发明专利 1 项,曾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光荣称号。
2、本课程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丰富且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能较好地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考核机制完善,题库建设完整、规范。
3、本课程组教学研究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参考教材与学习指南、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等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省级和校级多项教研课题资助,发表多篇国家级教研论文。
四、校内教学督导组综合评价
1.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计划基本合理,但课时太少。理论课讲授突出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实验课教学模式多样化,方法、手段有创新,形式多样化。
2.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效果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满足了《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显著提高了授课效率。
3.教学督导评估成绩优良,近五年来,教学队伍主要成员授课内容经校、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评估,综合评价等级均获A等,平均成绩均在85分以上。
五、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本校教务处、药学院教务科从2004、2005、2006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抽查学生对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结果表明,《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教师及教辅人员教学效果测评结果良好。学生对《中药药剂学》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很浓,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均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