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药药剂学

主讲教师:颜红

教师团队:共9

  • 颜红
  • 夏新华
  • 贺福元
  • 桂卉
  • 刘文龙
  • 李雅
  • 雷志钧
  • 杨晶
  • 周莉莉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基础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本门课程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等文件的要求: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反映中医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创建于1975年,《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运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技术。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类似一门岗前培训。
学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
开课院系: 药学院
专业大类: 中药学
开课专业: 中药药剂学
主讲教师

颜红

职称:副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夏新华

职称: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职位:院长

贺福元

职称:药剂学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职位:实验室副主任

桂卉

职称: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刘文龙

职称:副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李雅

职称:副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雷志钧

职称:副教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杨晶

职称:教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周莉莉

职称:初级教师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部门:药学院

教学队伍

人员构成

姓名

性别

  主要学历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颜红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药

  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夏新华

博士研究生

教授

  药    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贺福元

博士研究生

教授

中      药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桂卉

博士研究生

教授

中药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刘文龙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中药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雷志钧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中药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李雅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中药学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杨晶硕士研究生讲师中药学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周莉莉

博士研究生

初级教师

中药

课程讲授/教学研究


课程描述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中药药剂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剂学会副主任单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副主编单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专论》编写单位。《构建中药专业人才素质结构与课程教育体系》研究获湖南省教育厅二等奖;《中药药剂学》CAI课件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二等奖;《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药提取与药物谱动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我校《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湖南省教育厅、学校、药学院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课程。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厚,创新思想活跃,敢于开拓进取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全体人员善于找教学中的疑点与难点,展开广泛的教学科研,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又紧跟国家中药现代化步伐,突破了一些中药研究难题。整个学科教学与科研共举,水乳交融;传统与现代知识并蓄,特色鲜明,取得了一批又一批成果。2008年被授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基础创新研究”优秀团队称号。




本课程的历史沿革如下:

本课程组建立于1975年,当时为数理药剂研室教研室。

982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挂靠于中药学学科)

1987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统编教材《中药制剂学》编写单位。

1988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统编教材《中药药剂学》编写单位。

1991年,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协编教材《中药制剂设计学》副主编单位。

1995年,成为全国首部《英汉双解实用中药学辞典》主编单位。

1997年,牵头申报并获批省级“中药(本科)专业人才素质与知识结构的教学与实践”课题。

1998年,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的参编单位。《中药药剂学》成为湖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

2000年,成立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科研实验室。

2002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协作,成为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003年,招收首位中药药剂学博士研究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招)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构建中药专业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获省教研成果二等奖。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絮凝澄清技术与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颗粒剂防潮中的应用研究”。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中药药剂学》CAI课件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二等奖。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中药复方溶解规律研究项目。

2006年,组织举办了全国中药药剂学学术大会。成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分会副理事单位。

2008年,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专论》的编写单位。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物理药剂学》的副主编单位。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中药提取与药物谱动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省级科研三等奖。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谱动学)的研究方法获突破进展。中药复方多剂给药的研究方法获突破。罗杰英教授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主任委员。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基础理论创新团队。

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鱼腥草注射剂谱效动学研究”获全国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药复方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获重大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与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注射用葡萄糖研究重大专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临床前药物动力学技术平台建设。 教研室目前隶属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主要承担《中药药剂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年制中药、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和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一)、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必修课、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新制剂研究、中药制剂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课程以讲授中药药剂的常用剂型的配制理论、常用辅料、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为主,适当介绍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和中药药剂现代研究有关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药剂处方设计、制剂生产工艺的制定,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及课程目标是

1、掌握常用中药剂型的概念、特点、常用辅料及附加剂,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中药药剂制备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药剂卫生的概念,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常用的灭菌方法,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稳定性考察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各剂型的分类;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药典、药典外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各种中药制剂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熟悉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分类,研制的药学技术要求。

3、了解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处方调配的基本操作;药剂的配伍变化类型(物理、化学、注射液)、实验方法、处理原则;中药药剂现代研究及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本课程是专门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教材共24章,在第一章“绪论”之后,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2、23章);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3~9章);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10~19章);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第20~24章)。将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单列为一章,强化单元操作。将“液体药剂”单列一章,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且新增一节“混合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将环糊精包合技术、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前体药物制剂、靶向制剂等列为一章,拓宽视野,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这样既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较紧密。

在内容选择上,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中药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中药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和见习54学时。在完成本课程大纲中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讲课学时、教学方法及教学顺序,可根据中药专业开设情况适当调整。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理论课学时(72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二章    中药调剂………………………………2学时

  第三章    制药卫生………………………………4学时

  第四章    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4学时

  第五章    散剂……………………………………2学时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纯化……………4学时

  第七章    中药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4学时

  第八章    浸出制剂………………………………2学时

  第九章    液体药剂………………………………6学时

  第十章    注射剂…………………………………6学时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4学时

  第十二章   栓剂……………………………………2学时

  第十三章   胶剂……………………………………1学时

  第十四章   胶囊剂…………………………………2学时

  第十五章   丸剂……………………………………4学时

  第十六章   颗粒剂………………………………  2学时

  第十七章   片剂…………………………………  5学时

  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2学时

  第十九章   其他剂型……………………………  2学时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6学时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5学时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另专门开设)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学时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另专门开设)

(三)、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内容共24章,在“绪论”之后,大致分为5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药调剂”(第二章);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介绍散剂、浸出制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九章),其中突出中药提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讲授;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十~十九章),其中突出中药成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讲授;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术、新制剂与疗效”(第二十~二十四章),其中突出中药药剂稳定性研究及实验方法与技术的讲授。

按以上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层次性,本科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但又突出本校中药药剂学科研所取得成果的实际情况,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基本药剂理论教学与中药药剂现代化面临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教学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必须突出为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指导思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相适应,又要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感,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进步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实验教学项目时充分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尽量涵盖重点剂型的制备方法,并注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在目前实验学时数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传统中药剂型、中药注射剂、中药新型给药剂型的制备、中药新制备技术、中药稳定性、中药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实验课,教学效果良好。

二、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其内容不但与本专业的课程及其他专业学科有衔接与联系,而且与制药工业化生产实践和医疗用药实践密切相关,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26的总学时中,实验课时占54学时,其中30学时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的制备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基本专业技能,内容设计由易到难,由基本能力训练逐步过度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24学时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试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够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具备新药开发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实验课开设至今,几经改革已达到设计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从在校学生、已工作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可知,本实验课内容设计科学,顺序安排合理,时间衔接紧凑,掌握操作技能系统性强,互补性强,实用性强;实验消耗少,成本低,效率高。

(二)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实验一    散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二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三    软膏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四    栓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五    颗粒剂的制备……………………………………………… 2学时

实验六    片剂的制备………………………………………………… 4学时

实验七    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4学时

实验八    微囊的制备(综合性)…………………………………… 8学时

实验九    包合物实验(设计性)…………………………………… 8学时

实验十    稳定性实验(综合性)…………………………………… 8学时

实验十一  参观模拟药厂……………………………………………… 4学时

实验十二  观看实验录像……………………………………………… 4学时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遵守以下实验规则:

1.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 应保持实验室内肃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不得高声谈笑,不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严禁吸烟。

3.杜绝差错事故 实验用原、辅材料应名实相符,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核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需经实验指导教师,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使用精密仪器时,首先应熟悉性能与操作方法,用前检查,用后登记。如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老师验收。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指导教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4.爱护仪器药品 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如有破损缺少,应立即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预备室补领。实验小组合用的仪器药品,每次实验前应检查核对后再取用。实验指导教师对破损缺少的仪器药品应查明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注意节约水、电及药品、试剂。

5.注意安全卫生 学生进入实验室须穿戴实验工作服。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仪器,并将本组实验台实验架等整理洁净方可离开。实验小组轮流值日,主要负责实验室内、走廊、地面、门窗的卫生整洁以及垃圾桶清倒工作,关好水、电、窗,经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才能离开实验室。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故发生。

6.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本,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按时完成,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结论正确,文字简练,书写工整。

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序号,实验题目)

【目的与要求】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仪器与试药】写出本次实验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药材以及各种试剂。

【方法与结果】写出本次实验的工艺流程,详述各步骤的操作方法及控制的条件。要如实、准确表述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原辅材料及试剂等的实际用量,并客观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有关现象及测定的数据,或制成图、表等。

【小结与讨论】实验小结应是实验结果的概括性总结,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必要时可对实验结果或异常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应对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做出简答;还可以谈谈自己本次实验的收获、教训,亦可对实验的开设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要求等。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评定实验成绩:

所有学生实验做完后,期末进行实验考试,实验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实验总成绩。学生实验总成绩为30分,由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平时实验表现(包括实验出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卫生纪律方面)综合而成。

(五)创新与特点

1、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本课程实验课时近43%,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4%,提高了实验课的科研含量,使多年来的被动实验模式转变成学生主动实验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课带教教师皆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讲师及副教授或教授;实验准备人员皆具有本科生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

3、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自2006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搬入含浦新校区以来,学校购置了大量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及条件,尤其是建立模拟药厂以来,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走向社会完全能够适应制剂生产、新药中试等项工作。

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中药药剂学》新世记(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罗杰英教授任副主编。

1、相关的参考书有:

(1)、《物理药剂学》参照有关院校的相关材料,于2002年编制了《物理药剂学》教材。

(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材采用卫生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的参考资料:

(1)、《中药药剂学学习指南》/ 贺福元等/ 内部使用

(2)、《物理药剂学》 / 王玉蓉、田景振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魏树礼张强编写/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药剂学》 / 崔福德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

(5)、《现代药剂学》 /平其能编著/上海医药出版社




二、配套实验教材及教学效果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了一套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另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CAI课件。实施过程中学生反应良好。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现有校外实习基地: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正清制药有限公司、九汇制药有限公司、学校附一医院、附二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衡阳中医院、常德中医院、株州中医院。












四、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已建成了校园宽带网,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量的多媒体教室的投入使用,使教学CAI课件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将来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举例分析式、讨论式、讲座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吸引学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突出了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动态演示可以帮助教师讲解、学生掌握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点,大大提高授课的效果。由课程负责人夏新华教授(博导)研制出的《中药药剂学》CAI多媒体课件,实施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该多媒体课件获得本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适当结合或引用中药药剂的现代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中药药剂科研的新动向、新进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考研打好基础。为了扩充知识量、信息量,本课程特购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相关录像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并灵活运用到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

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针对本科层次学生特点,同时结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

1、课堂讲授:认真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重点、难点;提炼基础性内容的同时,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举例式教学:对难以讲懂的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形式,如:脂质体的靶向性与淋巴定位性,举抗癌药物说明之。

3、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对涉及到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药剂中的应用的内容,可采用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入深启发、总结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如:喷雾干燥的药料或辅料流动性好、可压性好,能用于全粉末直接压片,可先请学生说明原因,再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讲座式:对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药药剂现代研究及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剂型等可采用讲座式,提问式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动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从事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5、自学式: 对学生易于看懂、理解的内容,如:中药调剂,辅料种类,性质,应用面,汤剂、酒剂、酊剂、糖浆剂与煎膏剂等剂型,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手段。

 

二、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讨论式: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共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结果,帮助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提高实验技能。

2、演示法: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针对难度较大或精细程度较高的实验,由老师演示,然后由同学操作,老师在旁边亲自指导,便于学生准确掌握。

3、参观式:主要体现在见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参观校外制药企业与校内模拟药厂,了解药厂生产的各种剂型的主要工艺流程、GMP管理,净化设备、药品卫生措施与方法,以及保证药品质量控制的措施等。

4、指导式:精选两项典型的实验课内容,一项是最广泛使用的大剂型片剂,另一项是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代表β—环糊精包合物,制成CAI课件,实验前演示,收到良好的效果。

5、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为培养本科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增加了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的大型综合试验开设,试验开出后,在本课成教学评优中受到好评。

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在院、校各级教学督导检查中获A等,深受各年级学生喜爱,在网上多次获得学生好评,在各级教学例会中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一、校外专家倪健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具有宽厚的学术背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药剂学》课程组,近年来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国家科研项目,编撰了多部优秀的专业教材、著作、参考书等,发表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著作和专业论文,其中许多内容是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经验的总结,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及而言成果奖。目前,该课程组的整体学术水平已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先进行列。其学术背景是酿造高水平、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基础。

2、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在老一辈杰出的药剂学家罗杰英教授(博导)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从博士生导师到青年讲师,师资来源于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学历的,具有多样性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3、具有积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项目组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级规范化教材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探索出了最优的教学模式、最合理的课时、最佳的授课效果;科学设计的PPT课件等内容,不仅继承传统理论知识,而且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湖南省教育厅和本校教务处的专项课题资助,发表论文多篇,任课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教学课题研究,参加各类教材、参考书、模拟试题的撰写,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获各级奖励。


二、校外专家冯年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累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逐步发展成为该校优势专业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其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1.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编著了教材和学术专著十余部,获得奖励多项,曾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2.课程教学计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实录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及题库建设完整、规范。

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鞥你较好的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从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省级和校级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为教学质量的提供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校外专家赵浩如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的评价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该校优势专业课程之一,部分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1、本课程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梯队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8名教师中(除实验员教师),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近年来教研室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编著了十余部教材和学术专著,申请发明专利 1 项,曾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光荣称号。

2、本课程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丰富且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能较好地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考核机制完善,题库建设完整、规范。

3、本课程组教学研究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参考教材与学习指南、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等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省级和校级多项教研课题资助,发表多篇国家级教研论文。


   

四、校内教学督导组综合评价

1.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计划基本合理,但课时太少。理论课讲授突出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实验课教学模式多样化,方法、手段有创新,形式多样化。

2.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效果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满足了《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显著提高了授课效率。

3.教学督导评估成绩优良,近五年来,教学队伍主要成员授课内容经校、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评估,综合评价等级均获A等,平均成绩均在85分以上。


         

         

五、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本校教务处、药学院教务科从2004、2005、2006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抽查学生对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结果表明,《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教师及教辅人员教学效果测评结果良好。学生对《中药药剂学》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很浓,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均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自我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必修专业课。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类似一门岗前培训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总的教学目的是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反映中医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改进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及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师。课程学分为7学分,教学时间为半学年。1997年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使课程建设逐渐完善、逐步成熟。本课程充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热爱本职工作和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以及团体合作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1)综合性、实用性与技术性强:

它不但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着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而且与生产实践及临床用药密切相关。





(2)重视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通过科研、教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在授课中能更生动、更透彻地讲解教材内容,并融入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

(3)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与创新性思维。






课程地位

一、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本课程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2名为博士生导师,3名为博士毕业学历,其中2名正在读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的75.0%,教学力量强。课程学术带头人夏新华教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 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82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药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天然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剂教研室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新药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制剂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长于中药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及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絮凝澄清法降低中药浸膏吸湿性机理的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絮凝澄清技术与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颗粒剂防潮中的应用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专项“结肠靶向生物粘附制剂一肠愈片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黄花倒水莲皂苷成分及活性的研究”等各级科研课题10多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参加著作编写7部;完成中药新药研究开发10多个;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厅级科技成果奖3项,院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明专利1项。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一定贡献,并且三项成果均已转让投入生产,同时为企业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教研室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2004年获得校级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在药学院教学中期考核中被评为第一名,故本课程教学水平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学校加强了本课程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全省率先建立药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两个中心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791万元,除满足本科教学实验训练的需要外,还为研究生的科研实验提供基本条件。另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如: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太太药业有限公司、广洲香雪制药有限公司、香港利泰药业有限公司,其中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聘任一批高素质、高级带教老师,从而保证了学生后期课(包括本课程)教学及实践、实习质量。

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居领先水平)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符合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与研发、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课程在教学大纲及内容上不仅与执业中药师相衔接,而且与制剂类考研课程结合紧密,适当兼顾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将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必需、实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能力”为原则,突出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目前,本门课程与国内同类相比居领先水平

目前还存在的不足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目前正显示出勃勃生机。中药药剂是中医中药在长期的生产与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但传统的中药制剂多数剂型陈旧、工艺粗糙,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其质量无法有效控制,阻碍了中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医药并使其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学面临的重大难题。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方剂遂引起药学界的高度重视,该类研究在国内外的报道逐年增多,业已取得可喜进展。但学科交叉不够,课程体系有待改革,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将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剂型改革研究中;②教学中应将中药制剂有效性研究列为重点③在计算题的数据处理上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和计算机技术。④总课时偏少(126学时),按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开出190学时,现已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部分单独列成一门课,开设36学时,这样总学时定为154学时,较为合适,能够满足教学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研究方向以中药新剂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制剂新技术、新方法与质量标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中药新剂型制备原理,确定最优生产工艺;研究其生物有效性,确证制剂组方的合理性。为中药新剂型、质量标准现代化和中药药剂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在课程改革研究中,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又要瞄准本学科前言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关键课题,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注重课程间交叉、学科交叉、渗透,使本课程内容进一步得到凝练,努力使本课程研究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政策

学校的政策措施


1.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文件原件如下图)

我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用现代教育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评估,强化课程管理,按着"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分期分批,每期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使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均达到各类课程所要求的标准。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类课程建设标准
我校十分重视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加符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制定的优秀课程建设标准既符合学校的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一是有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具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二是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和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质量好的课程教学带头人;三是有一套内容精而新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配套实用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四是有一套符合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完备而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五是有一套适合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六是有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试方法和较完善的题库,建立起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制度;七是有一个满足培养计划要求、教学条件好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八是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新教师试讲制、互相听课制、教学检查制等,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九是要有较高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教育部“五个一流”的标准,从校级优秀课程中筛选具备条件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3.加强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
我们通过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重视对重点课程建设过程的有效监控,不断强化对建设项目、经费和质量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具体措施是:一是课程建设初期,要求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根据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建设思路、具体措施及经费预算等;二是在项目管理上,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分别确立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进度,遵照课程教学规律对课程的建设实行分类指导,特别注重培植课程特色、优势和传统;三是开展中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推广课程建设经验,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四是在课程评估认定时,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评估,重视评规范、评改革、评效果,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
4.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课程条件建设

建设优良课程,条件建设是保证。一是设立课程建设基金,对每门立项课程将给予1~2万元经费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点加强教学文件、教材、多媒体等“软件”建设。同时,学校每年还将拿出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与立项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而且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投入将逐年有较大增加,使课程建设更加深入;二是注重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努力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精品课程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编制和设计好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提高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总之我们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步伐,争取有更多的优质课程加入湖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的行列,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本科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后续的支持措施

1、湖南中医药大学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制度。采用项目申报形式进行。精品课程项目每年评审一次,完成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项目完成后,学校将组成专家予以鉴定和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以申报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相关课程奖励。学校对申报的校级精品课程择优参加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学院配合学校制定本单位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认真选择优质课程,组合教师队伍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学校将给予不同经费支持,并要求所有列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系列的课程必须建立相应专题课程网站,以便资源共享。

2、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聘任制。精品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负责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建设与管理。

3、课程上网。被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上进行,由教务处统一管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要逐年更新。国家级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年更新率达到25%,省级精品课程年更新率达到20%,校级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年更新率达到15%。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2至3年内达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校级精品课程3年内达到20%授课录像上网。有条件的教研室应将全部教学课件上网。建设期满后,教务处将组织专家进行全面验收。

4、年度检查。为确保精品课程的质量,学校每年将组织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学校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5、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课程立项、中期检查、验收评估相结合,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已经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将采取跟踪评估、滚动竞争的方法,每门课程每年必须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校教学委员会对立项精品课程进行评估,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等方面的考核。

6、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时按照校级教改项目对待。

7、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两年核定拨付的办法。经费的使用实行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课程负责人须列出经费使用的详尽报告,上报教务处备查。

8、对获得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项目,学校按每个项目2万元人民币的标准进行资助。同时,按择优原则推荐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9、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按1:1的比例配套资助。

10、学校优先资助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在教学条件的满足、教学工作的安排及培训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给予优先照顾。

11、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给与优惠政策以吸纳具有较高学历和水平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并支持现有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等多种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水平。学校有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材建设和开展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


实验指导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1 脂质体微课(颜红老师)
视频
.mp4
2019-12-13 111.37MB
2.1 绪论
视频
.mp4
2019-12-13 868.57MB
3.1 中药调剂
视频
.mp4
2019-12-13 650.15MB
4.1 制药卫生
视频
.mp4
2019-12-14 1.82GB
5.1 中药制剂的原辅料
视频
.mp4
2019-12-14 377.32MB
6.1 粉碎、筛析、混合
视频
.mp4
2019-12-14 1.23GB
7.1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视频
.mp4
2019-12-13 1.07GB
8.1 浸出制剂
视频
.mp4
2019-12-14 1.39GB
9.1 液体制剂
视频
.mp4
2019-12-14 2.26GB
10.1 注射剂
视频
.mp4
2019-12-14 2.47GB
11.1 外用膏剂
视频
.mp4
2019-12-13 1.09GB
12.1 栓剂
视频
.mp4
2019-12-14 1.24GB
13.1 散剂
视频
.mp4
2019-12-14 290.35MB
14.1 颗粒剂
视频
.mp4
2019-12-14 848.50MB
15.1 胶囊剂
视频
.mp4
2019-12-14 690.09MB
16.1 片剂
视频
.mp4
2019-12-14 1.64GB
17.1 气雾剂 喷雾剂 粉雾剂
视频
.mp4
2019-12-14 1.11GB
18.1 新型给药系统
视频
.mp4
2019-12-14 1.11GB
提示框
取消 进入课程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