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应邀来到我校,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并作专题报告。党委书记付永昌出席并致辞,校长肖德向雷朝滋司长颁发聘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红斌主持,全体在家校领导、科级以上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及各二级学院教师代表参加学习。
付永昌在致辞中,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雷朝滋司长拨冗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并受聘为名誉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付书记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他表示,学校近年来充分挖掘汉水文化、武当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建设汉水文化研究基地、郧县人遗址研究院、南水北调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出,学校结合地方发展目标和自身优势,引导教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等战略,探索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修改完善各项科研制度,打造科研工作者之家,持续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他强调,雷朝滋司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科技教育、教育数字化、产学研结合、学生就业创业等领域的研究,学术造诣深厚、管理经验丰富。相信雷司长的亲临指导,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希望,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雷司长的报告精神,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提档升级,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长肖德向雷朝滋司长颁发聘书。
雷朝滋的报告以“奋进新征程 开创高校科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题,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有关精神入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解读新时代十年科技的伟大变革和高校所做的贡献,着重强调了高校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力军和以重大科技突破为策源地,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来构建和提升原始创新体系和能力,提出高校教师要争做“大先生”,敢于“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雷朝滋在报告中结合大量事实,指出高校科技创新存在“工作思路需要转变,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重大原创成果、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创新环境尚需完善,科技评价导向还需转变”等问题和短板,顺势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两手抓。雷朝滋在报告中强调,高校要做有组织科研,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需从“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等四个方面下功夫。着力破解“高校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跨学科和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努力实现“项目组织、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支撑引导”等四个路径转变,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一流大学办学机制,积极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百校千城”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在实现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战略中贡献高校力量。
报告结束后,雷朝滋司长就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话题与现场老师进行了深度的互动。
吴红斌总结指出,雷朝滋司长的报告,从国家战略高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顺势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两手抓的发展进路,回答了高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具体问题,以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学术化的深厚理论、时代化的详实例证、形象化的真知灼见,给我们呈现了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对我校干部教师素养提升、科研工作提档升级和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据悉,雷朝滋,系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人事司处长、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科技厅副厅长,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科学技术司司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雷朝滋司长曾负责国家教育部职称改革工作办公室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使广东的产学研合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创造了宝贵的“广东经验”。在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工作期间,首次提出有组织科研这一新理念,倡导高校要坚持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两手抓、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要构建“三纵一横一面”的创新体系,按照“目标任务实、研究团队实、创新平台实、条件保障实、贡献效果实”的建设目标,打造一流的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曾在《四川大学学报》《遗传学报》《中国高教研究》《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科技管理、科技教育研究、教育数字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生就业创业、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有深厚造诣。
【摄影、编辑:罗优优 责编:梁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