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虽然离开我们远去天国了,但您对我们的爱永留人间。”
2月19日,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霍懋征的学生、生前友好以及各界群众挥泪向这位慈祥的老人做最后告别。
天气晴和,浸润着春日的暖意,一如这位执教60年的长者温婉的笑容。
“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情真意切的挽联和洁白的菊花道出绵绵哀思。灵堂外,人们静静地排着长队等待见这位老人最后一面。队伍中有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同事,有仰慕她教育成就的同行,有敬佩她人品的群众,有感念师恩的学生。她的一位学生,年已六旬,在外地出差,乘凌晨两点的飞机赶回来送别老师。她教过的班级还制作了回忆和老师一起生活的展板,照片中的霍老师笑容年轻而明快。
“56年前,我们还是不省世事的孩子。是您用爱的教育,使我们终生沐浴爱的阳光。是您用毕生的心血,践行了爱的奉献,因为您的教育,使我们确立了爱的信仰。”伴随着低徊的音乐,霍老师56年前带的班级——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1960届62班的同学失声痛哭。这些花甲之年的老人在悼词中说:“您是我们心中最圣洁的慈母,是我们人生方向的导师。”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1960届62班是一个实验班,1954年入学,霍老师把这个班级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毕业,她担任班主任,同时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
“小学生活真的很愉快。”谈起和霍老师一起度过的童年,62班的毕业生华燕萍和高凯祥两位老人含着眼泪露出笑容,她们回忆起校园里的动物园、班级里面的自然角,那时候每年春天,霍老师都引导同学们寻找春天到来的足迹,新发芽的小草、第一朵盛开的小花……仔细观察、写成春天的日记、制作成标本放在自然角告诉同学们。“同学们轮流负责自然角,大家都自然而然悉心爱护这里。”
62班一直有一个传统,每年正月初三下午3点大家一起去霍老师家,探望老师并同学聚会,46个人的班级,56年来,每次聚会都至少有20多个人。“今年没地方去了。”邹磊老先生感伤地说。他介绍,62班的同学们有的来自高级干部家庭,有的来自普通工人家庭,但是在霍老师的教育下,大家团结友爱,完全没有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别影响友情,几十年来始终像兄弟姐妹一样亲近,而霍老师则像妈妈。
“最重要的,霍老师教会我们怎么做人。”不止一位学生这样说,她并没有讲大道理,她只是纯粹的、无私的爱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学生。霍懋征曾痛失一儿一女,但是她从来不在学生面前提起,“品德不是教出来的,她自己言行举止没觉得怎样,但是已经影响到我们了。”华燕萍说。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老师们的心目中,霍懋征既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亲切温厚的长者。该校语文教学主任马丽英1981年到实验二小工作,那时候年轻的教师们都非常仰慕霍老师,大家经常找机会听霍老师的课,“她非常谦和,很有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能跟她共事真的很荣幸。”
实验二小低年级部主任高惠先则比别人幸运很多,她是霍老师亲自收的徒弟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市恢复重点校,培养年轻教师,学校要选拔一个年轻人作为霍老师的徒弟,霍老师对高惠先说:“我看中你了。”面对这样的大家,高惠先有些惴惴,但是很快就消除了,“她像母亲一样关怀你,跟着她学习很幸福。”
霍老师让高惠先这个徒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如何善教,而是她的爱学习。
“她特别爱学习,永不止步,她的学习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所以她的教学和研究改革也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她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在进步,跟她讨论教学,长谈长新,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人们常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霍老师则说,不是一桶水,必须是长流水,要不断学习,给学生的水是新的、活的,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霍老师晚年经常应邀讲课,每一次都认真备课,别人说,你都讲了多少年了,还用备课么?“霍老师说,我得备人呐。”高惠先介绍,霍老师每一次讲课都要针对听课的人进行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再进行讲课,因此,在霍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不是专门设计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听她的课真是享受,经常会忘了做笔记。”
那些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历历在目,而斯人已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霍老师一生的座右铭,何其有幸,她的学生可以做她花园里的花朵。如今,她虽然离去了,但是大爱无边,她的爱、她的教育思想如同江河之水,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