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
  • 学工系统

首页

学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要闻 > 正文

老教师话传承(三):怀“材”抱器,材料人的赤子心——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全坤教授

发布时间:2017-05-15    作者:    来源:    浏览:    打印

2017届研究生即将毕业离校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工大“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治学精神,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走访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老教授刘全坤老师,近距离了解他在工大的教学科研经历,追溯材料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历程,聆听他对青年学子的教诲。

刘全坤教授,江苏江阴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三位主编之一,编写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材料成型基本原理》,该教材已成为高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教材。

53号上午,在位于材料楼三楼的教授工作室,刘老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古稀之年的刘老师依然精神矍铄,显得格外开心,一见面就亲切地招呼我们在他的办公室就坐。刘全坤教授1969年毕业于我校锻压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78-1981考入华中科技大学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3-1986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留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又再次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工作一年。刘老师说,历经五所国内外高校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最让他牵挂的还是合肥工业大学。在德国,即将博士毕业,面对当时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他没有忘记祖国和合肥工大,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促使他毅然地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合肥工大继续任教。我们问刘老师,在当时难道您就没有想过留在德国吗?毕竟在当时有不少出国留学人员最终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刘教授说,他当时没想那么多,心里想的只是毕业后尽快回到工大,努力工作,为建设自主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在当时能够到国外留学,要感谢祖国和合工大的培养。当聊到他的出生年份与合工大建校同为1945年时,他笑着说:“就算是和工大很有缘吧,能有幸与合肥工大一同成长”。整个采访过程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在采访中刘教授勉励我们青年学生,要珍惜眼下读研期间的大好时光。刘老师说:“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设施与我们当年读书时的条件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了。回想当年在德国求学时,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国内与国外在科技水平和研究条件方面的差距。而现在,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某些发达国家了。”刘老师还列举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光探测仪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和德国在科研手段方面的差距。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德国的实验室中计算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而国内却相对较少。而他在德国做实验时使用的光探测仪,在我们学校根本就没有。在刘教授毕业回国时,在德国导师的大力支持下他从德国带回来一整套的光探测设备。为我校在该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谈及青年一代该如何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时,刘老师表示,他很羡慕当代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但更希望现在的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能够注重培养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刘老师说,现在的研究生几乎拥有与世界同步的信息与技术设备,如果能够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吃苦耐劳地努力工作,一定能在科技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在采访的末尾,我们问刘老师对于目前各高校开展的“互联网+”“双创”活动有什么话想对青年学子们说时,刘老师说,材料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国家军事工业实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材料人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大有作为的。刘老师列举了最近在网上很热门的国产航母下水以及国产大型客机的制造,指出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都与大量新型材料的研发使用密切相关。换言之,如果没有材料科学的长足进步和发展,我们国家在国防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大的成就。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材料人作出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拼搏。最后,希望我们要立志“扎根工大、回报工大、感恩工大。”

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光芒;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嘹亮。这次采访刘全坤教授的经历,使我们每个人都受益良多。无论是刘老师身上的严谨治学态度、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还是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合肥工大“厚德、笃学、充实、尚新”的校训在老教师身上熠熠生辉,我们作为材料学院的年轻学子有责任将老一辈的这种优良品德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学生记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   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