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赵刚: 细胞低温保存中的多模式抑冰技术

时间:2024-05-30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报告时间: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15:00-16:00

报告地点:昇华楼214室

:赵刚 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举办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报告简介

低温保存已成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关诸多学科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其规模化应用已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生殖医学、临床输血和药物开发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重要支撑作用。

现代低温生物学之父Peter Mazur博士提出的用于描述细胞低温保存过程相关损伤的“两因素假说”,则已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指导低温保存的黄金法则。近年来,国际低温生物学领域对冰晶损伤已形成共识,即:升温融解过程、而非降温冷冻过程的冰晶形成及其生长所造成的损伤更加致命,其是制约活细胞低温保存质量提升的瓶颈。

为降低冰晶损伤、提供低温保护,人们引入了低温保护剂(二甲基亚砜、甘油等)。但低温保护剂通常为毒副性化学试剂,在提供低温保护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带来毒性损伤。为满足临床应用对低温保存活细胞的高质量、低毒副作用、超便捷应用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人们将功能型纳米材料引入至低温保护剂溶液体系,通过综合利用其光热、磁热等多模式抑冰效应,极大突破了现有低温保存技术的局限性,实现了绿色低温保存。本报告将系统回顾细胞低温保存中的抑冰技术。

报告人简介

赵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美国华盛顿大学附属教授、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生物医学工程。从事低温生物医学研究20余年,建立了细胞低温保存过程通用热力学模型、率先提出了冷冻细胞电磁复温方法、建立了协同抑冰低温保存体系。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SCI期刊论文170篇以上。担任国际期刊Biopreservation and Biobanking编委、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会顾问。

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