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今年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带领团队始终坚持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管理、空天系统工程管理、能源与环境工程管理、医疗与健康工程管理等领域,培养出一批批青年学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
“围绕这个‘云交互’平台,我们还要进一步来丰富资料库,能够用这种远程交互平台讨论各种病种……”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实验室里,杨善林院士正在和团队成员就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进行讨论。
此前,在研发这套系统过程中,杨善林带领团队在今年的正月初四,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集第一手资料。
合工大管理学院教授丁帅:“当时疫情还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杨院士亲自到医院现场带着我们一起做。这种科学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现在回想起来是最感动的。”
那段时间,杨善林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奋战在科研一线,最忙的时候,一天工作20个小时。
经过多轮面对面的交流,系统的架构、研发和实施方案很快被确定下来。正月初八,杨善林带领团队与合肥德铭电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应用。后来,团队联合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将移动远程会诊技术应用于武汉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这套系统实现了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远程交互与医学影像、医学文本、电生理信号等多模态数据交互。疫情期间,还能降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概率。
杨善林:“医生并不需要集中到一起,也能够节省医生资源,节约医疗资源,最终是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多年来,杨善林团队面向国民健康和国防安全等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管理、空天系统工程管理、医疗与健康工程管理等领域。杨善林院士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研人才代代相传。
在杨善林看来,执着科研攻关是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培养青年人才是教师的职责使命。
杨善林:“近些年来,我认为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培养年轻人的身上。要跟年轻人一起来做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去指导他们,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形成了,或许这支队伍也就成长起来了。”
在教研的有机融合中,杨善林院士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一代代的青年学子。
合工大管理学院院长胡笑旋:“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学术上孜孜不倦地指导着我们,帮助我们提高科研水平,开拓科研的视野。”
近十年来,杨善林团队为中国的管理学科培养了数百名硕博士研究生,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合工大党委副书记陈鸿海:“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们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呼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样一个最高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爱国、敬业、忘我、奉献的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貌。”
短评
永怀爱国情、常立报国志,是我国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在杨善林院士的“成绩单”上,无一不是紧跟国家需要、紧贴人民安危的科研成果,彰显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就会忘记小我、奋力拼搏。在合肥工业大学,年过七旬的杨善林,有着“拼命三郎”的称号。他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科技攻关一线,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拼搏精神,屡建奇功。
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像杨善林一样,把个人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原载于安徽之声2020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