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光明日报】追赶时间的“拼命三郎”——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

日期:2020-02-16  稿件来源:  

图文

光明日报讯(记者 常河 马荣瑞 通讯员 周慧)“我随时都在学校,不在实验室就在办公室。”2月9日,收到记者想去拜访的信息,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的回复里没有一丝犹豫。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春节,他们整个团队一天都没有休息。

走进实验室,团队成员都在,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杨善林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加紧测试数据,整合前期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疫情防控一线。”

2月1日,杨善林团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云的智能移动医用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投入应用。杨善林介绍,该系统由移动终端、智能边缘计算系统和云端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可实现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实时交互和移动远程会诊,能够降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概率,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在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被称为“拼命三郎”。趴在床板上画网络图,住院时把病房变成办公室……这样的故事被师生们津津乐道。

“我是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甚至可以说,是光明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杨善林务过农,在冶金建设公司当过工人,20多岁时,只有高中学历的杨善林怀抱着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我当时反复地读。我感到,我们科学发展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在那年,30岁的杨善林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从那时起,他就常把“我要追赶错过的时间”这句话挂在嘴边。

1992年,“网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批准立项的重大课题“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计算机辅助管理及生产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公开招标。当时的杨善林刚从德国进修回国,他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里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才,张罗起一支“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队伍。

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儿,杨善林带领团队开启了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工作。而这套光纤系统网络图,是杨善林花了20多天的时间,铺在床板上一点点画出来的。“家里能放下这么大画图板的,就只有床了。”杨善林回忆。经过3年研发调试,国内首个企业管理局域网建成,这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管理步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时代。

“把论文写出诗意。”这是杨善林的口头禅。卫星发射升空后,改变轨道成本高昂,而我国在太空中在轨运行的人造卫星数量有限,如何统筹规划才能发挥最高效率?钢铁公司生产过程中铸造废品率、耗能成本居高不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杨善林和其团队反复攻关,都得到了圆满的答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管理理论应该源自实践、高于实践、符合国家需求。”杨善林一直将管理科学比作艺术,多年来,团队坚持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始终将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科研方向。

2016年4月16日,由杨善林主持研发的智能微创诊疗装备系统登上“辽宁舰”,随舰官兵在长时间远洋环境下,再不会因为急病转运陆地医院。目前,这套移动微创装备已经搭载“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等多艘我国海军大型舰艇。在第19批亚丁湾护航和也门撤侨任务中,海试8个月未出现一次故障。杨善林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还被应用到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和1000多家中小医院中,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

“抱歉,不能送你们下楼了,我还得去开研讨会。”采访结束时,杨善林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疫情形势严峻,他正带领团队紧张地进行疫情外延影响与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研究。团队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里,仍然热火朝天。

原载于《光明日报》2020年2月16日01版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16/nw.D110000gmrb_20200216_6-01.htm


A2970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