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能源动力。
有意报考2025级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夏令营、保研、考研),请填写以下问卷。
https://hfut-cctel.feishu.cn/share/base/form/shrcnlywr60J9GFmtX5DeLLXAZe
武骥,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仿真学会仿真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1)不完备信息环境下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2)“数据-知识”协同的电池状态估计与失效预警;3)“光-储-充-换”微电网系统能量调度与优化管理。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整车、零部件企业产学研合作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在IEEE系列汇刊、Applied Energy、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4篇),谷歌学术引用3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量超500次)、h-index 26;公开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12项,成果转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担任e-Prime期刊编辑(2024~),IEEE ICARM 2020、 IEEE I&CPS Asia 2023、2024-ECCE Asia等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入选首批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2020~2023)、World's Top 2% Scientists by Stanford University(2024),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4)、中国科促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2024)。
教育经历
[1] 2016.9-2017.9
奥尔堡大学 | 能源工程 博士联合培养
[2] 2011.9-2018.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工学博士学位 | 研究生(博士)毕业
[3] 2007.9-2011.7
合肥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学士学位 | 本科(学士)
社会兼职
-
[1] 2020.1-至今
中国仿真学会仿真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秘书长
其他联系方式
邮编:
通讯/办公地址: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交通能源协同控制实验室
团队介绍: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运载装置及其动力系统的管控需求,交通能源协同控制团队基于复杂系统建模仿真、状态估计和优化控制的理论、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攻关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原创性成果。团队目前共有研究员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讲师/ 助理教授4人,依托安徽省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有交通能源协同控制实验室,拥有电池实验设备原值约50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实审、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成员近年来获批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等人才项目奖励;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安徽省新产品认证,并在奇瑞新能源、安凯客车、苏州金龙等企业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中推广应用。
刘兴涛 | |
|
林名强 | |
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器学习、系统辨识、锂电池状态估计。 |
孟锦豪 | |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进电力储能技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技术、锂电池应用、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 |
董广忠 |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电池储能系统建模、估计、优化控制、故障预后与健康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
魏婧雯 | |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的理论研究方向包括:(1)非线性参数辨识理论、状态估计与滤波、以及参数预测理论;(2)设备健康预后与管理(Prognosi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理论方法;(3)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系统异常检测与故障诊断理论方法。主要的应用研究包括:(1)电动汽车及智能电网储能系统行为建模;(2)储能系统关键运行参数的在线估计与预测;(3)储能系统故障诊断以及寿命预测。 |
王丽 | |
|
吴慕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