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华媒网》高校巨额负债与就业难不怪扩招?怪谁?

作者:无   来自:2009-03-12《华媒网》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翠轩  

“高校扩招8年,负债2500多亿元,如果包括工程承建方垫资(债务延后)、引进社会资本的直接投资和通过信托的内部集资等隐形债务,估计实际负债要达到4000多亿元,”全国人大代表余敏辉说,“如果政府不尽快采取强力措施,高校贷款将难以消化,巨额负债将引发严重后果。”

高校巨额负债,并非耸人听闻。早在两年前,吉林大学就在其校园网上发布通知,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困难的对策。自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已步入付息高峰期,每年需要向银行支付高达1.5亿至1.7亿元的利息,学校财务状况逐渐陷入窘境。由此,“高校负债”的盖子被掀开,而在人们寻找“罪魁祸首”的时候,频频提到两个字:扩招。

与此同时,看似由“扩招”所引发的另一个“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据央视报道,教育部于三月初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大发展带来了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后年不超过3%。

高校扩招,真如舆论所批评的那样,是高校负债和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对此,一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扩招并不是高校负债的主因”

“扩招并不是高校负债的主因,”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明确告诉本报记者,“扩招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在决定扩招后,政府应该给予必要资金保证,不能叫学校完全自负盈亏,让学校去借钱。”

据央视报道,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警示。针对扩招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警觉,加速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的收缩,个别学校出现了银行逼债的现象,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

而在过去几年中,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带领学生,动员各种关系搜集了20多个省逾百家学校的财务数据。“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负债)数字可能(比2500亿)更大,”邬大光说,这些未计算项目包括: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项目是基建单位先垫付的资金,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校内集资,多是学校从教职员工那里的“高息揽储”;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

葛剑雄称,现在有些学校“圈地”,动辄上千亩,不是迁校就是建新校区,有的大学一个新区尚未建完,另一个又开工了。要是没有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学校一亩地也圈不成。学校当然也想扩大校区,但这样大规模圈地,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主动送,甚至硬性配。

葛剑雄说,一些地方打着如意算盘:先贷款让学校建房扩招,提高学费招自费生,到时归还本息后还可创收。银行也视大学为优质客户,反正都是姓“公”,到时还不了,还是由政府埋单。此外,近年来部属大学招收本地生的比例很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实行“共建”以后,一部分经费由地方政府提供。

“其实,从大学校长到教师,谁不希望按同样标准招生?谁不希望招到分数和素质更高的学生?还是钱和权在作怪。”葛剑雄说。

■“高校还本、政府贴息”?

今年年初,教育部明确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纳入本年的工作要点。有媒体特别指出:这是教育部近年来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要点”,而教育部将如何化解高负债值得期待。

对于如何解决高校负债问题,葛剑雄说:“在报纸披露吉林大学欠债40亿后,我专门写了文章,建议去查一查这四十亿有多少被贪污了,有多少被浪费了,把这些除去后,剩下的让政府来承担。扩招招的是学生,不能把负担都转嫁给学生家长。”

针对这一问题,有媒体评论指出,一些高校不明不白的开销让纳 税人愤怒。早在两年前,山西省教育负责人就表示,在高校的账目中发现有人报销“洗脚费”;北京海淀区政府亦有资料显示,“北京大学每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山东某大学竟然花8000万元建一个学校大门。评论质疑:如此奢侈随意、铺张浪费的高校开支,难道与大学扩招有关吗?也需要每一个大学生买单吗?

据《东南快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大学副校长范更华教授向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以“高校还本,政府贴息”的方式,来解决高校贷款问题。范更华认为,在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提供的无偿财政性支撑已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有不少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已进入了财务高风险区域,个别高校为还款付息,一度压缩其他开支,甚至开始限制专职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留住人才方面失去了很多优势,直接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范更华说。

因此,有必要采取“高校还本、政府贴息”的方式,即高校负责偿还贷款本金,政府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高校贷款项目进行贴息,尤其是对高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进行全额贴息,在短期内减轻高校负债办学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

“采取此项措施后,贷款高校可以集中财力返还贷款本金,随着本金的逐年减少,付息压力也会逐年减轻。在负债办学状况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后,预计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在十年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并促使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范更华说。

■“毕业生就业难,‘罪’不在扩招”

“我们是选择一个国家开电梯都需要博士,还是喜欢一个国家全部都是文盲?”为缓解2009年的就业压力,全国将扩招5万研究生,面对部分舆论的质疑,有评论这样回应。

如今,“扩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论、港校报考热,到疯狂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技校回炉,“扩招”这项发自善意的政策,总是引发舆论的关注与质疑。经济学家胡鞍钢甚至认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所带来的挑战。

但“扩招”与“就业难”、“失业”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我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罪’不在扩招,”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明确表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结构性问题,大学生求职趋之若鹜般涌向大城市、外企,必然导致就业紧张。”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华则认为:“就业本身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大的形势不好,大家都就业难,不是说只有大学生就业难,普通人就业也难。”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看来,目前大学生的比例其实并不高。“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比2008年增加约6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但这并不是说明我国大学生过剩了,恰恰相反,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美国为35%,日本为23%,而我国只有5%。”关爱和说。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柯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住我们的学生一般比较好找工作,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就业也已经成问题了。”在分析原因时,柯杨委员说,现在当个基层乡村医生特别受欢迎,但没人去,没有吸引力。

“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学生也担心成长环境是不是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一个是在这个环境中会成长得好一点,业务容易提高。到下面去不光是待遇问题了,周围的环境根本没法配套起来。所以,应该有各种各样类似奖励等措施在这个过渡阶段进行调节。”柯杨说。

■“高校应继续加大扩招力度”

扩招本身并没有错,不但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甚至认为:“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应继续加大扩招力度。”他认为,高校的扩招,不仅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学不扩招,就会有更多的劳动力提前进入就业市场,社会就业压力更大。”顾也力表示,如果大学不扩招,就意味着更多的高中生不能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就得早于其他同龄人四年进入社会,社会就业压力自然也会加大。

近年来,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对就业市场压力的确很大,但这600多万人是客观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大学不扩招也有这600多万人,也有一个就业问题。上了大学成为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成为高中毕业生。上了大学,在知识、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比高中毕业生找工作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就业难不是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后造成的。“600多万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财富,绝不是包袱”。在发达国家,高校的年录取率在50%左右,甚至更高。但在我国,即便近十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扩招规模数倍甚至数十倍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平均升学率仍只有30%左右。

“恰恰是扩招延缓了我们的就业压力。”顾也力说。

此前,有媒体曾总结出扩招的三大好处:打破二元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投资消费。有数据显示,大量农村学生,通过高校扩招融入城市。以湖北省为例,2006年高考53万人报考,农村人口27万,占51%;2007年50万人报考,农村人口29万,占59%;2008年52万人,农村人口33万,占63%。可以说,大学扩招,大部分是面向农村人口。过去,农村一个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就了不起,现在有两个也不稀奇。

美国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化──普及”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英才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仅能容约15%以内的适龄青年。第二,大众化教育阶段,即高校能容约15%到50%的适龄青年。第三,普及阶段,即高校能容纳约50%以上的适龄青年”。
有评论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势所趋,高校扩招的步伐也不可阻挡,而且只要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解决“就业难”

全国政协委员顾也力认为“就业难,难在心态”。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人才市场的现状,及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作出调整。顾也力说,佛山曾有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两名公务员,费了很大的功夫。“大学生不愿意去。”

他说,现在大学生特别是自以为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不去。

“大家都往这里挤,就业不难才怪,”顾也力透露,大学生不但不爱去基层地区,而且同样不喜欢大城市的基层岗位,一些大城市的基层医院,同样连续几年都招不到一个本科生。

不过,在王建华委员看来,“就业难,还要从学校培养方式上找原因。”

王建华说:“一些学生去了就业岗位后,用人单位提意见,毕业生不适应岗位,缺少相应的经验,”王建华委员说,“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国外一些大学的学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到世界各地找实习岗位,这对学生是非常好的培养和锻炼。最后他们要拿出实习报告来,其实我们现在大学教育没有这一套东西。”

关爱和则认为,“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其次,高校要适应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为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所谓的“精英阶层”,而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关爱和表示,“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要及时调整,脚踏实地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