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杨凌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号召,表彰那些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深受学生喜爱与尊敬的优秀教师,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法学院举办“最受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陈阳、晋涛和尚国萍三位老师荣获“最受欢迎的教师”称号。在恭喜各位老师的同时,让我们认识一下获奖的各位老师们:
陈阳: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理学教研室教师。曾获河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教学奖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陈阳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如果要问我作为一名教师最珍惜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学生们的掌声。
第一次收获学生的掌声已经是十余年前了。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内心是无比快乐和感动的。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做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工作,也是叩问心灵的事业。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也让我暗暗期待,在每次课堂上,都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给予我最热情、最真诚的反馈。
寒来暑往,我已然是法学院的一名“老教师”了。讲台还是熟悉的讲台,但台下每年都有新的面孔。我珍惜每一次掌声,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认可,更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期待。也正是这掌声在不断地提醒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融。上好每一节课,站好每一个讲台,是为人师者应有的初心。
感谢陪伴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的你们,感谢每一次给我掌声的你们。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的纯真、无畏、执着和热情。我希望,我能够成为那个引导你们思考、陪伴你们成长、支持你们前行的良师益友;我愿意,用我的经验和知识,帮助你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这个世界。
时间刚好,又是一个初秋。愿离去的不曾忘记,乍到的恰好相逢,我们都有最美好的相遇。
晋涛: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后,日本爱知大学访问学者,刑法教研室主任。先后在《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政治与法律》《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晋涛老师注重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的有机结合、比较借鉴与本土实践的理性碰撞、学术写作与课堂教学的相互促成,将有用知识、独特案例融入研究、教学,实践着以学术、教学为志业的人生规划。
晋涛老师想对同学们说:“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有着庞大的结构体系和深厚的理论积淀,值得埋头耕耘;法律作为一项技艺,面对鲜活案件,触发规范与现实的碰撞,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底色;法律作为一种工作,需要认真负责,不断更新知识,从而保持住竞争优势。与法律相伴,以法律为志业,只要努力坚持,尽职尽责,一定会拥有一个光明、美好的前程。”
尚国萍: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教师。
尚国萍老师十分感谢同学们对她工作的肯定与鼓励,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更加激励她在三尺讲台上为践行“师者之道”而求索!
尚国萍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三点她的“师者之道”。
一、传为学之道
法乃善良与公正之艺术。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法治人才的培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实现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转变。法学教育应以传授法律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精神为主导,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开启自我教育心智,辅之深刻洞见与法律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坚定法治信仰,做到知行合一。
二、授立身之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法律知识是一个输入过程,那么专业技能提升则是一个输出的训练过程。欲将“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则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热点案例导入,化繁为简,厘清法律关系,引导学生克服个人偏见和知识局限,运用法律推理抽丝剥茧,以法治思维训练专业技能,以法治眼光探寻法律正确的适用路径,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忠实守护者。
三、解处世之惑
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我常常告诉学生:“无论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何种困惑,尽管和老师联系。我的回复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囿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其找到问题短板,教导其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强化实践创新,努力成为更有爱心、更有温度、更有情怀的法律人。
殊荣至身,责任至心,努力至上!唯有如此,方可坚守初心,不负时代!
此次“最受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不仅彰显了优秀教师对学生的热切关怀和深远影响,更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提升自我的激励与鞭策。让我们向所有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期待广大教师能够继续发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