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近日,光明日报社、河南省委宣传部在河南大学举办“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黄河文化研究重镇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河南省社科联、省发展改革委、省文旅厅、省社科院以及有关河南高校的专家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的价值,梳理了黄河文化的脉络,论证了中原文化的地位,提出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路径。现将理论研讨成果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大量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早期中国物质文化的发明创造,包括45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粟、黍、稻、麦、豆代表的五谷农业体系,商代以来逐渐形成猪、狗、牛、羊、马、鸡代表的六畜体系,6500年前形成了高温陶窑代表的器物制作技术,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可以确认的最早青铜容器制作技术等;精神文化的展现,如舞阳贾湖发现了8000年前的龟甲符号代表的龟灵信仰,濮阳西水坡发现了6000年前的蚌塑龙代表的龙的信仰,巩义双槐树发现了5300年前的北斗星及方位概念及农事节气、图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等;制度文化的形成,包括礼制、天下观、国家观、嫡长子继承制、昭穆制度、中央对周围的经略等,基本上或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古实证。第一,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影响,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可以从河南灵宝铸鼎原百万平方米大型聚落得到印证。第二,距今5500年左右,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为后来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极有可能是尧都平阳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以看到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的现象,如黄河下游地区特点的陶器、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双翼形玉饰、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冶铜技术等。第四,夏王朝时期中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对外辐射为主的模式。这是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王朝文明)文明阶段的体现。第五,商王朝时期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礼乐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六,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对广大地区的统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秦始皇统一中国,把秦国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推广到全国,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建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中国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夏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根的关键节点。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江林昌提出,夏文化起源、发展、壮大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早期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转化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具有里程碑意义。夏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夏代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夏代历史与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特殊性。一是夏文化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二是夏文化是中华多部族文化围绕华夏文化不断融合,中华文化多元并行发展向多元一体发展转变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三是夏文化是黄河中游黄土农耕青铜文明与黄河上游以西欧亚游牧青铜文明长期交流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开启了欧亚丝路文化带的序幕。四是夏部族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抗争外敌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对当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深刻启发意义。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主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提出,古今黄河与河济淮相汇的区域是河南的“大黄河”。古代黄河有5次大改道。北流故道涉及今延津、浚县、滑县、内黄、清丰、南乐等,主要是北宋以前的周秦汉唐时期。南流故道涉及东与东南两个方向,商丘、许昌、周口、漯河等市若干县,主要是北宋之后金元明清时期。古代“四渎”有河济淮三渎交汇于河南,尤其是南宋以后黄河再次南流,夺淮入海,构成了历史时期河济淮之间的特殊关系,三者还构成了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大黄河”。河南的独特地理区位与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龙头地位。一是地貌景观的完整性,二是支津文化的丰富性,三是核心地位的特殊性,四是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五是民族形成的熔炉性。
2
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其时代价值
深入阐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延续历史文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丰富内涵。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的中心和重心。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展现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新石器文化与“万邦”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它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黄河中游地区是夏商周王朝的建立与中国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区域,中国正统观和“大一统”思想观念形成区域。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的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形态结构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的同心圆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以其国都的地位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所在地,这进一步证明黄河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关于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侯甬坚教授提出了黄河文化分期的框架性理解,认为在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变动中,黄河文化经历了成型、发展及黄河精神显现的发展过程,比较清晰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国历史上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国历史开篇到北宋末,是黄河文化成型时期,元明清“大中原王朝”时期,黄河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民族危难时期诞生的《黄河大合唱》集中展现了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在黄河文化的发展史上,“中原王朝”的历史语意具有特别的意义,是经历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上古三代、秦统一后的诸多王朝人类活动的中心,是对境内、域外散发着重要影响的文化中心。
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黄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文化形成的核心展示区。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具有流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具有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二重性。河南要勇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中原文化繁荣兴盛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中原文化作为动力引擎,在革故鼎新中始终推动着黄河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国古代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大一统等特色,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对新时代深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我们理应强化文化担当,发挥好先天优势,勇挑重担、有所作为。要敬畏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做好“溯源、寻根、铸魂”这篇大文章,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理智慧,传承弘扬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新时代的河南,必将以古文明,以中联通,以新出彩,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出彩时代。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强调要重视“老家河南、汉字故乡”的品牌推介。文字是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和文明传承延续的核心载体。仓颉造字的传说、殷墟甲骨文的挖掘、许慎的“说文解字”,缔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的语言文字和绵延传承的汉字文明体系以及独具魅力又纷繁多样的书法艺术。因此,河南黄河文化的品牌,在老家河南中,不仅要强调是国家和民族之源,同时要强调河南也是中华文字之源。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提出,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之源与黄河文化之脉。整合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将新郑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魂系中华的精神家园,让黄帝文化品牌叫响“老家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黄河文化的关键词,也是黄帝文化的关键词。
深刻揭示黄河文化时代内涵,讲好“黄河故事”。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锟提出黄河文化是两岸人民在与黄河的互动中孕育诞生,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治黄用黄实践,为黄河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是黄河文化包蕴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黄河文化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三是黄河文化充分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思想。四是黄河文化全面揭示着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实施“黄河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整合黄河两岸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地标,是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形式,更是充分展示黄河文化厚重历史价值和宝贵时代意义的有效载体。苗长虹指出,河南黄河文化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厚重,中原神话、民间艺术和工艺、建筑特色、礼仪风俗、戏曲歌舞、节庆体育等类型多样,特别是以少林功夫、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文化,在世界上非常富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原神话非常发达,源远流长,深根民间;河南戏曲,类型多样,受众广大。河南在黄河文化品牌塑造中,需要大力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挖掘中原神话、中原戏曲、中原武术等品牌价值,让富有生命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河南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之地、多元文化汇融之所,融聚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忠报国、廉政治国等黄河文化精神,孕育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对立统一”“守中求新”等整体文明观,这些不仅是南北文化的思想之本与文化之源,也是各个区域文化共有的精神纽带与根脉基础,全面总结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河南禀赋与定位。张新斌指出河南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厘清文化禀赋,探寻古今区域,找准文化定位,根、干、魂是黄河文化的河南禀赋。“根”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首要表现。河南“根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的是民族之根:这包括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另一方面体现在姓氏文化大部根在河南,当今100大姓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干”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重要表现。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政治性,具体表现为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央文化与国家文化。从夏代开始至北宋三千余年间,河南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有四席。“魂”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内在表现。无论是三门峡的“中流砥柱”,还是郑州以下的黄河治理,所体现的是中国人与大自然奋斗的不屈精神。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河南境内大河两岸所流传的传说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当代的太行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上述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基。
3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路径
以“中原学”建设和中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庚香指出,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聚焦黄河文明主题,深化“中原学”研究,推进“中原学”的建设,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构“中原学”,是我们落实总书记关于河南“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发展哲学”等讲话精神,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河南探索。“中原学”建设,要讲清楚“中原学”的“文脉”和“学脉”的历史逻辑,深刻挖掘“文脉”背后的“学脉”,深入研究早期中国文化和玄学、道学、洛学、新理学以及黄河流域的思想名著、历史巨著。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深刻阐释和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核,特别是要在系统总结从古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大地奋斗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解读这些历史成就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其背后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提供知识、学术、思想、理论上的学理支撑。在新时代重构现代意识形态体系的重大课题面前,河南要聚焦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主题,扎根中原大地,繁荣中原学术,讲好黄河故事,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幸福河”“文脉河”“学脉河”上走在前列。
深入挖掘河南黄河文化品牌特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黄河文化品牌。苗长虹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南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讲好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既是河南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以黄河文化的思想和智慧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要。河南黄河文化品牌,不仅要首推“华夏文明之根、国家和民族之源”这一品牌形象,而且要聚焦城市遗址和大古都的发展,以“天下古都、文明华章”为主体,根据各城市遗址和古都的历史定位,来进行黄河文化品牌的塑造,同时也要重视“老家河南、汉字故乡”的品牌推介,还要挖掘“神话、戏曲、武术等非物质文化”品牌价值,更要进一步弘扬“道儒相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河南智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黄河文化品牌,需要从系统构建黄河文化价值体系、加强黄河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造黄河城市遗址体系、构建黄河文化地标体系、挖掘黄河治理文化及历史智慧、非遗特色小镇活化性保护传承、建设黄河古都黄金旅游带等多个角度寻求可行的路径。其中,构建黄河文化的价值体系,要突出中原特色和“中原学”的支撑;河南黄河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突出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及郑州、洛阳、开封三大都市的核心作用;黄河城市遗址的展示,要以贾湖遗址、仰韶彩陶文化、双槐树河洛古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开封宋城的保护和展示为重点。
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需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南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与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有机融合,精心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此,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苗长虹认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要以郑汴洛黄金文化旅游带为枢纽,以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安鹤濮都市圈为支撑,打造河南黄河古都黄河旅游带,规划建设一批黄河非物资文化遗产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结合,实现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发展。李庚香认为,国际旅游区域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愿意见识中国、了解中国,体验东方文明魅力。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典故、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致数不胜数,发展特色文化游优势显著。要准确把握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增强发展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要推动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让黄河文化这张最闪亮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认为,河南发展文化旅游,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转变,一是要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体系,重点要保护利用黄河沿线的北阳平、双槐树、大河村、二里头、郑州商代王城、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大遗址,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完整展现黄河流域史前文明、早期国家、多民族融合发展与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演进历程。二是高品质建设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开封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州桥及汴河遗址展示馆等一批黄河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三是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及产品转化,建设黄河文化地标,研学中原黄河,以科技、文创、互联网等赋能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迎伟认为,要突出“中华源·黄河魂”主题,高水平建设郑州花园口、黄河小浪底、开封东坝头等特色片区和晋陕豫、冀鲁豫、豫皖苏等旅游协作区,构建黄河黄金旅游带。
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基本路径。不少专家认为,建设黄河文化地标,是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形式,是坚定中原文化、黄河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需要。在打造黄河文化地标的路径上,苗长虹认为,要按照自然黄河标识、黄河水利工程(水利设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化遗址、黄河故道/古渡口等黄河文化资源禀赋和开发价值,构建以郑汴洛古都走廊为国家黄河文化主地标的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体系。李庚香认为,黄河在华北平原往返摆动,在河南境内留下了大量的黄河文化标识,要充分发挥河南黄河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将黄河河南段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来,全面展示河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提炼,为打造黄河文化地标提供内在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正确处理黄河文化地标体系与主地标的关系,努力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全省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黄河文化地标,构成一个完整的地标体系。既要重视单个的文化地标,也要重视各个地标之间的联系;既要着眼于地标自身内涵的挖掘,也要着眼于其对整个黄河文化的贡献;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现有各种黄河文化要素进行总结、整合、升华。张锟认为,黄河文化地标建设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旅融合,让地标“活起来”,设计好文化创意,让地标“亮起来”,用好网络技术,让地标“火起来”。
强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项目支撑,注重黄帝文化的思路转变和价值创造,推动黄河文化的产业转化及黄河文化的载体建设。李迎伟认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践行和落实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示精神。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2020—2025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建设,谋划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项目179个,总投资6218亿元。二是着力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引领性工程,推动郑州市加快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开封市加强黄河悬河文化和城摞城展示馆、组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洛阳市加快建设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洛文化国家交流中心,启动二里头遗址申遗前期工作,支持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建设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打造好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推进隋唐洛阳城、宋都古城、大河村遗址、殷墟、二里头等项目建设。深入践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组建沿黄九省艺术创作联盟,推出更多可感可知可交互的精品力作。推进黄河文化产品数字化制作和网络化推广,实施《黄河志》等数字化重点工程。汪振军认为,弘扬黄帝文化的时代价值,破解黄帝文化开发利用的难题,需要转变观念,从黄帝文化向黄河文化,从区域文化向流域文明,从小格局转向大格局,从文化符号转向日常生活。如何让黄帝文化深入民心,如何让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如何“活化”历史人物和讲好黄帝故事,如何研发具有特色的黄帝文创产品,是弘扬黄帝文化需要破解的四个关键问题。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闫德亮认为,黄河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需要在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内容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黄河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习惯模式,探索建立适合新业态发展的管理规则。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沿黄博物馆是研究、展示、宣传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博物馆体系,优化博物馆职能,融通博物馆智慧,拓展黄河文化传播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