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H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鸣雷教授课题组:珍稀食用菌金耳在食用、药用和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

Introduction

几个世纪以来,大型真菌是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传统来源,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其中,药食同源真菌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寻找新药物的宝贵资源库。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以及低毒性,药食同源真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有“真菌皇后”之称的金耳(图1),是我国一种珍稀的药食同源真菌。其色泽金黄,口感细腻粘稠,营养价值优于银耳和黑木耳。有多部古籍记载其药用历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泻,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中国药用真菌》介绍,“金耳性温带寒,味甘,能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阳”。作为食用菌,有烹煮、油炸、凉拌等多种食用方式,具有增强免疫、化痰止咳、清心补脑的功效。

图1 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鸣雷教授课题组从金耳的人工栽培驯化历程、营养价值、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应用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Results and Discussion

本文总结了金耳的栽培驯化历程(图2),自1981年起,各地研究人员积极响应,逐步实现了菌种获取、子实体人工栽培及液体发酵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并逐步提高了产量,使金耳逐步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实现了金耳的工业化生产。

图2 金耳的栽培驯化历程

金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经测定,金耳干品含蛋白质7.5~9.5%,脂肪1.7~2.9%,碳水化合物66.9%,含糖量14.38%,纤维2.6%,灰分3.44~3.5%,还有磷、硫、锰、铁、钠等多种矿质元素,氨基酸组成也较全面,比例较接近人体需要。

金耳中已报道的活性物质为多糖和小分子化合物,以多糖为主,药用价值也主要围绕多糖部分展开。本文总结了金耳子实体、菌丝体及发酵液来源多糖的单糖组成(图3A),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图4),及金耳的降血糖血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图3B)。对于金耳多糖的结构分析,文献报道了子实体多糖、菌丝体多糖和发酵液多糖等来源。葡萄糖、木糖、鼠李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是三种来源的共同成分。半乳糖醛酸是子实体多糖所独有的。阿拉伯糖常见于子实体和发酵液多糖。岩藻糖和半乳糖是菌丝体和发酵液多糖的常见单糖。

图3 金耳多糖的单糖组成和金耳的生物活性。

(A)不同来源的金耳多糖的单糖组成  (B)金耳多糖或粗提取物的药用价值和主要作用方式的示意图

图4 金耳中已报道的次级代谢产物

Conclusion

结合文献,本文对金耳的活性物质及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理,发现金耳具有增强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为金耳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对于金耳的研究,可能受到栽培区域、栽培技术和栽培产量的限制,比起香菇、灵芝等真菌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金耳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耳多糖,针对金耳来源的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提出:1. 针对金耳中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亟待补充,进一步丰富该菌在保健食品及医疗领域的应用,推进金耳这种珍稀的药食用菌的产业发展;2.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引用,使得深入的功能分析和系统性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得以展开,为真菌的研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金耳的基因组已被报道,后续的深入分析有待展开。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王振欣,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与生药学。

通讯作者

李鸣雷,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主任,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野生食用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香菇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

祁建钊,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菌物学会菌物科普导师,为中国菌物学会终身会员,虫草分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担陕西省细胞生物学会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TMR Integrative Medicine编委,为Chinese Herbal Medicines,Food & Medicine Homology等杂志青年编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1、高价值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2、真菌来源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和活性评;3、药用真菌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绿色制造。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横向项目十余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4项。

论文网址: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5.94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