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历史文化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9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6项,涵盖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党史·党建等4个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项目1项,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
一直以来,历史文化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将国家项目申报作为教师基本岗位任务,通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提升教师的科研竞争力、成果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支持学院和学科发展。为提高项目命中率,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支持、帮助教师申报课题。
一是,实施覆盖范围广泛的人才支持和培育计划,提供专项经费,开展前期培育工作。面向所有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施博雅培英计划;面向45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实施博雅拔尖计划;面向有重要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实施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各类计划将国家基金申报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在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培育了一批优秀学术人才。
二是,长期坚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轮论证机制。第一轮是申报选题论证,内部征集选题,专家集中论证,确定申报选题。第二轮是标书初步论证,组织院内和校内专家对标书进行初步把关。第三轮是标书定稿论证,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书进行定稿前的指导和把关。此外,教研室、课题组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多轮次的小范围论证,对标书进行反复打磨,确保标书质量。
三是,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学院为参与申报的教师和参加论证的专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重大项目申报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申报者组建团队、开展选题论证、撰写标书、开展学术交流等。2024年学院资助组建团队论证的重大项目全部获批。学院还适时调整奖励性绩效方案、职称推荐排序办法,以及标志性成果经费奖励办法,提升国家基金申报、立项和结项的权重,促进教师广泛参与申报,按时高质量结项,确保申报基数。
四是,广泛开展学术活动,鼓励教师加强与主流学术圈的交流。学院每年举办学术讲座100余场,学术会议10余场,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与各学科专家充分交流的机会,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院与学科的影响力,为国家项目申报和立项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5年,学院将在继承发扬以往优良传统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家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政策激励等措施调动教师申报国家项目的热情,力争在国家项目申报方面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