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经济犯罪与刑民一体化研究所所长张勇受邀做客河南大学法学院“法学前沿大讲堂”,在第一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轻罪的界定标准与治理模式”的学术讲座。本期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刘夏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庞冬梅教授、林需需博士和华东理工大学李雪健博士担任与谈人,众多学生积极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张勇教授便旗帜鲜明地点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轻罪治理成为关乎国家治理的时代命题,对轻罪的界定标准及类型进行分析、探索分类施策的治理模式,已经是刑法学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后,张勇教授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认为应当采取“实质+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说”,来界定轻罪的概念及范围。在“形式轻罪”层面,以处断刑为形式轻罪的界定根据;在“实质轻罪”层面,应当基于类型化思维,以法定最高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为标准,把实质轻罪分为单一的轻罪、复合的轻罪与转化的轻罪。具体判断某种犯罪行为是否属于轻罪,需要将形式轻罪的刑罚标准与实质轻罪的类型形态相结合,从而为分类治理提供依据。最后,张勇教授提出,应当对形式轻罪进行刑罚轻缓化改革,对实质轻罪进行出罪化机制构建。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背景下,根据不同类型的轻罪构建动态化、体系化的罪刑结构和刑事治理模式,实现轻罪的分类治理。
与谈环节,庞冬梅教授结合讲座内容,探讨了轻罪及其犯罪后果的原因、轻罪的划分以及刑法罪名的设置等,为轻罪治理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方向。庞冬梅教授鼓励同学们进行体系化思考,随着轻罪立法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将轻罪与重罪割裂。林需需老师认为,在当前的轻罪时代,如何治理轻罪,我们面临着罪与非罪界定困难、附随后果影响深远等棘手难题,而问题的解决仍需回归轻罪的界定标准和社会危害性的衡量标准。李雪健老师就主观恶性要素在实质轻罪中的体系性地位、轻罪化与刑法结构现代化的配套制度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张勇教授对与谈人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并从我国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价值层面的理论追求对刑法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从基本理念、刑法教育、应然性与合理性等角度去进行价值追求。最后,本场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