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专业面向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
目标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人工智能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3:培养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从事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能力工作。
目标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在不同职能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标5: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了解本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1.1掌握人工智能工程应用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工程软件。
1.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软件用于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2.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识别、表达、模拟和建模。
2.2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具有信息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并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
3.1 能够设计/开发满足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智能算法、认知策略、智能产品、智能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案或技术。
3.2 能够根据特殊需求,设计出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 能够掌握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初步研究所需的软件和仪器设备。
5.使用现代工具
5.1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机器人技术或智能信息处理的应用能力。
5.2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方法,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资料获取专业技术信息。
6.工程与社会
6.1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2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1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履行责任。
8.2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理念。
9.个人和团队
9.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2 具有一定的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包括工程建设团队的组织和领导。
10.沟通
10.1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10.2 具有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
11.项目管理
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形成自主学习和终
身学习的意识。
11.2了解人工智能项目管理流程。
12.终身学习
12.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具备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国防知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适应人工智能行业特点。
三、学制与学位
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毕业学分第一课堂不低于166学分,第二课堂不低于4学分。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