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河北实际响亮提出,把活动落实到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上。这一要求着眼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构建服务载体,改善服务态度,追求服务实效,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解决了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但要看到,随着社会深刻转型,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亟待各级党委政府予以解决;群众到行政管理部门办事难问题长期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屡见不鲜,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诸多难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予以解决,真正做到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 剖析群众办事难和生产生活难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根子就在“四风”。一些党政部门和工作人员颠倒了主仆关系,把手中权力当成获取私利的工具,对该办的事推诿扯皮,使得许多本来很容易办的事成了难题;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去踏踏实实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实效;一些党员干部沉湎于个人享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对群众的难题不理不睬,致使一些本该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解决办事难与生产生活难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渴望。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渴望党政机关彻底摒弃衙门作风,拆掉围墙,敞开大门,做到“门好进”;渴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彻底放下官架子,用公仆的态度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做到“脸好看”;渴望党政机关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推出便民措施,最终做到“事好办”。人民群众渴望生产生活难题得到根本解决,遇到困难能得到及时救助,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发展获得公平机会,等等。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会进一步加深,党群干群关系会进一步密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支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查找和克服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与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相比,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数量更多,同人民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问题更具体、更尖锐,尤其是“办事难”和“难题多”这两个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为此,省委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群众的期盼和特点,明确要求把活动落实到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上,要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群众最盼望的事及时办好,群众最不满意的事及时纠正,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难和难事多的问题。 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打开方便之门 让群众好办事,是党的宗旨和群众观点的充分体现。落实这一要求,就要清除影响群众创业生活的一切障碍,以“三级平台、两个代办”为抓手,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使群众好办事成为常态。 ——扫清理念障碍,自觉让群众好办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努力摒弃不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倾向。一是克服惰性心理。要认真查找庸、懒、散、拖的思想根源,立朝气破暮气、立锐气破惰气、立正气破浮气,养成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意识。二是克服随意性倾向。要加强职业修养,进一步明确应该履行哪些职能和如何正确履行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坚决消除优亲厚友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现象,养成正确履行岗位职责的职业习惯。三是摒弃官本位思想。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扫清制度障碍,保障让群众好办事。让群众好办事,管理制度是保障。要做好管理职能转移、分解、衔接与配套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好办事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一是合理确定职责权限。通过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决好“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住”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消除“权力寻租”空间,使企业和社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是推进制度创新。要根据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群众实现自身利益提供保障。三是形成协调运转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办事规则、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杜绝各种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以及越权失职行为,使各种制度互相衔接,彼此配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扫清能力障碍,能够让群众好办事。要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入手,为群众好办事提供人力支撑。一是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二是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针对改革攻坚期的新特点,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协调理顺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为群众好办事创造和谐有序的环境。三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党员干部要努力寻找解决群众难题的方法途径,创新制度、机制和载体,不断拓宽群众办事的途径和渠道,让群众办事越来越舒心通畅。 为群众办好事:为人民开辟幸福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核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懈为人民排忧解难,开辟幸福之路。 ——牢记宗旨意识,自觉为群众办好事。为群众办好事,必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一是树立群众至上的观念。要牢牢把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强化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群众办好事。二是坚持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三个倡导”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行动自觉。三是确立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从修身、用权、律己三个方面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谋事、创业、做人三方面遵守党纪国法,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摸准群众需求,有效为群众办好事。为群众办好事,就要真诚聆听群众呼声,摸准群众的疾苦所在、困难所在,有的放矢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调查研究摸实情。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一门心思,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社区农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摸实情,听真话,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愿望,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忧虑疾苦。二是联系群众解民忧。要把各项活动安排到基层前沿阵地,把公共资源和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向基层、向城乡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三是转变作风作表率。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经得起名、利、权、色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控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针对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整改落实,带头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更好为群众办好事。为群众办好事,在有了良好的愿望后,服务能力就成了关键。提高服务能力,一是重视服务培训。要根据岗位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加大专题培训力度,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二是加强服务联动。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协作关系和运行机制,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角色定位,强化公共服务主体之间的协作。三是提高服务效率。为了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加快推广“业务注册备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三位一体的集约化行政审批新模式,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统一的审批流程和全线监管,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服务模式,方便为群众办好事。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政府为依托,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载体。一是以简政放权增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程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二是以综合型政务服务体系促转型。从实际出发,把政府主要部门和绝大部分审批职能,以及公共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集中起来,成立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三是以电子政务提效率。利用网络信息传输功能,实现网上审批、信息发布、电子监察等,将行政服务的触角主动向服务对象延伸,向基层群众延伸,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形成实体行政服务中心和虚拟网上办事大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四是以制度激励转作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的具体实践之中,为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4年09月24日13:06 来源:河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