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单位:
省科技厅研究编制了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电子版请在省科技厅网站kjt.hebei.gov.cn下载)。请按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申报推荐项目。申报及推荐审核项目通过登录“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科技计划”—“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在线操作。在项目申报前,请务必认真阅读申报流程。项目采用无纸化申报方式,项目申报时只需在线提交、审核电子申报书及其附件材料,无需在申报阶段报送纸质材料。
本《通知》发布的联合基金包括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中医药联合基金和生物农业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联合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本《通知》规定的条件,并应当按照本《通知》相关联合基金申报指南的要求和联合基金项目申报书撰写提纲撰写。申报书的指南代码选择对应的联合基金项目代码。
联合基金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注明联合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
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要求申请人应充分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围绕行业中重大需求或科学前沿,结合领域发展趋势与团队研究基础,面向实际应用对象或应用过程,聚焦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理论创新与实验(或应用)验证研究;预期成果要求具体明确,可量化、可考核,项目结项验收不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研究成果在实验系统或实际应用中得到体现或验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河北医科大学申请人网络受理时间:2022年3月2日至3月27日
河北医科大学科技处联系人:张博渊 86266225、贾川 86265564
业务咨询电话详见各类项目申报指南。
项目综合服务平台技术咨询电话:
0311-66568698 82620020 86252089
河北医科大学科技处
2022年3月2日
附件
1.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3.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4.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5.中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6.生物农业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华北理工大学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主要资助我省钢铁行业技术升级所急需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项目。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按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项目申报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资助项目向合作项目和优先资助项目倾斜。要求申请人及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申请内容重点突出,能够切实解决一个或若干个关键科学问题。
2022年度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以培育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项目申报指南代码为1011101,资助经费力度为8-15万元/项,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
一、优先资助领域及方向
围绕我省钢铁产业的发展,主要资助矿山开采与矿物加工、焦化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炼铁原理与工艺、炼钢原理与工艺、金属材料轧制原理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一)矿山开采与矿物加工
旨在围绕我省矿产资源绿色和谐发展,引领矿业发展与生产实践中的重大科学需求,聚焦岩石力学、矿山智能开采、矿山开采地质灾害、矿山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高效矿物分选、高端智能分选设备及矿物材料等前沿技术和方法,开展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主要资助内容为:
1.金属矿山大能力充填等绿色开采基础理论研究2.矿山开采数字化与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3.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环境基础理论研究4.矿山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及深井开采地质灾害防治与安全控制理论研究5.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研究6.矿物材料基础理论研究7.选矿装备与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
(二)焦化工业新技术、新工艺
旨在融合化工、冶金、材料、环境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焦化工业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等瓶颈问题,研究配煤炼焦过程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及演化规律,探索焦化生产过程三废治理的新方法,开发煤焦化下游精细化工新产品,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钢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资助内容为:
1.炼焦煤热解-膨胀-黏结的耦合原理与焦炭质量研究2.炼焦煤显微组分微观结构及成焦机理研究3.炼焦煤有效组分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热场中的转化规律4.煤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多场耦合与过程强化5.焦油氨水分离技术与机理研究6.焦炉烟道气高效脱硫脱硝技术应用研究7.焦炉煤气精脱硫新方法
(三)炼铁原理与工艺
旨在提高炼铁系统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原燃料结构、改善高炉高效及低成本操作水平、加强高炉及热风炉安全长寿、发展智能化炼铁工艺,积极稳妥发展非高炉炼铁,加强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等,对我省炼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推动我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资助内容为:
1.非高炉法处理共伴生复杂铁矿关键技术研究2.高炉冶炼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影响机理研究3.高炉安全长寿理论与技术研究4.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基础理论研究5.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及炉内反应机理研究6.软熔带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及合理化操作研究7.成渣过程和炉渣冶金性能对高炉冶炼的影响8.高硅原料熔剂性球团生产与冶炼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9.基于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炉智能化炼铁基础研究10.铁矿粉造块新工艺及成矿机制11.钒元素在铁水与炉渣间迁移的理论研究
(四)炼钢原理与工艺
旨在解决我省钢铁行业发展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及重大需求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问题,围绕炼钢新技术与品种钢冶炼、凝固理论与铸坯质量控制技术等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依托河北钢铁大省的资源优势,立足河北、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主要资助内容为:
1.高效低成本纯净钢冶金工艺及理论研究2.钢液成分精准控制与炉外精炼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研究3.电磁冶金基础理论及控制技术研究4.转炉冶炼过程控制机理及炼钢智能控制过程研究5.冶金熔渣高温结构性能与品种钢保护渣开发应用基础研究6.连铸过程宏微观凝固行为及控制技术研究7.连铸坯质量在线检测分析原理及预报控制技术研究8.氧化物冶金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9.品种钢、特殊钢冶金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10.特种冶金金属粉体制备与金属增材制造冶金基础研究11.电渣重熔凝固行为分析及冶金基础理论研究12.大规格高品质钢连铸坯宏观偏析控制技术研究13.稀土对中高锰钢夹杂物-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五)金属材料轧制原理与工艺
旨在围绕金属材料轧制原理与工艺,针对高端钢铁材料应用时面临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材料组织性能控制、加工工艺、表面质量控制、钢材深加工、服役性能等方面的技术,为轧钢工艺、装备研发和高端产品开发提供前沿探索和理论支撑。主要资助内容为:
1.超细晶粒或微合金化的基础理论研究2.高端舰船用钢强韧性、耐冲击和腐蚀性能以及焊接疲劳可靠性技术研究3.第三代汽车用钢关键制备技术、组织调控、强韧化机理与失效行为研究4.钢铁基复合材料轧制工艺及其界面控制基础研究5.钢材组织性能精确预报及柔性轧制控制理论6.钢材高精度轧制关键技术装备及相关基础研究7.钢材表面新型涂镀工艺与腐蚀机理研究8.钢材热轧过程组织及性能控制与即时冷却温度控制技术研究9.除鳞压力检测装置研究与氧化铁皮去除新技术研究10.超高强度板带(780MPa以上)成形机制及内部残余应力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11.钢材深加工相关技术基础研究12.焊接结构疲劳可靠性技术研究13.基于数据驱动的轧机系统故障诊断研究14.钢铁基医用材料组织性能表征及生物相容性研究15.钢材表面强化及组织调控技术机理研究16.纳米化强化耐蚀高强船用钢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机理研究17.微合金元素对高耐蚀镀层耐蚀性能影响基础研究18.低碳当量高氢致裂纹抗性汽车用超高强冷成形马氏体钢强韧机理研究19.钢材高耐蚀镀层产品工艺及镀层凝固控制技术研究20.先进高强汽车钢的氢致开裂行为与机理研究21.铝硅产品镀层特征与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机理研究
(六)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
旨在围绕钢铁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的关键-共性难题开展研究,突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相关关键技术,以解决钢铁工业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性难题,服务钢铁行业低碳绿色智能化发展,研究钢铁行业生产系统与能源转换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固废及烟气处置调控理论、钢铁制造流程中有害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与排放控制,对推动我省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资助内容为:
1.复杂难选矿物资源高效选别利用理论研究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及高附加值利用理论研究3.钢铁工业烟气多污染物的产生与协同调控理论4.钢铁行业储能、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研究5.钢厂能源管理系统开发的基础理论分析与探索6.低温余热强化换热理论7.钢铁制造流程关键工序界面高效运行理论与方法8.钒铬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基础研究9.钢铁企业余热梯级利用及工业余热供暖系统研究10.钢铁生产过程碳排放控制及二氧化碳吸收捕集与转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1.钢厂煤气产消量精准预测及生产调度优化的基础理论分析与探索12.钢铁烧结烟气非常规污染物协同控制耦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13.钢铁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及硫氮副产物资源化回收技术应用研究
(七)其他方向
除上述研究方向外,也可在耐火材料的冶金界面反应基础研究、冶金助剂的制备及相关基础研究、钒产品在钢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钢铁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理论研究、金属及合金的熔盐电化学制备理论研究、电化学传感器在线检测冶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机理研究、钢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理论、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风险分析理论、开采活动对生态及环境影响的机理研究、冶金矿山与钢铁企业重大事故防控理论与控制、水泥窑烟气高效脱硝技术机理、水泥熟料低能耗制备机理研究、职业健康安全理论、重金属离子的富集和分离研究等领域选题。
二、绩效目标
针对我省钢铁产业核心技术升级中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通过在采矿、炼焦、炼铁、炼钢、轧制新工艺新原理以及节能减排新方法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储备钢铁行业创新人才,在稳定原有基础研究队伍同时打造一批全新的创新性强的钢铁研究团队,解决钢铁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取得并储备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三、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面上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四、联系方式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
附件2
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精准医学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医科大学共同设立,旨在支持形成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我省特色疾病和急需解决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优先支持利用临床样本资料,结合医学前沿技术,开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精确医学研究,进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河北省精准医学研究水平提升,为实现“健康河北”、构建全民普惠的精准医疗模式奠定基础。
精准医学联合基金包括“培育项目(指南代码:1011102)”和“重点项目(指南代码:1011103)”两类项目。培育项目旨在支持从事精准医学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自主选题,从临床实践中发掘和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旨在立足我省精准医学发展战略需要,组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基础与临床深度合作研究团队,以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前瞻性、突破性的高水平应用基础工作。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为8-15万元/项,依据评审意见确定资助额度;重点项目依照指南确定的年度支持重点方向和资助领域,资助期限3年,资助强度50-100万元/项。
一、培育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1.选题要求:基于临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从疾病防控和治病的医学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围绕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进行交叉学科的系统化研究;避免无创新性而盲目追求新技术和热点问题的简单观察性、描述性项目申报。
2.研究内容要求:通过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以及分子、影像诊断技术等进行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制研究,并开展相关临床验证。
二、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基于凝炼的临床关键科学问题,结合临床样本资料,通过临床疾病队列研究、临床大数据整合分析,寻找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相应动物模型,利用生物组学和其他医学前沿技术,针对关键分子开展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研究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和新策略;针对疾病诊断及精准治疗潜在靶点,开展相关靶向药物、治疗新技术以及诊疗新策略研发研究,为实现患者个性化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一)骨科退行性疾病和骨创伤治疗新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6的下属代码)
基于骨科退行性疾病及骨创伤早期防治策略的需要,运用生物组学和生信分析等技术,筛选疾病相关分子标志物,从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明确力学感受器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机制,探讨力学刺激促进骨折愈合新机制,探讨机械负荷在骨科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其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恶性肿瘤相关领域(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16的下属代码)
1.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新机制研究
基于已有临床样本库、病例数据库资源,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从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等角度筛选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寻找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基因及潜在治疗靶点,探讨其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代谢重编程及免疫耐受等作用中调控机制,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2.恶性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
围绕恶性消化道肿瘤治疗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多学科交叉的临床转化研究,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基于生物治疗技术开发人源化动物模型,针对肿瘤发展关键靶点筛选和制备单克隆抗体或阻滞剂,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机制探讨,开展恶性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
3.抗肿瘤药物致心功能损伤作用及应对策略研究
针对肿瘤患者药物化疗后引起心脏毒副作用的重要临床问题,在基于临床样本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转录组、蛋白组等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并验证抗肿瘤药物导致心血管损伤的风险靶标,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临床新策略。
(三)脑疾病相关领域(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9的下属代码)
1.神经兴奋性调控新靶点在疾病精准防治中作用的研究
基于神经兴奋性调控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着重研究缺血性脑病(如脑卒中)、感音神经性耳聋、疼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机制,运用电生理等技术,结合临床样本资料分析,筛选疾病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离子通道或离子转运体,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寻找疾病预防和治疗新靶点,为相关靶点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精神疾病脑组织功能异常机制研究
针对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产后抑郁、糖尿病认知障碍、缺血性脑病(如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疾病,结合临床病例资料,采用肠道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分析技术,从肠-脑调控、炎症反应、神经递质功能平衡、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等角度,寻找和明确诱导此类精神疾病中枢新靶点,探讨其介导脑组织功能异常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疾病防控和治疗新策略。
3.神经肌肉疾病发生和治疗机制研究
基于炎症反应与神经肌肉疾病肌无力的发生密切相关,结合临床样本资料,构建动物和细胞模型,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阐释自噬通路和炎症反应的交互作用诱导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相关疾病防控和治疗新策略。
4.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及机制研究
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在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开展老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采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分析技术,并鼓励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及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明确疾病诊断和治疗新靶点,研究相关疾病防控和治疗新策略。
(四)心脑血管慢性疾病领域(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2、H09或H26的下属代码)
1.心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控和治疗新策略研究
针对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现状,结合临床样本资料,采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从高醛固酮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性等角度,筛选介导疾病发生的关键分子,明确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建立相应动物模型,探讨致病机制,寻找相关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途径、新机制和新靶点,为心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临床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
针对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代谢性疾病等,基于临床资料,建立人群队列数据库,采用人群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临床常见病和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从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营养和代谢等角度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临床慢性疾病精准预防、治疗和康复新策略。
(五)环境污染物致疾病、重大职业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26的下属代码)
针对我省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或工业污染物对居民和职工健康的严重影响,通过对特定队列人群研究揭示污染物暴露或特殊职业环境与疾病发生关系,建立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模型;应用单细胞测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筛选生物标志物,探讨其致疾病发生的作用机制,阐明环境或工业污染物致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以期最终为相关疾病预防和靶向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三、绩效目标
针对我省具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的骨科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与精神相关疾病、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和职业病等领域,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揭示介导疾病发生、发展信号调控分子机制和潜在干预靶点,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发展基础研究队伍,提高我省精准医学研究水平,解决生命健康领域遇到的科学问题。
四、申报要求
(一)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面上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二)重点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实施实行双负责人制,包括临床医生和从事基础研究科研工作者。成员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愿形成的研究集体,应当有相对一致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
2.双负责人原则上来自省内同一依托单位,围绕共同临床科学问题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
3.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双负责人其中之一近五年主持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4.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负责人申报优先资助。项目组成员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
5.双负责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申请人应为196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6.所申报项目应当与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一致。
7.项目负责人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至少4篇与所申报项目方向一致的SCI(EI)期刊检索论文,其中至少含有1篇一区(中科院期刊分区)或2篇二区(中科院期刊分区)论文。
(三)其他要求
1.项目要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从临床诊疗实践出发, 申请人应根据申报项目的主体研究内容正确选择学科代码,非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与学科代码不符的申报项目经 审查确认后视为初审不通过。
2.已经承担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的双负责人不能再以负责人或参与人身份申报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3.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以及生物安全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申报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证明,在线提交申报书时上传附件一并提交。
4.联合基金项目申报单位为医学类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人员共同申报时不作为合作单位。
5.申报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须出具依托单位(承担单位)推荐申报函,无推荐申报函视为初审不通过。
除以上要求外,项目申报基本条件、限项规定等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的要求执行。
五、联系方式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精准医学联合基金办公室张博渊 0311-86266225 贾 川 0311-86265564
附件3
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生物医药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石药控股集团和河北科技大学共同设立,用于资助我省生物医药行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先支持老年疾病治疗药物、脑部疾病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领域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新型制剂技术研究、创新药物研发,为进一步完善我省药物创新技术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医疗技术等健康产品的创新研发奠定基础。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按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重视预期成果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注重提出的科学问题和假说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逻辑性,要求研究内容适当,研究方案翔实,技术路线清晰,资金预算合理。
生物医药联合基金包括“培育项目(指南代码:1011104)”和“重点项目(指南代码:1011105)”两类项目,培育项目依照指南确定的年度支持培育资助领域,资助期限3年,资助强度15万元左右/项;重点项目依照指南确定的年度支持重点资助领域,资助期限3年,资助强度30万元左右/项。鼓励申报单位与石药控股集团、河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一、培育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1.创新药物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B02、H09、H16、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药物化学为基础,设计新型天然活性物质衍生物;基于新型有机不对称催化反应,进行药物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立足于药理学前沿,开发新型药物评价方法,为提高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筛选水平提供依据。
2.疾病精准诊疗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2、H16、H18、H28、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仿生纳米探针平台、高精准基因编辑系统等新技术为基础,开展针对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疾病精准诊疗水平。
二、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1.老年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6、H09、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阿仑膦酸钠维D3片、阿西美辛等典型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凝炼的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针对骨质疏松症、骨量低下、GIOP患者骨折风险、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牙痛等病症的临床安全有效性研究,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
2.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19、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阿比多尔等典型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针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菌株等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体内外作用机制研究。
3.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治疗机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02、H09、H18、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丁苯酞、替奈普酶、左氨氯地平、奥拉西坦、己酮可可碱、奥普力农、决奈达隆等典型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样本,开展针对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力衰竭症、房颤老龄化等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性、医学影像学、神经功能评价及临床作用机理研究。
4.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19、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厄他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与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扩充其在结直肠等手术中的预防应用及潜在机制。
5.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16、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以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米托蒽醌脂质体等新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安全有效性、药物经济学、辅助/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最大累积剂量、心脏安全性、免疫功能影响、特殊儿童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寻找肿瘤疾病早期预警及新标志物,为实现患者个性化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6.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H19、H30或H31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通过血液科、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中感染菌种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明确感染菌株的流行、变迁及耐药性的变化特点;以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等典型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曲霉菌感染、爬坡迅速重症感染、血液科真菌感染等病症的临床治疗研究,阐明其临床机理,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7.手性药物绿色合成基础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B02或H30的下属代码)
研究内容:针对手性药物,开展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手性前体药物的合成与鉴定等研究,提升手性药物合成水平。
三、绩效目标
针对老年疾病、脑部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抗病毒及真菌等开展创新药物和应用研究,提升创新药物研发和新型制剂技术研究水平,提高我省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取得并储备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四、申报要求
1.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面上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2.重点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重点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五、联系方式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
附件4
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北工程大学、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共同设立,主要资助我省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和水体下煤炭安全生态开采等煤炭行业相关领域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按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为更好地结合我省矿山生态化、智能化煤炭行业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及相关基础理论,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合作申请的研究项目,应在申报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及主要分工等。
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项目以重点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项目申报指南代码为1011106,具体资助项目领域如下:
生态矿山类项目,设两个具体方向,每个125万元左右,合计250万元。智慧矿山类项目,设一个具体方向,每个260万元左右,合计260万元。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一)生态矿山类
1.村庄煤柱充填开采覆岩运移与全矸石基膏体材料特性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E0402)
主要资助针对孙庄村村下煤柱矸石+矸石粉膏体充填开采充填材料优选与配比、材料制备、充填系统优化、矿压显现与控制、地面沉陷预测等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
重点关注最佳力学承载性能和输送特性下充填材料性能与配比研究;研究充填系统的泵送性能、凝结时间控制、物料分配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优化设备选型和系统布置;研究智能化高精度的充填材料性能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充填体-覆岩组合结构耦合作用下矿压显现时空演化规律;膏体精准量化充填开采地表沉陷预测与评价。
绩效目标:研发矸石+矸石粉膏体充填材料制备与输送、开采工艺与岩层控制整套系统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构建膏体精准量化充填覆岩控制模型,研发矸石+矸石粉膏体充填材料,矸石粉替代率不低于30%,充填体强度不低于6Mpa,充填成本降低不少于15%。
2.浅埋小煤窑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水害防治对策(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D0213)
主要资助针对峰峰集团浅部矿井小煤窑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订探测方案和堵水方案等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优先资助在峰峰矿区具有矿井防治水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的项目。
重点关注典型浅部矿井小煤窑开采区含(隔)水层特征及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通道研究;制定水文地质物探、钻探、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试验多手段综合有效的探测方案;基于特定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奥灰水位上升不同高度时的堵水方案,避免突水事故的发生。
绩效目标:制定综合有效的探测方案,探测方法5种以上,并在典型矿井开展示范。制定不少于3种奥灰水位上升高度的堵水方案,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小于0.1MPa/m;突水系数大于0.1MPa/m。
(二)智慧矿山类
1.煤矿智能、绿色、低碳—相变取热供暖系统工业化实验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E0607的下属代码)
主要资助针对煤矿常规热源短缺的问题,研发煤矿少量矿井排水、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能源相变取热、高效提升、利用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
基于非常规水能源的水-冰相变转化规律,水转化冰放热机理及潜热提取机理,高效提取水中的相变潜热,研究低温相变热能提取成套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超低温热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煤矿非常规水水质水量参数相匹配、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相符合的热能高效提取、利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
绩效目标:提出面向煤矿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变取热供暖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研发出制冰、融冰、破冰、取热为一体的潜热提取装置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超低温热泵机组,形成煤矿非常规水水质与水量参数相匹配的成套热能高效提取、利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建成工业实验平台1座,电功率6.4kW,制热量不小于20kW,冰-水换热器的换热系数达到2500W/(㎡·K),整套系统的制热能效比(COP)达到3.0。
二、申报条件及注意事项
(一)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重点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二)其他要求
1.建议申请人充分考虑大类整体性,鼓励申请单位与河北工程大学、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开展合作。申请单位如需了解项目依托工程的相关背景资料,请与河北工程大学、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联系。
2.申请人应根据申报项目的主体研究内容正确选择学科代码,研究内容与学科代码不符的申报项目经审查确认后视为初审不通过。
三、联系方式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生态智慧矿山联合基金办公室孙扬 0310-3969269 18003308095赵章 13700301286
附件5
中医药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河北中医学院、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理工大学、承德医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推动我省中医药研究传承创新,围绕我省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大疾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先支持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的发现规律、阐释机制、疾病防治和药物疗效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进而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为实现“健康河北”、加快中医药科技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中医药联合基金包括“培育项目(指南代码:1011107)”和“重点项目(指南代码:1011108)”两类项目。培育项目旨在支持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自主选题,鼓励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旨在立足我省中医药发展需要,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医药研究团队,突出燕赵医学特色,以明确的中医药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的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为10-15万元/项,依据评审意见确定资助额度;重点项目依照指南确定的年度支持重点方向和资助领域,资助期限3年,资助强度40-60万元/项。
一、培育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1.选题要求: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立足于中医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索其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突出燕赵医学特色,同时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规范合理使用,以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2.支持方向:支持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治未病理论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推拿、康复等治疗机理等研究;基于古代文献和临床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方法学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基础理论、诊疗规律及作用机理;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冀产道地药材形成机制;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原理;中药炮制原理;中药制剂原理;中药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燕赵医学流派基础理论、临床作用机制等研究。
二、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紧密结合我省重大疾病防治的实际,突出中医药优势与特色,解决中医药医疗、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重点支持基于燕赵医学理论指导和中医药优势特色的缺血性脑病、疑难肺病及疫病肺损害、心病、肾病、情志类疾病等重大疾病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燕赵医学流派的基础理论、临床与经典方剂作用机制研究;利用循证医学和其他医学前沿技术,寻找经典方剂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挖掘中医药文献,建立相应动物模型,对致病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诊疗效果、道地药材品质、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开展的研究;心脑血管病和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研究。
1.玄府理论指导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机特点和中医药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以燕赵医家刘完素的玄府理论为指导,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机特点和辨治规律;筛选1-2首传统经典方剂,阐释益气活血、通腑开窍等治法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血脑屏障等方面的分子机制;结合肠道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其药效途径和作用靶点,诠释玄府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原创性方药。
2.疑难肺系疾病发生机制及中医证候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燕赵医学玄府理论开展间质性肺疾病、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生物学特征研究,通过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不同证候患者生物标记物差异;通过实验研究,阐明玄府理论指导下的疑难肺系疾病发生机制及证候形成基础,揭示中医药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和药效基础,诠释玄府理论科学内涵。
3.睡眠呼吸暂停并发症的机制探讨及中医药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睡眠呼吸暂停并发心脑血管损伤、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探讨其关键病理机制慢性间歇性低氧诱导细胞损伤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分子机制;基于中医“痰、虚、瘀”理论明确益气化痰祛瘀法的治疗效果,利用生物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为睡眠呼吸暂停并发症提供创新中医药防治策略。
4.中医药防治心脏重塑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干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中医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以药用植物来源miRNA可以跨物种调控为依据,开展清热解毒类中药通过跨物种调控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领域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细胞、器官等水平上,阐明清热解毒类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丰富“热毒”理论的科学内涵,寻找其逆转心血管重构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新靶标,为开发相关疾病的靶向药物和临床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5.基于冀名中医学术思想探讨中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研究内容:根据久病入络理论,利用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等分析技术,分析差异基因,从表观遗传角度探讨冀名中医学术思想指导下益气活血通络法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寻找拮抗肾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新靶点,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诠释科学内涵,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6.应激相关精神类疾病神经可塑性机制探讨及中医药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中医“情志致病”理论,针对应激所致抑郁、焦虑等相关性疾病,运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行为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从中枢神经可塑性、脑-肠-微生物轴等角度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神经可塑性机制,揭示中医药经典方防治应激所致抑郁、焦虑等相关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7.燕赵著名医家中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研究
研究内容:对燕赵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王好古、王清任、张锡纯等中药学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的古今源流、古代应用、方药规律、现代药理、现代应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进而形成体系,以期促进燕赵医家中药学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建立燕赵著名医家方药数据库,为中医防治急危重病、疑难杂病、疫病和康复养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8.冀产道地药材活性成分筛选及代谢性疾病防治机制与效应研究
研究内容:以冀产道地中药资源或密切关联的经典名方为研究对象,筛选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脂毒性心肌损伤、糖脂代谢紊乱、肝损伤等疾病具有应用前景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构建脂代谢紊乱与肝、心等脏器脂毒性损伤的研究模型,针对调节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等环节,开展中医药防治脂毒性脏器损伤的共性机制及关键通路研究,为研发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9.基于“组-效关联”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基准物质的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基准样品整体质量控制标准,分析基准样品体外化学成分及体内吸收组分;完成5~8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基准物质的系统研究,阐明引起机体代谢网络的变化规律,确定生物标志物,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为经典名方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模式。
10.耳穴疗法抗炎作用的信号始动及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依据“耳为宗脉之所聚”,及其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从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电生理学等角度,研究2~3种耳穴疗法具有独特治疗优势的不同类型的炎症性疾病,揭示该疗法抗炎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传导通路和调控机制,阐明其治疗炎症性疾病的共同机制特征,诠释该疗法发挥抗炎作用的科学内涵。为耳穴疗法治疗炎症性疾病和研发相关设备提供理论依据。
11.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对比性研究
研究内容:以我省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为研究对象,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在物质基础、药理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对比性研究,从物质基础、药理药效、临床疗效等方面阐释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间的等效性、等量性及相关性,为配方颗粒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支原体肺炎的代谢组学及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等常见疾病,采用靶标代谢组学结合UPLC-Q-TOF/MS技术,开展支原体肺炎的关键代谢通路及关键节点生物标志物含量表达研究,明确20-30种核心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开展创新中药对通路及标志物的影响,阐释创新中药的作用机制与治疗优势,为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
13.中药特色品种药效基础及循证医学研究
研究内容:选取儿科、妇科等特色中药品种,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垂钓或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药物物质基础,构建药品-活性成分网络,筛选关键作用靶点,揭示治疗机制;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药效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RCT临床研究,为中药有效性评估、安全性评估、经济性评估等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4.中药大品种物质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开展中药大品种的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大品种所含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对于可用已知对照品定量的成分进行定量方法学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含量测定方法和定量指标,对不能定量的部分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明确相应中药大品种的物质基础。
15.基于土壤特征的冀产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以冀产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挖掘我省1-2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结合色谱学技术集成建立品质因子及土壤特征相关数据源;分析土壤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的科学内涵;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土壤特征对药材病害的影响,研究道地药材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互作机制,为中药材高品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6.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化学生物学的方法,针对缺血性心脑疾病出现的代谢异常,寻找并确证药物可干预的新靶点,构建新靶点活性评价的体内外模型,通过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及结构生物学的手段,从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出发,基于所发现的新靶点开展药物设计与合成等创新药物研发,为开发缺血性心脑疾病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17.新型抗肿瘤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合成以及活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对香豆素、芳香醚类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筛选分析,得出活性核心结构,结合计算机辅助将这些活性核心结构进行组合筛选,模拟得出新型抗肿瘤化学结构式。利用绿色化学法,建立一套高效构建抗肿瘤活性化学结构的方法,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探究一种新型先导化合物。
18.中医药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过度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金盏菊等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中药在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分析其活性成分抗脑内过度氧化应激的效果及机制,揭示金盏菊等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脑内过度氧化应激的效果,为中医药干预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19.基于脾瘅理论探讨健脾清热类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以《黄帝内经》脾瘅理论为依托,通过在体及细胞学实验,探讨健脾清热中药苍术-玄参等配伍调控细胞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IR)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揭示苍术-玄参等配伍改善IR的多靶点中药新药开发的内涵。
20.针灸防治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冀东名医临证经验,分析针灸防治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辨证组穴及治疗特点;并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探寻针灸防治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为阐明针灸效应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
21.多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利用经典模式生物建立肿瘤侵袭模型,并结合人类肿瘤细胞系培养以及转录组、蛋白组等多组学技术手段,多维度开展蒲公英及其有效部位、有效成份抗肿瘤转移的药物靶点及分子机制研究。
22.中药活性成分的增效减毒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治疗肝脏疾病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从改善药物吸收和减小胃肠道刺激性的角度,结合固体分散技术、纳米技术等策略,构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开展稳定性、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评价,从动物-细胞-分子层面阐释递药系统增效减毒作用的机理。
三、绩效目标
针对我省具有中医药防治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中医药创新人才,壮大一批中医药创新研究团队,解决一批中医药健康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提高我省中医药基础研究水平。
四、申报要求
(一)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面上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二)重点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且近5年至少主持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2.负责人年龄一般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1965 年1月1 日(含)以后出生),博士生导师年龄不超过62周岁(1960年1月1 日(含)以后出生)。
3.项目负责人近 5 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至少 4 篇与所申报项目方向一致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 2 篇 SCI 论文(其中至少含有 1 篇中科院二区及以上级别论文),或2项授权发明专利。
4.优先支持依托中医药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学科等申报的各类项目。
5.申报中医药专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须出具依托单位(承担单位)申报推荐函,无申报推荐函视为初审不通过。如项目申请人(第一名)不满足申报要求,但其确实在本研究领域做出了公认的突出贡献,且具备独立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由两名同行专家(正高级职称)和所在依托单位(承担单位)出具申报推荐函亦可申报。
(三)其他要求
1.申请人应根据申报项目的主体研究内容正确选择学科代码(申请学科代码1应选择H27-中医学、H28-中药学和H29-中西医结合的下属学科代码),研究内容与学科代码不符的申报项目经审查确认后视为初审不通过。
2.项目申报单位为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人员共同申报时不作为合作单位。除以上要求外,项目申报基本条件、限项规定等按照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的要求执行。
五、联系方式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联合基金办公室高永刚 0311-89926456李 斯 0311-89926105
附件6生物农业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生物农业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北农业大学、君乐宝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形成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河北省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和奶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省生物农业创新能力,支撑现代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
生物农业联合基金包括“培育项目(指南代码:1011109)”和“重点项目(指南代码:1011110)”两类项目。培育项目旨在支持从事生物农业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自主选题,从生产实践中发掘和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旨在立足我省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和奶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组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团队,以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前瞻性、突破性的高水平应用基础工作。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为15-20万元/项;重点项目依照指南确定的年度支持重点方向和资助领域,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为50-80万元/项。
一、培育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1.选题要求:立足河北省生物农业重大需求,从生产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进行交叉学科的系统化研究;避免无创新性而盲目追求新技术和热点问题的简单观察性、描述性项目申报。
2.研究内容要求:开展特色植物优异种质创新及基因挖掘、特色植物高值化开发利用、高产良种奶牛核心群和扩繁、健康养殖等方面研究,并开展相关生产验证。
二、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
基于凝炼的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万寿菊等特色植物全基因组和基因水平的基因型精准鉴定,创制优异种质;利用多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针对特色植物资源精深加工,开展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鉴定及营养保健功效研究;针对特色植物资源全组分利用,开展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针对高产核心奶牛群的重要养分代谢和调控机制、犊牛饲养中抗生素替代物的开发、育种核心群选育、优质饲草生产、液态粪污处理,开展高产奶牛重要养分代谢特征与调控分子机制、犊牛无抗饲喂与健康养殖、优质奶牛育种核心群选育与体外胚胎高效生产的机制研究、优质饲草高效栽培及加工基础研究、养殖场液态粪污的绿色资源化利用机制研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特色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利用(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30410、C150202、C150203或C020603)
针对我省万寿菊等特色植物优异基因挖掘不足、优异种质资源数量短缺等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万寿菊等特色植物全基因组和基因水平的基因型精准鉴定,发掘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基因,解析重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形成机制,构建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为特色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完成种质资源重要性状和基因型的精准鉴定8-10份,挖掘优异种质2-3份,发掘优异等位基因40-50个,构建种质资源基因型与表型整合数据库,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②到2024年,挖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万寿菊等特色植物优质关键基因1-2个,阐明其遗传机理并应用于种质创制,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选择①②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2.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鉴定及营养保健功效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200102、C200206、C010201、C010301、C110502或B060805)
针对我省万寿菊、辣椒、生姜、姜黄、迷迭香、十字花科蔬菜等特色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程度不足、功效机制解析不明等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天然植物原料不同部位、副产物成分分析及特征组分识别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成分提取分离和高效制备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活性成分抗氧化功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活性成分调节糖脂代谢功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活性成分护肝功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开展特色植物资源活性成分肠道调节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为升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分析、提取鉴定及功能挖掘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鉴定5个以上特色植物资源新型功效化合物,查明黄酮、辣椒素、姜黄素等主要类型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阐明至少2种营养功效因子的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天然特色植物资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②到2024年,明确至少3项营养健康功效,揭示万寿菊、辣椒、生姜、姜黄、迷迭香、十字花科蔬菜等特色植物资源的功效作用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天然特色植物资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选择①②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3.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机理研究和综合利用(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70105、C170106、C170107、C170108、C200102、C200206或C200303)
针对我省万寿菊、辣椒、甜叶菊、迷迭香、姜黄、十字花科蔬菜等特色植物资源加工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率低、增值空间有限等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固体制剂技术研究;开展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在养殖动物上的应用效果及其机理研究;开展植物加工副产物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应用效果及其机理研究;开展植物加工副产物在预防和控制养殖动物疾病上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养殖业提供绿色安全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明确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在养殖动物上的应用效果,揭示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影响动物产品品质的作用机理,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天然特色植物资源全组分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②到2024年,研发天然植物加工副产物固体制剂新技术2项以上,天然特色植物资源加工利用率提高10%以上,附加值提高20%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天然特色植物资源全组分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选择①②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4.高产奶牛重要养分代谢特征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70107)
针对我省高产核心奶牛群的重要养分代谢和调控机制不清、代谢病多发、淘汰率高、利用年限短、饲料转化率有待提升等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高产核心群长寿、饲料报酬高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调控技术,建立以代谢组学、转录组学、16s/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以及组学融合技术为基础的营养干预研究,探索关键营养调控对奶牛繁殖的作用机制;揭示奶牛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饲料营养利用效率性状差异的互作机制;阐明奶牛早期的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定向调控对奶牛生产性能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掘奶牛乳腺组织中调控奶牛乳品质的关键非编码RNA的靶标基因,构建分子调控网络,建立传统营养学与多组学技术等结合提升饲料利用效率的技术研究,提升奶牛高产核心群培育的原始创新能力。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创制1种营养干预技术,并阐明其作用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核心高产牛群的健康高产提供支撑。
②到2024年,揭示奶牛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饲料利用效率性状差异的互作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高饲料报酬核心群建设提供支撑。
③到2024年,阐明奶牛早期消化道微生物定向调控对奶牛生产性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奶牛消化道健康及健康高产提供支撑。
④到2024年,发掘具有调控奶牛乳品质的关键非编码RNA靶标基因,并构建相应分子调控网络,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奶牛高产核心群的培育提供支撑。
选择①②③④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5.犊牛无抗饲喂与健康养殖技术基础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80503、C180104或C180805)
针对我省犊牛饲养中抗生素替代物的开发不足、作用机制不明确以及犊牛腹泻的微生物学和肠道表观遗传学机制不明确等科学问题,重点开展肠道菌群调控及平衡对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益生菌的筛选和作用机理探究,为益生菌的研发创新及疾病防治功效提供理论支撑;开展基于奶牛肠道细胞表观遗传学、非编码RNA转录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研究犊牛腹泻的机体免疫调控机制;中药植物提取物的抗生素替代作用和替抗机制研究,为犊牛健康养殖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揭示肠道菌群平衡在犊牛腹泻中的作用机制,筛选益生菌1种或以上,揭示其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理,申请或授权专利,为益生菌的研发创新及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②到2024年,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构建犊牛肠道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并在犊牛培育中应用,申请或授权专利,促进犊牛健康养殖。
③到2024年,创新1-2项具有治疗和预防腹泻的中药植物提取物的作用机制,并应用于犊牛培育,申请或授权专利,为犊牛健康养殖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选择①②③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6.养殖场液态粪污的绿色资源化利用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E0419)
针对我省规模化养殖场液态粪污产生量大、还田利用困难等科学问题,重点关注基于混凝理论的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的创新工艺与设备;研究高效固液分离技术对其固态分离组分堆肥发酵过程与养分损失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高效固液分离技术对其液态分离组分存储过程中养分损失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固态和液态分离组分对农田土壤健康、养分损失、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与绿色种养制度的耦合机制。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创新高效固液分离技术体系,研发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的创新工艺与设备1-2项,申请或授权专利,为奶牛养殖粪污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②到2024年,创新固态分离发酵与养分损失、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物化学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构建绿色种养制度的耦合机制,为种养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选择①②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7.影响优质奶牛育种核心群选育、体外胚胎高效生产的机制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70102或C170104)
针对我省奶牛核心群建设体系不完善、高效扩繁新技术创新不足等科学问题,应用基因检测技术、DHI测定和体型外貌评定,筛选育种值优秀母牛,组建育种核心群;优化产奶、体型、繁殖、健康等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组遗传评估技术;利用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生产优秀胚胎,快速扩繁优质奶牛种群,培育优质种牛。重点资助系统挖掘影响产奶量、牛奶品质、繁殖和健康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加强创新利用,开展特色种质创制;卵子细胞核-细胞质同步成熟机制。利用多组学高通量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关注奶牛卵子体外成熟过程中,关键基因、蛋白和表观修饰动态变化;寻求重要调控因子、关键信号通路或表观遗传修饰因子,揭示奶牛卵子高效体外成熟机制,为建立高质量的奶牛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良种扩繁效率,扩大高水平种质群体规模。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建设省级奶牛原种场1-2个,组建育种核心群规模3000头,种子母牛群600头,进入国家参考群50头,为高产奶牛选育提供科技支撑。
②到2024年,揭示奶牛卵子体外成熟过程中,关键基因、蛋白和表观修饰动态变化规律;探究奶牛卵子高效体外成熟机制,建设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1座,生产高质量体外胚胎3000枚,为建立高质量的奶牛卵子体外成熟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①②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8.优质饲草高效栽培及加工基础研究(申请学科代码1选择C170204)
针对我省粗饲料资源开发不足、品质差等科学问题,重点开展适用于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青贮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研究,揭示青贮过程中乳酸菌演替规律,深入研究挖掘优质饲草青贮发酵菌剂的发酵机制;开展苜蓿青贮制作中乳酸利用菌多样性及其乳酸代谢特性研究,明确苜蓿青贮过程中乳酸代谢机制;研究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蛋白降解机制和调控机制;开展产阿魏酸酯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的不同配伍和组合及在青贮过程中降低木质纤维素含量的机理研究,为优质高品质青贮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绩效目标:
①到2024年,揭示青贮过程中乳酸菌演替规律,挖掘出适用于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的青贮菌剂3个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提升粗饲料品质。
②到2024年,通过乳酸利用菌多样性及其代谢途径研究,揭示主要乳酸利用菌降解乳酸的机制,明确苜蓿青贮过程中主要乳酸利用菌及其乳酸代谢途径,申请或授权专利,为优质饲草青贮提供支撑。
③到2024年,阐明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蛋白降解和调控机制,申请或授权专利,为提高青贮饲草优质蛋白提供支撑。
④到2024年,揭示功能菌株在青贮过程中降低木质纤维素含量的机理,申请或授权专利,为优质饲草青贮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⑤到2024年,揭示功能性芽孢杆菌配伍和组合降低青贮木质素含量的机理,申请或授权专利,为提高青贮品质提供支撑。
选择①②③④⑤中至少1项绩效目标开展研究。
三、申报要求
(一)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面上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二)重点项目申报要求
按照《2022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冀科资〔2022〕5号)重点项目申报要求和限项规定执行。
(三)其他要求
1.鼓励申报单位与君乐宝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优先向出资企业转化。3.申请人应根据申报项目的主体研究内容正确选择学科代码,研究内容与学科代码不符的申报项目经审查确认后视为初审不通过。
四、联系方式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0311-66505379 0311-8581822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农业联合基金办公室君乐宝乳业集团有限公司:韩丹丹 13292821029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 静 15533040033河北农业大学:陈苗苗 0312-7526134
版权所有: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 邮编:050017 网站维护:河北医科大学科技处
冀ICP备字05002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