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I简介
贾庆忠,药理学博士,博导教授,药学院院长,199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药学专业,2005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研究论文《M电流和KCNQ2/3钾离子通道功能调节的研究》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主要学术任职:美国毒理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委员、河北省毒理学会秘书长,河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863”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河北省新药评审专家。发表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篇,参于发明专利申请2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三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石家庄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研究兴趣及主要发现
以离子通道功能调节为兴趣点,围绕其调节的生理、病理机制进行探讨,并对调其节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研究重点,寻找有效地治疗离子通道疾病的药物。特别是以电压依赖的钾通道和钠通道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生理病理意义,发现了NGF、EGF、水杨酸等调节离子通道的分子机制和特点。
另一方面利用离子通道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并发现一类能有效调节该活性的化合物,对有潜力的化合物按照新药研究的一般规律,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尤其是对药物安全性做全面评价,包急性毒性、长期毒性、成瘾性依赖性、药代/毒代动力学等方面,以期找到能有效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癫痫、疼痛等)的新药。
三、代表性论文
四、承担课题
(一)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NGF调节M电流的分子机制及生理意义( NSFC 30970659 )。
(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编号NCET-09-0116。
(三)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兴奋性调节的新认识( 编号2008014)。
(四)河北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钾通道开放剂(I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编号12276405D)。
(五)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靶点调控镇痛剂I类新药研发(编号18272607D)。
五、研究规划
传统的神经毒理研究侧重于对神经结构的观察,比如对毒物或药物引起的神经元病、轴索病、髓鞘病等的研究,而许多药物产生中枢毒性时初期,可能并未引起神经病理结构变化,却可能因为影响神经兴奋性或传导功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的中枢毒性。多数药物对中枢的调节表现出先兴奋后抑制规律性变化,这其中可能会涉及神经递质释放量的改变,递质通过相应的受体进而间节调节(兴奋/抑制)某些离子通道功能引起中枢变化,也可能是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离子通道,关键性地调节某些或某个离子通道,直接影响神经兴奋性,产生一定的神经药理作用或神经毒性。药物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相比于神经结构变化更容易发生,而调节神经功能的主要靶点就是离子通道,因此本课题小组主要围绕离子通道功能调节,观察有中枢毒性作用的药物可能的离子通道机制。
影响神经兴奋性的离子通道类型众多,如钠、钾、钙通道及配体调控的离子通道(AMPA、NMDA、GABA),其中有一种类型的钾通道叫KCNQ通道在分布广泛,KCNQ 通道是一种电压依赖型钾通道(Kv7系列) ,目前发现有5个亚型(KCNQ1~5)。KCNQ1主要分布于心脏与KCNE构成了心脏复极化Iks电流。KCNQ2和KCNQ3分布于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等)、外周神经节,构成了M型钾电流(Im电流) 。KCNQ4主分布于血管、内耳毛细胞、三叉神经核、压力触觉感器等,与听力和感觉有关,KCNQ5分布于脑和骨骼肌。M电流是调节中枢兴奋性很重要的钾通道,有人把它比作中枢兴奋性调节器或“杀车片”,主要是因为该通道兴奋的阈电位很低在-55mv,同时该通道受许多神经递质的调节和影响,当M通道抑制时神经兴奋性增强,M通道增强时神经兴奋性降低,因此该通道也成为药物调节的靶点,许多药物中毒出现的癫痫、惊厥等症状与该通道调节有关。本课题小组近期研究计划就是主要集中研究M电流调节分子机制及其调节化合物的研究开发。
六、近期研究计划
(一)离子通道在疼痛及癫痫中发挥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20多年来,有关神经递质调节M电流的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比较清楚的是,众多神经递质通过其相应的与Gq/11家族G蛋白偶联的受体抑制M电流,但对Gq/11激活后的下游分子机制还有许多争论之处,一种观点认为Ca2+发挥了重要作用,Gq/11激活后,通过PLCβ—PIP2—IP3通路释放的细胞内Ca2+在钙调素的参与下对M通道发挥直接抑制作用(Gamper 2003,2005)。此外,也有实验结果表明Gq/11激活后导致的PKC激活可能参与了M电流的抑制 (Hoshi 2003),PKC在AKAP150蛋白的帮助下通过直接对KCNQ2蛋白磷酸化而抑制M电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细胞膜磷酯中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在神经递质抑制M电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elmas, 2005)。
我们在研究M电流调节规律时,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如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活对M电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Jia 2007)。在表达KCNQ2/3通道的HEK293细胞株中,EGF对KCNQ2/3电流产生可逆的快抑制和难逆的慢抑制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可逆的快抑制是由于EGF激活其受体后由PLCγ水解细胞膜磷脂PIP2引起,而慢抑制效应主要是由于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导致通道磷酸化引起,酪氨酸磷酸化主要位点在KCNQ3通道的67位和349,并且通道磷酸化后会改变与细胞膜磷脂PIP2的结和力。接下来观察到在原代培养的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SCG)上,用NGF后对M电流抑制现象,并且由于这种抑制可明显地提高紧张型(tonic)神经元兴奋性,而对位相型(phasic)神经元影响不明显,其原因是由于这两种类型的神经元M电流的大小不同(jia 2008)。由于tonic神经元本身基础M电流小,NGF轻微调节作用(抑制)就明显提高其兴奋性,而phasic神经元基础M电流较大,NGF调节作用不足以引发神经动作电位,接下来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既然M通道调节与神经兴奋性密切相关,那么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M通道会如何发挥调节作用?
2、在疼痛发生时,NGF的分泌量会增高,这也是加重疼痛的重要因素,在三叉神经痛的动物模型上NGF会不会通过影响M通道加重疼痛?
3、针对神经痛动物模型,M通道的工具药物(开放剂或阻断剂)又如何影响?
(二)调节离子通道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我们利用原子吸收Rb+流出测量技术为基础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从数百个合成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开放KCNQ/M-通道作用的三个系列具有创新性结构的38个化合物,并且申请了专利保护,经过优化设计合成了与Retigabine活性相当的新物质QO-58,经过药效学、药代学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研究,发现QO-58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并有望成为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的I类抗癫痫、疼痛和其它神经精神疾病的新药。
目前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有:药效学研究,抗癫痫作用PTZ(戊四唑)、KA(海仁澡酸)、FeCl2、Pilocarpine诱导急性癫痫模型,电刺激癫痫模型进行研究。镇痛作用: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热痛等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初步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一般药理研究。初步的研究结论:该化合物对癫痫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有一定作用,并且发现对beagle犬还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其溶解困难,吸收利用率较低,导致动物个体差异较大,药效发挥不稳定,重现性不好。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着重进行研究。
1、做好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改进药物吸收障碍。
2、加强机制研究,对其扩血管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治疗作用下降压所带来的风险。
3、完成药物毒性评价,重点观察在长期用药情况下可能对重要靶组织和器官带来的损害。
通过近期研究规划,期望获得M通道在病理性疼痛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并通过M通道开放剂的研究,试图找到能有效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
七、团队人员
(一)刘砚星:女,药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QAU主任。1998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主要研究 1、药物对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2、听觉通路神经元上离子通道在耳鸣机制中的作用。3、利用基因敲除研究钾离子通道Kir2.3基因的功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SCI文章8篇。
(二)朱忠宁:男,药理学博士,教授,199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主要从事新药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参加并完成21个新药品种(化药6个,中药15个),58项药理、毒理试验研究,其中安全性评价试验29项,涉及抗炎、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镇痛、抗高血压等多个方面药物。主要从事药物急、慢性毒性临床前研究,目前完成了8个长期毒性试验和10个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专题研究,部分品种已取得临床批件,熟悉新药研发指导原则和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技术审评要求,具有丰富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