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载,他爱岗敬业,把激情融入渤海的春夏秋冬。十二载,他教书育人,把热爱投入课堂的分分秒秒。十二载,他拼搏进取,团结带领理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事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他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马晶军。
2012年,马晶军作为本部支援教师,开始到渤海校区授课,从此他便将所有的精力与抱负倾注在了这里。2014年,理工系(理工学院)成立,马晶军竞聘为理工系副院长。在渤海校区的12年里,与他共事过的人对他都有一致的认识:“若论早出晚归的记录,那必定非马院长莫属。”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渤海校区的天空,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办公桌前。而在他离开的时候,也总是与星光相伴。从教学到科研,从人才引育到创新创业,他事无巨细地主持着各项业务,带领着理工人实现了一个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目标,让理工系逐渐成长为渤海校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职责,马院长始终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超前的解题思路,全盘谋划,狠抓教改,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
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阅读大量的文献。马晶军精准洞察了这一点,便在2016年教改项目中开设了“科技论文与科研创新系列课程”,要求学生自大一开始就接触前沿文献的搜索、阅读与归纳选题,为今后的科研方向早早打下基础。此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批判性阅读学术资料、科学把握科研选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的科研综合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19年,制药工程专业15级本科生郭家田首次在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实现了人才培养新的突破。截至目前,理工系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真正做到了“繁星满天”。
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马晶军制定了“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又称“六个一”人才培养工程,在计划推行初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阻力,马晶军力排众议,向老师和学生们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事实也证明了马晶军的看法是正确的。如今,已有两届学生经历了“六个一”工程完整培养周期,经过调查分析,这两届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更扎实的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考研率稳步提升,双创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受到了高校和企业的好评。
事业发展,人才为本。渤海校区位于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科研条件差,人才引进难度极大。但是理工系始终坚持“人才领航”发展战略,克服困难,不遗余力地引进博士人才,从全国到省内,从省内到沧州市,马晶军的身影出现在了各处招聘会上。他从引进者的角度分析在校区发展的优势,增强人才的主动性和使命感;确定引进对象后便主动联系,邀请他们到校区考察,像接待贵宾一样全程陪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晶军用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大家,他们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建设理工,建设渤海。截至2022年,理工系共引进了30名博士,其中太行学者三层次3人,青年才俊14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其中的4名博士从2020年到2023年,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大大提升了理工系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热情,带动教师每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
自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来,马晶军立即意识到这是加快理工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便将双创竞赛作为理工系的重点工作推进。2017年3月,国内化工类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比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拉开了序幕。马晶军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始准备工作。组织校内选拔赛,请专家为学生们传授比赛经验,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为同学们解决设计场地问题,不舍昼夜地和他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他的辛苦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理工系师生一路过关斩将,第一次参赛即获得包含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奖项24项,开启了理工系在双创路上的新征程。自2017年始,从每项赛事到每个项目,从组织队伍到现场路演,他都不遗余力,严格把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理工系在各类学科的各级竞赛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至多,勇往直前,连年保持着勇攀新高的迅猛势头,学生每年的获奖总数能够占到学校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总量的1/3左右。可谓渤海奇迹,理工奇迹!
“教学是学院的立身之本,科研是学院的腾飞之翼。”这是马晶军多年来强调的观点。理工系建立之初,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能够符合要求的实验室甚至都没有几间。为了确保老师们的实验顺利展开,马晶军多方筹划,积极引资,购置了各类仪器价值1000余万元,并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强化团队管理,通过各种措施加强硬件条件建设,不断满足学院科研开展研究、产学研合作、学科竞赛等所需的实验要求,极大地改善了理工系的设施条件。
同时,马晶军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打破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与重组,选拔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教师组建科研骨干团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还利用寒暑假闲暇时间与老师们积极沟通,讨论研究方向和细节,经常一聊就是两个小时。这些做法都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科研团队的技术力和自信心。近些年,理工系捷报频传,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河北省自然基金16项,横向课题15项,科研经费达到976万元。
岁月匆匆,12年时光转瞬即逝。今年4月,马晶军调回农大本部工作,离开了拼搏十二年的渤海校区。渤海的春天,生机盎然,在校区周边广袤的盐碱地上,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红柳,它伴随了渤海人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渤海人的拼搏耕耘,代表了渤海人的精神风貌。马晶军就是众多渤海人中的突出代表,他就是那一棵红柳,坚韧不屈、无私奉献,不怕荒凉寂寞,潜心教书育人!
烟云过往已十载,英朗才俊如风来,倾尽全力担使命,渤海红柳向阳开。如今,被同事们亲切称之为的“奔腾马”,将开启新征程,奔赴新岗位,惟愿他展新作为,再立新功!
(供稿:薛凝;编辑:王伟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