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经济学院在学校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学院各方面建设,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提高了学院的总体办学水平。
强化学科龙头,锚定数字经济发展特色
五年来,学院坚持“聚焦、错位、合作、融合”原则,聚焦数字经济发展特色,坚持经济学科发展思路,成功获批数字经济系统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办学层次跃升。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金融理论与数字金融、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经济统计与大数据挖掘、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等6个学科团队建设。
学院坚持走学科-专业-学位点-平台一体化建设路径,成立知识产权研究院,深度参与校数字治理学科群和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探索学科方向、学科平台、学科团队、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形成数字特色、高起点、国际化的学科建设体系。
坚持精准发力,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五年来,学院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体系,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实施了《经济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奖励办法》等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并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等优势学科专业“特需人才”适度倾斜。设立高层次人才专班,负责高层次人才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建立定期通报协商机制,改善工作薄弱环节,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开创人才引进工作新局面。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共7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65人,占比92.86%;博士占比在同类院校中靠前。年龄40岁以下教师31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4.29%;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7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人。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体系、组建教学团队等方式,优化培养过程,改善评价质量,进一步完善联合培养、校产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杭电-恒生金融科技产业学院”、杭电-天台知识产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杭电-中信证券产教融合基地”。先后加盟金融科技专业虚拟教研室、长三角高校金融教育联盟、中国红色金融育人联盟,通过校际合作,扩大专业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在浙江省统计调查大赛、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大学生金融创新大赛三大省级学科竞赛中稳居省内前3的成绩在校本科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创项目、新苗计划等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实现毕业生综合就业率稳定达到95%以上,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
夯实一流专业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五年来,学院坚持资源整合、力量集中原则,推动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4个本科专业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2022年,金融学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细化专业方向,在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基础上,设置金融学(CFA)方向班、金融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并成功获批数字经济专业、金融数据科学(“金融+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
近年来,通过以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一流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辐射带动效应,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新增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等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学院不断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强化教材整体规划,打造金融科技系列精品教材,共编写教材13部,其中省级重点教材3本。
协同创新,着力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五年来,学院瞄准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应用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获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到账经费856多万元;公开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高级别项目、高水平论文、学术著作等均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健全科研激励制度,出台了《经济学院高质量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积极承办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选派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学府访学、进修;持续举行“经达论坛·专家讲座”、“经达论坛·青年学者沙龙”,为师生塑造良好学术创新生态。
同时,依托在学院设立的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杭电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努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数字贸易、大数据分析、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等特色研究工作;基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与保护,为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出谋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