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赋能促发展 继续教育谱新篇

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者:刘璐发布时间:2024-04-19

强引领,凝心聚力保障学院改革发展

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继续教育学院秉承“稳定、开拓、转型、发展”的八字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理念,遵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律,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积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的学历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立交桥”,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双引擎驱动发展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致力于探索校企党建共建,与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强化思想武装,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讲授专题党课,深入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双融双促’”,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胜地井冈山、贵州遵义开展“重温长征路 奋进新征程”等红色研学活动,开展8090青年对党说微党课宣讲,引导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筑牢理想信念,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学院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相融合,从严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关键岗位、重点问题监督机制,完善重点问题清单,把监督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全过程;坚持发现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并举,把问题整改与转变作风、堵塞漏洞、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清廉书画展、法务专题培训等特色活动,积极营造“廉政建设人人参与”“廉洁防控人人有责”“清廉风气人人争先”的良好廉洁从业氛围。做实做细日常监督,与函授站点签订规范化管理协议书,与主讲教师签订师德师风管理协议书,以有效监督促进业务工作规范化、上水平。积极开拓和规范继续教育办学项目,提升项目实施规范性,完善“办学项目“审批流程,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将党委对办学项目政治把关作用落到实处,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互促,为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

强内涵,学历继续教育量质双齐升

为服务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这五年,学院遵循“愿学尽学、能学尽学、灵活便利、满足需求、人人出彩”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响应浙江省社会人员学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年),大力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开设高起本专业2个,专升本专业23个,在籍学生增至17000余人。

学历继续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严格遵循《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等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办学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做到“真教”“真学”“真考”。学院聘任教学督导专家组,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条例》《校外教学点管理暂行办法》《主讲和辅导老师聘任办法》等文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加强教材编写,出版6本数字经济系列教材;获批浙江省继续教育精品课程2项,杭州市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教育优秀品牌项目1项。同时组织开展软件工程和电子商务2个专业的“等效评价体系综合改革”。

强担当,社会培训打响数字化品牌

围绕社会培训高端化发展要求,依托学校数字技术学科特色,打造数字化培训品牌。过去五年,学院在成功获批人社部第十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基础上,又围绕人社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成功申报获批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作互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化管理师、集成电路八个方向的国家级培训机构和六个方向的考核站点,成为全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方向最齐全的机构之一。

学院依托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围绕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积极打造数字化培训特色。2023年,全年举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超过60场,受训学员超过3000人,培训费用达到1080万元,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项目成为全校首个千万级社会培训项目。



强优势,新业态职业培训取得新突破

紧跟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1-2030年重点、《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及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谋定数字技术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接下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重点任务。学校成立数字技术学院挂靠继续教育学院,发挥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机构的作用和学校的特色亮点,专门为社会培养中高端数字技术人才,力争在培训质量和数量上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打响杭电“数字技术工程师”人才培养品牌。


在做好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学院积极开拓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党政领导干部数字化能力培训,形成特色培训项目,服务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年培训量达2000人。


五年来,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和质量双双提升,非学历培训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持续增强,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强化对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的人才保障,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