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岁月神偷》影评 | 观后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3日 字体大小:

    《岁月神偷》影评



    作者:许红豆


          余光中先生曾说:“有那么一座城,锦盒一般珍藏着你半生的脚印与指纹,光荣和愤怒,温柔和伤心,珍藏着你一颗颗一粒粒不朽的记忆。”这座城,便是家。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关于家庭,也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岁月神偷》由罗启锐执导,任达华、吴君如等主演。影片讲述了1967年到1977年10年间发生在香港深水埗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的故事,是一部有文化底蕴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罗家四口人的生活变化,也展现了六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的香港,以及当时的香港人,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在观影之后陷入沉思的艺术作品。

          电影就是一本书,它的拍摄手法,譬如角度、叙事方式、人物情节安排等等。就像一本书一样展开,有白描、有倒叙、有插叙,或者旁敲侧击,句句珠玑;或者真情流露,以小见大。这部电影不管是在内容上、思想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值得我们不断回味。

           《岁月神偷》的叙事方式是以罗家小儿子罗进二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罗家人所经历的一切。他们生活在永利街,大伯在巷头剪头发,罗爸在巷尾做皮鞋,他们过着普通的生活。伴随着Dancing On The Moon的配乐,暖黄怀旧的色调下,八岁的罗进二把头罩在透明的金鱼缸里,手里捏一只四脚朝天的小乌龟,像太空漫步般游走在酷暑季节的街坊巷道。透过玻璃鱼缸,老香港的世情世貌如影像般一一呈现在眼前,繁华商铺,来往人群,街角乘凉的老人,校园奔跑的少年。浮光掠影,惊鸿一瞥。电影通过第二人称的叙事结构,以细腻的口吻,向观众传递情感。

          拍摄手法上采用长镜头,在医院的一段长镜头中,病人想要正常的照顾却需要给护士额外的小费。人情与善良退位,金钱与利益麻痹着人的心灵,这也是六十年代的香港存在的乱象,医院乱收小费、警察肆意猖獗,可见一斑,香港的社会问题已层出不穷。可是,导演想要弘扬的,在结尾的对话长镜头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人生纵使有许多不测与意外,但仍可以笑对人生,期待美好。

          电影意象的表現上,开头就是以一个带着鱼缸的小男孩视觉展开,那些关于旧日的记忆都泛着金色的光芒,且被鱼眼镜头一般的鱼缸扭曲而变形。这扭曲变形了的时代记忆,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那是透过幼年的进二(也即罗启锐)的眼睛记录的。孩童的眼睛对于那个 60 年代的香港的种种并不了解,因此那个有着“殖民地、旱灾、台风等等,记忆的香港,在他看来只是带有金色光芒的朦胧影像。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鱼缸作为眼睛与历史真实的阻碍,使得导演所看到和记忆的历史与真实情况有偏差(经由鱼缸扭曲和变形)。一个隔着鱼缸玻璃观看的香港,是那样徒具外表,仿佛观众头上也罩了个玻璃鱼缸,看到的无疑是又一个虚幻的“玻璃之城”。这其实反映出罗启锐导演自身的精英视角与平民百姓生活真实之间,横着一层虽然透明但却在的屏障。

          在思想上,《岁月神偷》深刻地探讨了时间、命运与人生的关系。电影以“岁月”为线索,贯穿始终,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流逝。人们在时光的推动下,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承受着岁月的洗礼。然而,正是在这种无情的时光中,人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成长,也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与力量。影片通过主人公一家的经历,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拥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因素很多,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不只是生离死别,更多的是其承载着一代人回不去的成长记忆。它的成功在于透过罗先生一家人的视角,折射当时社会大部分普通阶层的市井生活常态。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时光记忆。被小伙伴起绰号,玩弹弓的得意,街边理发店不变的寸头,和邻居们一起露天吃自家饭,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不能伸直腰的阁楼是被爸爸打骂时最好的避难所,中秋全家一起分两个月饼的满足于不满足……或许现在很多人无法体会和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是那确实是一代人心中最真实亦或是最温情的记忆。这些细节无比自然又真实。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启示。




    (作者班级:21中文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