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有一所特别的纪念馆,是广西师范大学利用越南学校在本校育才校区办学期间的旧教学楼建设起来的园林式纪念馆。该馆于2010年5月建成开放,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唯一的一座保存与展示越南留学生生活史、学习史的纪念馆。
越南学校纪念馆共设六个展厅,通过图片、实物和沙盘模型,全面展示20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办学的越南学校办学史,展示新时期中越传统友谊在广西师范大学赓续的情况。越南学校纪念馆所在的越南“九二”学校旧址,201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建成伊始,一直广受中越两国媒体关注,以纪念馆为依托,由中越两国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当年6月,在纪念馆取景,7月,摄制组先后又到河内、胡志明市拍摄。同年1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时,两国央视同时播出。纪录片引领公众穿越尘封的历史,感受烽火时代下的中越情谊。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访问越南,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并肯定桂林育才学校在中越关系中重要作用。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恰逢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所记录、展示越南留学生生活史、学习史的纪念馆——越南学校纪念馆,感受中越深厚情缘。
初心破难,多方协助共建馆
2009年9月,即将退休的阮忠元老师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参与筹建越南学校纪念馆,并需要赶在2010年——中越建交60周年开馆,时间紧、任务重,阮忠元老师及其团队迅速投入到越南学校纪念馆的筹备之中。
然而,团队在第一道准备工序上就犯了难。“由于历史久远,越南学校迁回越南后,国内保存的资料不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阮忠元老师回忆道。为收集到真实、具体、可靠的资料,团队通过多渠道寻找资料:一是通过校友群征集亲历者的照片等资料;二是通过广西社会科学院收集相关资料;三是到学校档案馆、桂林市档案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查找资料。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亲自走访老校友的家中,寻找当年的文物。“放在展厅里的床架、凳子、办公桌等文物,都是我到学校的各个教师家里、从废旧仓库里淘出来的。”阮忠元老师笑道。纪念馆的筹建,也得到了众多教职员工的支持。体育学院老院长梁柱平教授得知学校要收集越南学校时期的文物,亲自将自己家收藏多年的一张带有编号的小方凳送给纪念馆,生科院邓荫伟教授主动用自己的小车将一块木制黑板从阳朔运回送给纪念馆。但由于这些桌椅板凳太过陈旧,摆放在崭新的纪念馆里,似乎“格格不入”。有一天,不慎被清洁工当作垃圾全部丢到了垃圾场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收集到的一批珍贵的实物,居然不翼而飞,阮忠元老师心急如焚。所幸时间隔得不久,他终于在附近的垃圾场找到了小方凳等一批实物。这可是好不容易收集来的宝贝啊!阮忠元老师终于松了一口大气。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当年这段往事的一角,这就是文物之于历史的意义。
在初步的收集材料结束后,阮忠元老师提到图片的说明也是一个大难题。“老校友寄来的图片有些没有说明,有些是越文说明,我们看不懂,甚至翻译成中文后,我们也不明白。”我校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度和真实性,专门调派了吴慧君老师等精通越南语的职工协助工作。作为首批到广西求学的越南留学生,吴慧君老师在毕业不久后,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才俊骆明弟老师喜结连理。学校为了照顾这对青年夫妇,将她聘为外籍教师,担任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越南项目负责人。在筹办越南学校纪念馆之初,她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经过多方协助,团队终于完成了对于图片内容的释义。
“我认为建馆的核心理念是要突出中越‘同志+兄弟’的友谊,为了讲好中国与越南的友好故事,我们尽量选择具有故事的图片,增强纪念馆的可观性与吸引力。”阮忠元老师说。胡志明在广西靖西、桂林、柳州等地的革命活动资料、孔蕃信教授珍藏60多年与越南学生农文清“结对子”的信件照片、中国医生“邓海棠”手捧鲜花的照片、越南政府给桂林政府颁发和平友谊证书的照片……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诉说着永不褪色的故事。
而馆内照片的摆放也有着依据,纪念馆按照时间顺序共有6个展厅:第一展厅为胡志明与中国;第二展厅为越南抗法时期迁至中国办学的育才学校(1951—1957);第三展厅为越南抗美时期迁至中国办学的“九二学校”(1967—1975);第四展厅主题为新时期广西师大续写中越友谊情,介绍当代越南留学生在广西师大(1995年—至今);第五展厅为越南学校办学实物及部分杰出校友照片展示;第六展厅是越南来访赠品陈列室,主要是越南政要、大学和社会组织等赠送的礼品,是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情缘的物化标志。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2010年5月14日,越南学校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仪式上,时任越南政府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的阮善仁校友表示:越南留学生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只有在中国的广西师范大学为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纪念馆。开馆仪式结束后,阮善仁副总理还为自己捐赠的一棵桂花树培土浇水,这棵桂花树生长至今,被称为“中越友谊之树”。
责任加持,重温历史忆往昔
纪念馆开放之后,经常会有越南留学生前来参观,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吴慧君老师在教学之余还担任越南学校纪念馆的讲解员,每当有来客参观访问时,她总会耐心地讲解越南学校迁至桂林办学的那段历史。
2010年8月,纪念馆迎来了第一个千人代表团——为庆祝中越建交60周年举行的“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1000名青年齐聚纪念馆,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非常震撼人心的接待任务。中越青年在纪念馆广场拉起几十米长的红色条幅,纷纷在条幅上签字留言,表达传承中越友谊的决心。
在成为讲解员的数年里,吴慧君老师接待了成千上万个前来参观的大学生、留学生、政府领导和各界人士。她表示,“越南学校纪念馆是宣传和传播中越友好关系的基地。”她想通过讲述真实、友好的故事,将一张张定格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变得生动且富有情谊。她坦言:“我在桂林生活25年了,我期待有更多人了解中越友谊的历史,我会承担起中越关系‘宣传员’的责任,向当代青年讲述两国的传统友谊,激励青年一代担负起传承中越友谊的使命。”
“越南学校纪念馆是越南友人首选的参观地。”开馆14年,纪念馆接待中外参观者累计数万人次,其中包括多位越南国家领导人。参观后,他们都对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能够保存和展示这段尘封历史感到不可思议。“2023年10月,越南承天顺化省代表团参观越南学校纪念馆,当时承天顺化省越中友协主席感慨:房地产市场火热,桂林市寸土寸金,广西师范大学能够保留那么多越南学校当年的办学旧址,并建立起一座越南学校纪念馆,真的很了不起!”现任馆长闭彦龙老师说道。
如今,越南学校纪念馆已经轮替到第三任馆长,但收集、溯源、更新、修正和不断丰富越南学校纪念馆史料和展品的步伐却从未停止。阮忠元老师曾亲身前往越南多次聆听那段历史,将亲历者口述部分形成文字,整理成了两本书:《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和《越南学子——广西师范大学越南校友访谈录》,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越两国人民的诚挚友谊。闭彦龙老师也表示,“我们仍在拜访越南校友与亲历者,整理口述史、征集当年的文物,在越南学校纪念馆展示出来。”
科技赋能,接轨现代博物馆
2023年以来,为了适应疫情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越南学校纪念馆基本完成了对展厅展板内容的重新布局和修改,并对馆藏赠品、书籍等物品建档立卡,改进展馆文物保管措施,还对纪念馆及外围场地进行全面修缮,排除安全隐患,进一步“美化、亮化、净化”了纪念馆的环境面貌。
在全方位加强和完善后,闭彦龙老师也在为越南学校纪念馆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作思考。越南学校纪念馆下一步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数智化赋能”,“建立起越南学校纪念馆图片、实物数据资料库,使这些宝贵资源得到妥善保管、利用和传承。同时提升纪念馆讲解与展示的智能化水平。”闭彦龙老师说道。
在如何不断提升越南学校纪念馆的办馆水平和影响力方面,闭彦龙老师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争取学校的支持,充分利用越南学校旧有建筑物拓宽展览场所,用于尽可能多地展示纪念馆藏品及进一步丰富展览形式,也用于增加我校当代越南留学生教育成果的展示。从长远来看,我校未来也有能力建设越南文化中心,与越南学校纪念馆、越南研究院互为依托,建成我校越南主题园区。”闭彦龙老师道。此外,纪念馆还计划进一步充实展览内容和优化展示手段,同时尽快推出新版的以中、越两种语言摄制介绍越南学校纪念馆的视频并挂网,进一步扩大越南学校纪念馆的影响力。
“我校越南学校纪念馆具有唯一性、无可替代性。”闭彦龙老师自豪地说,以纪念馆为纽带,我校与越南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参观越南学校纪念馆之后,你就能了解到,我校与越南的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扩大了我校在越南的影响。今天我们学校在越南拥有很好的口碑,加上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习俗相通,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越南学子很愿意到我们广西师范大学来留学读书。”这也正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有较多越南留学生的重要原因。目前,越南研究是我校学术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越南学校纪念馆无疑也起到了助力作用。时光流转,越南学校纪念馆建成开放已有十四年,如今正努力与现代博物馆的建设要求接轨,以更好地担当起时代使命。
越南学校纪念馆是毛泽东、胡志明等中越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精心培育起来的同志加兄弟友谊的历史见证,是中越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纪念馆始终发挥着“保存和保护越南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促进中越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助推越南研究成为我校学科特色优势”三大作用,它是赓续和发展中越传统友谊的重要桥梁,是我校对外交流交往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而今,纪念馆内的“中越友谊之树”正勃勃生长,我校与越南情缘的新篇章也正在续写……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