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大地,当蝉鸣成为这个季节最动听的乐章,心怀梦想的师大学子,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为这个炎热的暑假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实践舞台上,他们用青春的热情、蓬勃的朝气,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行走壮美边疆,学思践悟“大思政课”
在悠长的暑期时光里,有一群特殊的“师大人”踏上了征途,他们深入南宁、百色、防城港等地,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通过研学感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用镜头记录乡村发展细节,用宣讲传播民族团结故事,从广西重大工程、经济发展、红色文旅、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五个方向,让“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在边疆大地上走深走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我校联合同济大学师生组建“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行动。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访平陆运河建设现场,踏足东兴市东兴镇公园社区的国门大讲堂、到达靖西市龙邦口岸、走进百色起义纪念馆……在这里,他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宣讲、红色基因传承、民族文化调研、边疆发展考察等专项内容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负责人介绍平陆运河建设的施工情况,团队成员实地感受到项目建设的蓬勃生机、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我们了解到,平陆运河建设中有许多青年发挥力量去建设壮美广西,完成广西‘向海图强’的梦想。”2021级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文思晟表示,青年一代应当抓住机遇,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活力。
“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实践调研团参观了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展览馆,追随第一驻村书记黄文秀的脚步感悟奉献基层的初心。作为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一员的2020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宋松洲表示:“我要以黄文秀为榜样,扎根西部,在基层教育一线,站稳‘三尺讲台’,时刻牢记‘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青春的力量!”
实践团员参观展览馆后深受感动,结合专业优势,在百坭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壮美边疆·青春聚力”主题团课活动。来自2020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罗翔元同学讲授《“拙僮”到“茁壮”的漫漫长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课,从“僮族”到“壮族”名称变化的故事,讲述壮乡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互助团结、艰苦奋斗的民族团结故事,激励新时代青年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在这一堂“大思政课”中,团队成员们身体力行,走近壮美边疆,细致入微地观察八桂大地发展脉络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感受边疆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路,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边关风情,也看到了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一幅美丽和谐、安居乐业的边疆壮美画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
未来,“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社会实践团成员们将发挥专业优势,发挥青年的智慧与力量,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发展,提升边疆治理建言献策,做足“边”的文章,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行走在壮美边疆才能读懂辽阔的中国!
百名青年齐发,宣讲“红色故事”情浓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师大学子深入校园,肩负历史使命,传承红色精神,以激昂的旋律传播红色经典故事。三尺讲台,宣扬红色故事;百名青年,宣讲爱国情浓。他们铭记历史,以声音为笔,以情感为墨,用独特的方式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爱国基因。
为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力量·红色故事百名青年说”实践团先后到桂林市的琴潭实验学校、中隐小学、向阳小学、卓然学校、乐群小学、飞凤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宣讲,他们深入50多个课堂,开展主题为“铭记湘江战役,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宣讲活动。在7月上旬短短一周内,宣讲受众已超过7000人次。2021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生孙志豪说道:“讲好历史故事、传递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是我们的实践追求。”
“红色力量·红色故事百名青年说”实践团追寻红色足迹,把目光聚焦于“湘江战役”,将其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讲题材。实践团选择“湘江战役”作为宣讲内容,一是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更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红军战士在湘江战役中展现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璀璨瑰宝;二是湘江战役精神意义重大,是桂林乃至广西近年来持续保护、挖掘和传承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悠然说道:“广西师范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依托红色资源,在开展红色故事宣介方面有很大优势。”在进行宣讲活动之前,实践团精心组建了一支调研小组对湘江战役历史进行了深度学习和研究,深刻体会湘江战役的精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与资深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宣讲员们紧密协作,共同研探课程,为小学生们量身设计出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红色故事宣讲体系。为保证宣讲效果,实践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扎实的宣讲培训,全面提升红色宣讲效果。
主题宣讲以“探寻先辈足迹”为主线,生动叙述了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长征故事、红军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安全渡江以及陈树湘断肠明志等故事。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为提高红色宣讲在孩子们当中的接受程度,团队在授课中采用诗歌朗诵、视频学习、故事讲解、互动讨论、游戏传递知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团队成员在授课时发现,当问及小学生们是否了解湘江战役,大家都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实践队员们谈道:“每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反馈都非常积极,这体现了我国的红色文化教育在不断提升与发展,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良好。”实践团坚持通过红色故事宣讲,让小学生们从听红色故事、爱红色故事,到主动尝试述说红色故事,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川流不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宣讲团成员、2022级文博专业硕士生徐腾歌说道:“红色故事宣讲不仅是一场生动的故事会,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们‘大手拉小手’,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历史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这场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不仅仅是宣讲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和汗水,诠释着红色精神的内涵,广西师大学子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
“艺”心共育,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暑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榴籽共融团社会实践队走进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初级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与调研活动。
谈及此次活动的初衷,2023级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邓思婷表示:“我们开设艺术课堂,将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让小朋友们亲身体验民族文化,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客观上提升民族团结的宣传效果,在主观上给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他们将艺术课堂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为当地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新窗口,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石榴籽共融团精心设计了多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包括“共同体之树”、非遗文化扎染、漆扇制作以及竹竿舞、多耶舞等民族舞蹈课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设计这些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学生的学情,尽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降低课程难度,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团队成员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民族团结知识。
除了丰富的艺术课程外,石榴籽共融团还将课程展示与主题宣讲相结合,组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宣讲活动。让孩子们穿上民族服饰、跳起民族舞蹈,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宣讲同学则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向孩子们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种身临其境的宣讲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激发了他们对民族团结的热爱和向往。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诸如教学路程的遥远,课程安排的改变等等。尽管课程设计陷入了被动,团队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困境,在后期磨课中,他们根据小朋友们的上课时间设计相应的民族特色课程。走访调研时,团队成员也发现了麦岭镇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资源比较匮乏,一些教师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主观能动性不高、工作较为被动。团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带来一些启发,逐渐探索出适合麦岭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模式。
这次社会实践使石榴籽共融团社会实践队成员收获颇多,他们深入感受到投入社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后期询问小朋友们听课的感受,他们非常喜欢我们团队传授的内容,对民族团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一点。”邓思婷充满骄傲地说。身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青年学生,邓思婷想告诉更多年轻人:“不要只想着从中获得实际的收益和回报,完完全全去体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深刻的体验。”
让年轻人靠近乡村、走进乡村,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善作为”,用艺术的形式、实践的方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暑假落幕,师大学子们满载而归。在“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社会实践团脚步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在红色故事宣讲团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在石榴籽民族宣讲团的叙述里,我们感受到了各民族间的情谊。这个夏天,师大学子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川河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精神,用真挚的情感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力量。
图为“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实践队在东兴市公园社区国门大讲堂
学习钟竹筠革命事迹
图为“壮美边疆·邕百防三地行”实践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