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续三年获“三好学生”称号,获校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发表国家级期刊1篇、专利3项;在南海舰队获“学习标兵”称号,在年度比武中勇夺榜眼,现保送至西湖大学工学院(直博)……2024年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的名单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2020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刘悦。从广西师大到南海舰队,从大山向大海,他的超燃青春历程充满了“极限挑战”。
锚定“绿色发展”,这位通讯生不断探索
刘悦对信息世界的浓厚兴趣,源于高中的代码培训。对电子科技的好奇驱使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专业。初入大学,他和每一位新生一样,对全新的生活和未来充满迷惘。但他积极抓住一切机会,勇于探索,永不设限。
“刚开始接触通信工程专业时,我感到陌生和困惑。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概念和技术。”刘悦开始积极探索信息世界,跳出舒适圈,“在自主学习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合作中,我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项目、科研活动和竞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刘悦一边开始专注专业学习,一边探索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基于国家保护环境、提倡垃圾分类的需求,他带领设计了一款新型智能垃圾桶,发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设计》一文,凭此项设计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广西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挑战杯”等大赛斩获佳绩。这一设计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新趋势,“当下科技发展迅猛,我们正朝着日常生活用品‘件件入网,事事有库’的方向探索。”他说道。
多次参与竞赛,他都紧抓“绿色发展”的热点,在物联网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领域大胆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保护桂林生态环境也是在推进桂林绿色经济繁荣。”他希望,新型智能垃圾桶的创新设计能够减少垃圾分类的人工成本,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增强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场所,需要大家一同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未来,他决心在绿色材料、智能系统、环境保护等领域继续钻研,为国家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第一次参赛,到成为团队领头羊,刘悦很快进入到团队领导者的角色。2019 年,他花费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准备中国机器人大赛,比赛前夜还在与伙伴们、指导老师熬夜调试硬件布局和代码,力图让比赛的机器人更稳、更精、更强。“初次参加挑战杯大赛时,成员们的想法难以统一。如何将团队‘拧成一股绳’是我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在指导老师苏珉老师的鼓励下,刘悦逐渐学会根据成员特点安排任务,探索高效的沟通方式,以身作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自己要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团队的人才会效仿,团队才会团结统一。”最终,刘悦所在团队获得2019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九届“挑战杯”创青春广西赛区银奖。
在刘悦看来,大学需要内驱力强、自主性强的学生,“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勇于跳出舒适区,才能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挺进深蓝,这位志愿兵挑战极限
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结果让国人心头一震。高涨的爱国热情让他毅然决定参军入伍,保卫家国。2021年,刘悦用两年时间修完大部分课程,独自背上行囊,踏上参军的光荣征程,“入伍后,我被分配到南海舰队,也算是实现了心愿。”
进入军队后,刘悦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着。所有训练项目中,最让他煎熬的是游泳。初入部队时,他还是一只“旱鸭子”。但身为海军,怎能不会游泳?为了学会在水里换气,他顶着烈日每天训练8小时以上,早已分不清身上流淌的是池水、汗水还是泪水。每次他费力扒开水面,却只看到班长犀利的眼神,“我知道,只能游过去。”
回忆军旅生涯,刘悦的记忆依旧鲜明。蹬腿,抬臂,拼命伸直腿也够不着三米深的池底;睁眼,闭眼,咸涩的水在记忆里流淌;吸气,闭气,四条肢干齐上阵;他的脑袋恍惚,唯有一个念头——“活着”。“记得有次考核结束,我浑身瘫软倒在岸上。考核的距离只有100米,对于我却像是生与死的距离。”
这一段艰难的训练经历让刘悦刻骨铭心,他将这种感觉称为“溺水感”。这也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验:“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当我临近绝望、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咬牙坚持一下,很多事都能挺过去。”在部队的两年时光培养了刘悦军人的钢铁意志,这让他拥有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更多的挑战。
这一宝贵的人生经验支撑着刘悦度过了另一段无比艰辛的时光。一直以来,西湖大学都是刘悦向往的大学,但申请保研西湖大学需要攻克雅思。为了抵达梦想的彼岸,几百个日日夜夜,他拼命备考雅思。“英语是我不擅长的科目,我必须加倍努力。”临录取前几个月,刘悦每天坚持6点起床,白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夜晚12点回到住处再接着背单词、练口语,恍惚间像是回到了部队。“那段时间我时常陷入绝望,害怕自己仅仅因为英语和西湖大学无缘。所以就只能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离录取仅剩三天,刘悦通过了雅思考试,成功拿到西湖大学保研直博的录取通知书。
从军旅生活到保研直博,刘悦感慨道:“在我的人生中还有很多这样极限的时刻,那种濒临绝望的窒息感让我既煎熬又不甘心,于是我选择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最终克服了很多自己本不擅长的事情。”正是这种看似执拗的信念,让他一个又一个梦想终成真。如今回忆起痛苦与幸福交织的过去,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刘悦不会止步于此,仍在向一座座更高的山峰迈进。
以光照亮,这位支教老师传承信念
刘悦的父亲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从小父亲便教育他要“乐于助人,心中有善”。长大后,刘悦也逐渐领悟到“助人为乐”之“乐”。正如他所说:“当真正去做利他的事情,才能在知中行,在行中知,我想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大二寒假,刘悦报名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林秀村林秀小学支教。山里的条件十分艰苦,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洗澡只能用水擦拭身子,煮饭需要和当地村民借锅,食材更是只能每隔几天跑到10公里以外的小镇购买。二月阴雨连绵,夜里气温急剧下降,每人只得一床褥子,一半垫身子下,一半盖在身上。生活艰辛,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却热情似火。寒冬里,这份纯粹的求学热情给刘悦一行人带来了足够的温暖。
清晨,天还没完全亮,孩子们便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来到学校。“每天早上5 点左右就有孩子在学校门口敲门了。他们哈着气搓着手,头发上都结了水珠。”刘悦说道。他还记得,开学那天,孩子们都早早来到教室,端端正正地坐好,眼里带着炙热滚烫的光。有次他看见有位老奶奶趴在教室外的栏杆上,隔着窗户看孙子孙女认真听课。刘悦十分感慨:“我感受到了这两代人让孩子读书、走出大山、去拥抱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他所做的,就是在帮助这两代人完成这个共同的愿望。
支教的日子里,刘悦热情饱满地给孩子们上着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课,晦涩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知识在孩子们眼里变得简单有趣起来。在孩子们的眼里,刘悦像一位温暖可靠的大哥哥,他还经常煮好饭菜,解决一些离家远的孩子的午饭问题。对刘悦而言,义教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更多的是关心山里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光明,照亮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前行之路。
时光如梭,很快就到了告别的日子。有几个孩子给刘悦写了信,信上稚嫩的笔迹一笔一画写得端正:“很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关心和陪伴,希望你们能多留一会儿……”他们离开的小面包车开得很慢,孩子们在后面慢慢跟着。开到路口时,孩子们硬是把家里仅有的小橘子和百香果塞到老师们手里,伸长手远远地挥着,直到小面包车化为一个点。
刘悦在部队里做演讲时,曾提到这段支教时光:“在支教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因为自己被光照亮过,所以我也希望能够成为照亮别人的光。这段经历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在谈及未来规划时,他表示在读完博后,自己会选择进入高校科研和教学,希望未来自己能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照亮更多的人,留香岸汀。
从大山到深海,从信息前沿到部队一线,他把青春书写在“向前”的航道上。校长奖学金答辩现场的热烈鼓掌,是他在师大六年荏苒时光的完美落幕,也是他似海前程的新起点。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