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11】胡日章: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及形成

作者:胡院长    来源:    摄影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22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及形成。有的老师可能会问,我们自评估以来一直都在学习高职教育理念,为什么要谈它的确立及形成呢?所谓理念,就是对事物的正确观念。高职教育理念就是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观念。我认为,在我国,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现代高职教育的正确观念。来我院做过辅导报告的一位评估专家曾对大家说过,尽管教育报上强调高职教育如何重要,高职院校到今天仍然是弱势群体。最近省教育厅一位领导在河源召开的省高职教育研究年会上说,有些高职院校不来参加教育厅在湛江召开的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你们自己都不认可自己,言外之意是社会上存在看不起高职教育的现象,你们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的教师中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呢?我看是存在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那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谈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形成。

我分五个问题来讲,一是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是高职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三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四是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五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背景。我这里 不对高职教育追根溯源,只讲现代高职教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通常讲“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西方正在快速发展经济”,讲的就是这个时期。当时社会各生产部门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传统的大学由于学科和培养目标的限制,难于承担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于是,大批新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些大学承担了为各行业培养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但是每个国家却有其自己的办学形式和发展模式,为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澳大利亚的能力为本教育与培训等。我国则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称之为高职教育。

七十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失业人员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迫切,高职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八十年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导致对就业者的技术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高职教育的需求急剧扩大。

九十年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推进,更是要求劳动者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岗位工作,高职教育更是蓬勃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分布于大中小城市,遍及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实业、服饰、家政、文化等各行各业。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国外高职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一元是职业学校。企业负责招生,实际上是作为学徒招进来,在企业,由具有资格的培训师对他们进行技能专业训练,每周3-4天;在职业学校进行文化和专业理论教育,每周1-2天。学生每月有500-800欧元的报酬,毕业后可获学业证书、技能证书和行业协会的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在原企业工作(大概75%左右),也可自谋职业。德国有“立交桥式”的教育互通机制,学生可接受职业教育,也可经过文化补课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做出职业选择。大学也有“双元制”模式,有的学校整个是双元制,如巴登—符登堡州双元制大学,也有一些学校部分实行双元制。每学期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职业高级人才。参加学习的学生首先要接受企业的面试,与企业签订合同。在学期间,企业支付学生工资,第一年500-800欧元/月,第二年可达800-1300欧元/月,甚至1200-1500欧元。双元制大学毕业生薪酬通常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

(2)英国的“三明治课程”

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学习2~3年,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1+3+1”模式,也有第一、二、四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2+1+1”模式。学生实习的一年可获得企业报酬,通常每年1万至1.8万欧元。企业及政府部门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招聘,学校推荐,联系落实学生的实习。“三明治”课程考核评估由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完成。企业评估是评估考核体系中最重要部分。每个学生都有实习指导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实习发展计划”,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和邮件跟踪学生的实习进程,并随时和学生探讨实习过程中的疑惑,最后实习老师有一个“placement visit”。这个visit由学生安排,必须有企业经理、学生和指导老师参加,在这个visit期间,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所制定的“个人实习发展规划”,学生的实习日志,企业的反馈等。

(3)美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

美国的高职教育分为准学士学位(两年制)和学士学位(五年制)两个层次。前者由社区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来在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准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以参加工作,如需要继续深造,再继续读两年,获得学士学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还有地区职业学校,以及学校附设技术教育课程,非正规的成人高职课程的暑期学校,呈多元化办学,其运行模式是合作教育,即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在学校接受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

(4)澳大利亚的能力为本的教育与培训(CBET)

澳大利亚总结了德国和美国的模式,创新为CBET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教育的文凭结合起来;二是供需关系主要由政府会同行业共同依据市场需要确定;三是培训机构主要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称为TAFE学院;四是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五是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负担,目前呈多元化特征。国家对每所学校所开办的每个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计划、大纲的指导思想,专业能力标准,均已制订好。对于专业要达到怎样的能力,分几个等级,由国家组织一个企业委员会予以定位。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要求和标准,组织行业、企业、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论证学校每门课的课程设置,包括这门课程要不要开,开多少课时,实践课多少课时,课程开过后应具备哪些知识点,具备什么样的技能,都要定下来,每一项技能考完后,都要发给相应的证书,所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质量很高。

澳大利亚农民16岁以前如果不接受教育,其父母要受到严厉的罚款。除私立学校,教育全部免费。私立学校都是名校,学生可向国家贷款,毕业后贷款人年收入超过35000澳元须还款,低于35000奥元无须还款,还贷期限为30年,压力不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发达,一是独立设置的TAFE学院,二是大学设立的职教部。大学教育、TAEF与中学教育构筑立交桥。各类证书、文凭、学位之间互相衔接,中学也有TAFE课程,学分进入TAFE学院后被认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即所谓的“学分银行”从而构成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网络。

新加坡模式,大家可以看学院新创刊的学报上刊载的郧院长的文章,其他的就不介绍了。

看了这几种模式,大家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我想至少有:能力为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业导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高职教育的理念。其他像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讲的是教学法。这些我们很多老师都耳熟能详。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高职教育还是不能兴旺起来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也有类似的动因和发展过程。一九八零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办起“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职业大学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的大规模需求。

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市劳动者”。至一九八八年全国有119所业余大学,学生7.5万人。

一九九一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业质量、经济数量和发展速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建设,而且对于进一步巩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九九八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专科层次学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已达1394所。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零零五年,国务院再次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据二零一零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全国高职院校1246所,占全国高校总数2358所的52.8%。高职招生326万人,占全国高校招生的48.3%。高职教育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个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内涵发展上存在较多的问题。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师资,办学经费紧缺,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全国高考生源下降,高职院校首当其冲而面临生源危机。生源大省山东,今年高职和独立学院招生缺额6万多人,98%的高职院校未能招满额,还有相当部分被录取的考生不报到。今年广东省公办高职平均报到率80.5%,民办高职平均报到率66.5%,比去年进一步降低。由于生源严重不足,江苏、福建等省已经对高职院校采取“注册入学”改革。许多业内人士惊呼,高职教育,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冬天”来临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显然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不相符合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对于高质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强烈。我国去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6.5%,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60%,其中美国80.9%,英国52%。法国51%、德国47.2%。根据国家教改纲要,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考虑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下降,据测算届时年招生规模最高值为796.4万人,最低值为658.8万人,平均值为724.3万人,而今年招生计划为675万人,实际报到不足此数。因此,今后的招生规模即使没有大的增长,也能稳步增长。从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家重视高职的程度来看,高职教育的规模将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这两年高职的生源会呈现萎缩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产生上述问题固然有高职教育内部的问题,为办学条件中的师资设备问题,内涵建设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高职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问题。为高考的升学制度问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问题,收费不公问题,而最根本的是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问题。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正确的观念。高职教育理念就是对高职教育这种事物的正确判断和看法。理念是先导,方法是途径,所以必须在社会上大力确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我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和形成。高职教育的其他观念,如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在高职教育内部解决。

当前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有三大问题,它们都关系高职教育理念。一是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国人头脑里。在人们的意识中,读书越多的人越是高人一等,学技术就是低人一等。社会上普遍看不起职业教育。一位高职校长说,每年招生时,人们总在谈“北约”“华约”,高职院校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人历来重名轻实,孔夫子“名不正,言不顺”。有的高校连牌子都不要“职业”两个字。

二是现行的招生制度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是一本、二本、高职,并由此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客观上造成高职就是最低等的教育。考生被录取为高职院校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因为考得不好,无形中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他们的自卑感。我听过一位省内重点中学校长说:“200分的考生也被录取,这些学生根本就不能上大学”。我很不以为然。实际上,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小时候也不聪明,第一次考大学落榜,第二年考取的是技术大学,并不是名校。现在的升学制度和社会观念既不利于高职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三是教育收费制度不合理。高职教育有一大批民办院校,收费比公办院校一年要多出5000元至1万元。由于办学时间较短,民办院校教育资源比不上公办院校,反而比教育资源充足的公办院校收费高很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收费不合理是这两年民办高职院校“遇冷”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些家长和考生认为与其交这么多钱去读民办院校,还不如复读一年明年再考。有的则宁愿花更多钱出国留学,这两年国外教育资源过剩,大大放宽了留学签证的限制。

现在讲最后一个问题,解决高职问题的途径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提以下建议,这些意见不一定恰当,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是希望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大力转变观念,把发展高职教育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要下大力气改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彻底抛弃鄙视高职教育的陈旧观念。政府要在制度、机构、经费和执法上保障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方面,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自治之前,新加坡国民鄙薄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读高职不是上大学,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高职院校学习。但是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新加坡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摆在显著位置,在行政领导、经费投入、证书制度等方面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为国内许多教育部门和高职学院外派教师考察学习的首选单位。他们规定有七年以上企业经历的人才能担任职业教育教师。瑞士又是一个成功例子。该国连续三年被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产生过23位诺贝尔奖得主。瑞士人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人力资源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第二,改革高考升学制度,让每一个考生都拥有接受适合自身的高等教育类型的自由空间。要有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和事业成功有早有晚,不要一试定终身。过早的将年轻人分为向学科型发展和应用型发展是不科学的。瑞士三分之二的年青人15岁左右参加过两或三年的职业教育,法国有一半中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实践出真知,一个人学会一定的职业知识,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将终生受用。这也不妨碍他日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不要让高考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卑感,而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报本科或高职。注册入学上高职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广东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的职业教育序列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但不要把它和普教序列构成两条平行而不相交的升学通道,而应该在两条通道的多处搭起几座立交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

第三,利用经济杠杆,全面理顺高校收费标准,保证教育水平。国外一般都是基础教育经费提供。当然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高等教育则实行收费,民办院校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收费也较高。我国也应该按照教育资源优差决定学费的高低。优质低价,低质高价的现象不能长期持续下去了。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投入比城市少,这对农村孩子就很不公平,同时也造成他们的高考成绩一般也比城市孩子低,所考上的往往又是收费较高的民办高职院校。这对他们是双重的不公平。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高校的农村生源学生逐年减少。农村孩子读不起大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政府经费投入,收取较高的学费是合理的。但不应由此增加学生的负担。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于就读民办高校的学生由政府给予学费补贴。本人只须缴交相当于同等公办院校的学费。这样做,体现了教育公平。政府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学费补贴实际是对教育的投入,可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平衡。民办教育举办者收取的学费没有减少,应该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收费比较合理,有利于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读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将会增加。这对于发展民办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经济杠杆还应包括政府对高职的财政支持和企业承担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如企业要有接受高职学生实习的责任或代之以缴纳职业教育税。现在所谓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提法不错,经济开发园区和政府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做起来相对容易,一般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原因就是人们所说的只有高职院校一头热,企业不热心,不少企业纯粹将实习生当劳动力。

对整个社会来说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形成有一个过程。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的时间还不长,应该相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必将取得它在社会上和高等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本科)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
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电话:020-87410788(校办)
建议反馈:
ppzx@gzkjxy.net
网站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