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阜阳师范体育学院1986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现有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表演(健身舞蹈方向)三个专业,在校体育专业学生1300余名。拥有省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现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4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近年来获省厅级以上立项三十余个、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教材和专著三十余部、获教科研奖几十项。
(二)“十二五”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体育学院新增1个专业(表演专业),培养高级职称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培养博士3人(含博士后1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0.44%,生师比例达3.89%。科研工作管理科学、运行通畅、保障得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共获科研立项67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10项、厅级35项,校级及其他21项;公开发表期刊论文19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4篇;出版专著7部;获批省级科研机构1个;2篇研究报告被省直厅局采纳;获得2011-2014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先进单位。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考取研究生37人,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11.9%,就业率和考编成功率逐年提高。
从总体上看,体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发展指标的进度高于预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效率需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推动在管理体制机制、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改革创新。
2、学科发展的差异较大,科研平台分布不均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特色明显,科研平台也相对集中,但表演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科研平台也较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安徽省武术文化研究中心这一科研平台,但与其他学科专业群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高层次、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科研工作核心成果尚存质与量的不足,承担重大课题未形成常态化,重大课题偏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体育团体合作不够。
4、人事制度改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总编制数偏少,教师岗位职称晋升受编制数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在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教育强国战略对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体育强国战略对学院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布局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任务,对体育院校服务社会的领域、途径和能力提出了新期待。学校“地方性、综合型”大学转型的理念对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标准,对体育学院提出了新挑战,
二、发展战略
(一)战略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以提高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素养和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学院发展内涵,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坚持立足教育、突出体育、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发展,将学院建成专业培养特色鲜明、竞技体育水平较高、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前列的学院。
“十三五”末,力争专任教师达到80人,生师比达到4.5%,高级职称教师数达到33,博士学位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6%。
稳定现有3个本科专业发展规模,争取新上本科专业1个,积极准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申报。省内外实习基地数量逐步增加。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努力形成“综合素质高,富有体育精神,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特色。建成1~2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显著提升。
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途径和领域,大幅度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城市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针对全民健身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市民体质健康促进和体育康复服务。
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驾驭改革发展全局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教育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继续推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技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把群众体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延伸,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教育,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活动之中。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群众体育活动,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竞赛活动中,做好技术指导和裁判工作。优化比赛项目和组织形式,办好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
重点建设田径高水平运动项目,继续保持在全省高校体育竞赛中的竞技优势。同时建设2~3个其他项目运动队,争取1~2个项目在全省体育比赛中崭露头角。
三、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一流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力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施不同类型教师的分类管理,做好师资储备和新进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活力洋溢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十三五”末,力争专任教师达到80人,生师比达到4.5%,高级职称教师数达到33,博士学位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6%。
根据教师数比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完善设岗原则,建设一支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扶持力度,优化骨干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推进“带头人+团队”建设。
实施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健全40岁以下教师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完善青年教师进修管理办法,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发展潜力、国际视野的青年教师队伍。
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在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和治教学方面的示范作用,推进教授治学。
(二)学科专业
探索实行学科交叉融合,论证申报建设1个新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准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申报。
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武术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研究等领域形成学科优势。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院内评估,加强教研室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安排5-8名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开拓教师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信息。
按照“巩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拓展交叉学科”的思路,改革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系统,整体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完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抓好就业调研、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开拓、就业政策利用四项工作,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企事业单位组织文体活动或进行体育项目培训,挖掘企业用人需求,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学习双专业,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全省同专业前列。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推进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运动技能测试,努力形成“综合素质高,富有体育精神,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特色。
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新一轮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编制工作,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数,规范选修课准入制,明确各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运动技能测试环节(实践类课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景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等方法。
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水平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三,争取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建成1~2门校级精品课程。
(四)科学研究
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条件与环境,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渠道申请教学、科研项目,扶持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努力争取纵、横向经费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力争二类以上科研项目3项,三类以上科研项目20项,四类、五类科研项目40项,出版专著10-15部,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20-35篇;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项,校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5项,获学校教学研究成果奖2~4项。年均科研到账经费15万元。
依托“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平台,探索校际联盟合作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群建设;
完善科研管理,健全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加大科研骨干选拔、培养与支持的工作力度,定期举办科研骨干学术沙龙,积极实施优秀专著支持计划。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型教师的科研活动。
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推进教授治学,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规范学术行为,树立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
(五)社会服务
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途径和领域,大幅度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城市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针对全民健身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市民体质健康促进和体育康复服务。
加强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研究,推进体育教育学研究和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研究,建设青少年体育研究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引领、指导、服务和辐射作用。
积极开展体育技术支持、培训和咨询服务,加强体育赛事研究,积极开展赛事运作的研究和赛事服务工作。承接各种体育比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与社会联合培养体育指导员。积极承办国培和各类地方体育教师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六)组织文化
加强党建思政工作,为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健全和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洁勤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文明的学院氛围。
注重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学习制度,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坚持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教育。积极探索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着力创设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驾驭改革发展全局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教育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
(七)其他建设
1.推动公体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健身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构建注重健康、鼓励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修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好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必修课,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技能。建立规范的体育课教学管理规定,严格体育课考试管理。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完善大学生体质测试办法,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设,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决策和咨询,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2.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把群众体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延伸,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教育,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活动之中。
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群众体育活动,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竞赛活动中,做好技术指导和裁判工作。优化比赛项目和组织形式,办好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
3.加强运动训练竞赛工作,发挥体育竞赛的功能
坚持体教结合,不断健全科学选拔、评估制度,对基础条件好,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优化学院代表队的项目布局,完善训练环节,夯实田径、球类等基础项目,强化体育教育的专业特色。
建设好学院代表队,增强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影响力。选拔和建设100名左右的优秀后备体育人才队伍,继续保持在全省高校体育竞赛中的竞技优势。完成2018年省运会夺金任务,力争省运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创造佳绩。
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推进竞技体育的科学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教练员竞争上岗遴选制度,加大在岗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科学训练水平和临场指挥能力。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体育赛事,加强与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往,适度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四、建设举措
(一)推进与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项目推进。成立由院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行政人员、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组成的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各教研室认真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中相关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年度计划和中期计划,加强建设。学院将“十三五”规划推进与落实列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将“十三五”规划推进与落实情况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
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相关人员把推进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摆在当前工作重要位置,加强沟通配合,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建立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每年开展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建设评比表彰活动,对在“十三五”规划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教研室或项目进行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实施项目化运作模式,推进品牌建设,通过立项、申报、论证、评比,对高质量的项目加大经费投入。
(二)资源与配置
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经费由学院业务经费保障,涉及工会及学生管理相关开销由体育学院分工会经费及总支代管学生活动经费保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支持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检查与评估
加强对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研究,定期评估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有关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分析问题并查找原因。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的方式,准确把握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情况,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意见,明确努力方向,推动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在“十三五”期末,全面完成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根据发展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适时修正、调整规划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确保2020年规划目标全面实现,进一步推动体育学院加快发展。
每年1月在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十三五”规划的具体阶段性目标,在学院范围内公布。每年12月上旬,进行年度检查与评估。
2018年5月,进行中期检查与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相关目标,保证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的圆满完成。
2020年5月,对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整体检查与评估,加快未完成事项的进度。
2020年12月,对体育学院“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所取得的成绩要进行全面分析、系统梳理,认真总结,提炼经验。未完成事项必须详细论证,找出具体原因。
体育学院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