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本站首页 > 产学研 > 正文
科研创新攀高峰,稳中求进拓新局 | 我校市校合作项目专题报道③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3日 08:45 】   【点击量/阅读:

科研创新不止步,踔厉奋发担使命。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一切扎根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科技创新之路的长青,离不开持续培育创新土壤。

药研创新促发展 产业集成助突破

《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项目编号SXHZ202002)

2024年12月,阜阳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苗慧教授和安徽中医药大学李庆林教授领衔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项目顺利结题。该项目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高校是人才聚集地,而企业在研发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瓶颈和技术难题。”苗慧教授表示,因此,“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项目旨在解决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特别是针对抗艾滋病和抗乙肝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从模仿到创新,逐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效果。我校与安徽贝克制药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初期的小规模合成实验逐步扩展到新分子药研发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经验,随着众多高水平博士人才的加入,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项目合作期间,学校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购置了各种先进科研设备,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在项目执行期间,团队面临着药物研发中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如抗病毒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及工艺优化问题、新分子药物杂质对照品的检测方法难题等。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反复实验和不断的试错,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成功完成了3个新分子抗病毒原料药物的合成路线研究,优化了合成工艺,实现了百克级原料药的制备,并进一步合成了6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衍生物药物。此外,团队还完成了Abacavir、Rasagiline等药物原料药、中间体及杂质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原料药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体系。在抗癌药物研发方面,团队开展了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体外实验,筛选出了对溶瘤病毒敏感的肿瘤细胞,为后续的医药化学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的研发成果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产业应用。企业抗病毒仿制药的上市打破了国外药品的垄断,使得药品价格大幅降低,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用药成本。同时,团队通过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与企业合作技术的共用共享,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目前,建立在该项目合作基础上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安徽省科技厅的批准成立。该实验室将开展应用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和成果转化需求,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把企业技术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开展有组织、系统性的研究。项目负责人苗慧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协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项目的成功结题,标志着我校在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迈上了新台阶。项目结题后,团队将继续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开展工作,进一步探索高活性、高选择性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设计、合成、筛选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新化学小分子实体,逐步建立创新药物自主研究开发体系,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

融合科技新动照亮农业现代化

《光电子农业交叉科学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XHZ202011)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相比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增长乏力,农业科技落后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光照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对光照的调控处于极低水平。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能,破解这一难题,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提升光合作用能效和光伏发电性价比,我校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和安徽昂科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开展光电子农业交叉技术研究。项目依托我校的信息功能材料结构与器件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安徽昂科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光电农业交叉技术攻关,发展新一代高效光电农业技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项目首席专家刘文教授围绕农业对光照管理的需求,瞄准光谱、光强、光周期调控等光照管理技术,将先进的光电子技术用于农作物光照人工调控,给农业高科技带来一个新的维度。

项目开题与工作交流

项目经提出后,团队成员就多次开展汇报与交流活动,共同研讨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组织分工等各项程序。怀着满腔热情,团队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的各项预期目标。针对农作物对光照强度需求不一的矛盾,开展匀光型农业光伏系统,研究玻璃表面结构与光照强度分布的关系,发展大面积菲涅尔匀光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将菲涅尔定向匀光、半导体照明等光照管理技术创新性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利用高透光性菲涅尔匀光玻璃提升光伏板下的光照强度和均匀度,减少土壤水蒸发速度,实现喜阴类农作物种植不减产甚至增产的效果,在同一块农田上实现了植物高效光合作用加光伏发电的双重增益。

针对农业光照调控处于极低水平的问题,团队开展LED高效智能人工补光技术,实现光强和光配方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调控,为大棚蔬菜等农作物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途径。赵书涛老师是该项目的校内负责人,他表示,“基于LED智能补光技术的植物工厂颠覆了传统的农作方式,为未来食物保障提供新思路,对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分光型光伏农业系统

匀光型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从探索到实现,从起跑到领跑。如今光电农业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光伏和LED两大中国具有优势的光电子产业基础,提出了一种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模式。匀光型农业光伏系统工作曾获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双碳”典型案例一等奖。实践出真知。通过实施“光电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光伏农业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纳米新材赋能效 极薄带材启新程

《高性能纳米晶极薄带材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编号SXHZ202012)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性能纳米晶极薄带材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正逐渐崭露头角。纳米晶是一种在非晶态合金制备工艺之后,再经过高度控制的退火环节,形成的具有纳米级微晶体结构的材料。该材料具有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磁导率、低损耗等特性,且具有制备和应用双节能的优势,是提升电能传输效率、实现电控/电讯/电磁屏蔽的核心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信息通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与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高性能纳米极薄带材技术及专业化项目在其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中,目前突破了高性能纳米晶极薄带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关键核心难题,研发特色显著:提出“快凝慢冷”技术思想,通过控制钢水过热度、冷却基体界面热交换以及凝固过程均匀化,突破了纳米晶超宽超薄带材生产的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生产的纳米晶带材的宽度大于150 毫米、厚度减薄至20微米,具备优异的高频软磁特性和超低损耗。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把握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团队项目研发始终坚持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以解决企业甚至行业痛点难点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挥个人学术专长和所在高校的综合优势,依靠观念更新、技术引领、创新带动,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将企业所需、所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全面赋能企业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产品孵化,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把“科技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阜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建新功。

青山灼灼,星光杳杳。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攻坚克难下,该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成功研发突破高性能纳米晶极薄带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关键核心难题,项目研发通过成分优化,并与工艺相结合,制备高饱和磁感和恒导磁特性的两种纳米晶软磁合金新材料,并开发出大功率高频变压器类、电磁兼容类和高精度测量类铁芯制品,为企业新增产值5000余万元。并且该技术获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课题组张朋老师获评“阜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和入选安徽省科技副总。项目创新团队获批2024年皖北产业创新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发表相关论文3篇,新增省部级项目立项3个,省级新产品2项。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成果与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张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与拼搏。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供需对接。项目的实施和研发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得项目合作单位的软磁合金薄带的产品性能和生产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目前合作企业纳米晶软磁合金薄带的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国内前三,国际前列,下游客户包括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中研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及其元器件研发生产的行业领军企业,广泛应用到高端共模电感、高频变压器、各类电流互感器等产品,满足电力电子技术向高频、大电流、小型化、节能化等发展趋势的要求,应用在新能源、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未来,团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攻坚克难,挑战更多难题。

坚守初心,笃行不怠。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科研路上难免荆棘丛生,但风雨过后,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一次次求索中,积攒前进的力量。

(撰稿、图片:学生记者 莫沉念 张雨翾 戚国玲 陈可昕 陈华颖 张沛钰 耿乐乐 陈华颖 单位审核:张丙开 宣传部初审:周静 终审:王清)


下一篇:沉心磨砺怀壮志,创新潮里敢扬帆 | 我校市校合作项目专题报道②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