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3月份以来,我院白翠冰副教授参与的药物合成与绿色催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荧光探针检测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陆续发表研究型论文4篇。其中3项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Top,IF:12.2)、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中科院1区Top,IF:8.0)和Talanta(中科院1区Top,IF:5.6)。
该中心通过巧妙的设计,基于药物中间体分子骨架,分别合成出针对Pb2+检测的近红外比率型探针分子和具有双通道长波长发射特点的检测Sn2+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新荧光探针分子对Pb2+和Sn2+的识别效果优秀,不仅能在溶液中高效检测,而且在生物成像中表现优越。同时,该中心开发出了基于手机的便携式检测平台,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CORM-3是一种具有抗炎和保护心脏功能的水溶性一氧化碳(CO)释放药物分子。CO作为一种内源性气体信号传导分子在人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中心合作合成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发射的新探针分子,并利用之前提出的由铜离子辅助的策略来识别CORM-3。结果表明,新探针分子具有令人满意的抗干扰能力,而且生物成像表现优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O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经过4年的建设,该中心先后主持3类以上科研项目4项,到账经费32.0万元;主持横向课题1项,到账经费5.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1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5篇;1位成员晋升教授,1位成员晋升副教授。中心成员白翠冰副教授先后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 中科院分区TOP 1区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篇,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重点等研究项目。该中心培养研究生10名,其中张杰、孟倩、姚俊雄等研究生已顺利毕业,分别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海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每年还为20-30名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也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该中心将继续努力,夜以继日,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奖项,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博士点建设贡献力量。
(撰稿、图片:白翠冰 学院审核:张宏 审核发布:许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