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坚定政治立场“关爱”青年成长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2日


                           

坚定政治立场  “关爱”青年成长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                            

阜阳师范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郑  

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工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关工委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增强了信心责任。高校关工委工作要按照“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五老”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关爱”青年健康成长。  

一、学习讲话精神,担负“关爱”责任。高校关工委基本上由较为优秀且乐于从事“关爱”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教授等组成,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于党,对党充满感情、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从事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他们一生从事学生教育工作,关爱青年、服务青年,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学习勤奋、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他们不图名不讲利,尽力而为,讲求实效,已经形成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  

    各高校关工委在庆祝建党90周年、9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长征胜利80周年等活动中,积极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老同志通过讲故事、座谈会、报告会,以及“老少结对共话”和做党建组织员等途径,努力做到“讲好党史、讲清贡献、讲实发展、讲明蓝图、讲透责任”,宣传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路线政治纲领,宣传党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蓬勃生机”、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科学总结,教育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宣传国家百年奋斗目标和措施,让学生掌握国家发展的“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躬身实践,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为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关工委的老同志通过一系列活动积极帮助学生努力做到“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理想信仰和个人抱负相统一、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和出彩人生相统一。他们担负着“关爱“责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特殊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  

    二、坚定政治立场,传播先进思想。理论是先导、学习是基础、行动是关键。宣传思想政治会议精神,关工委老同志要不断克服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与学生交往边缘化的现象。关工委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关工委目标要求,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坚持每月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到以会促学、促学以研促学以写促学使老同志不断掌握政策、统一思想、紧跟形势,做到理论上提高、思想上更新、精神上充实、工作上贴近,使老同志始终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保持立场上的坚定性、理论上的系统性、思想上的先进性、精神上的充实性、工作上的务实性,始终保持政治优势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关爱”工作永葆生机活力、永葆发展动力。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关工委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宣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注重宣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学生把个人成长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  

关工委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青年关爱为着力点,宣传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高尚情操。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系列活动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的社会风尚,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积极营造讲法治、守法治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青年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工委成员要通过理论报告团、党建组织员、教学督导员、心理咨询员、家教辅导员、学情调研员等队伍,以老少共话、青蓝工程、主题教育、大学生涯导航、帮困助学、社团指导、专题调研、校园文化传承等为载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三、注重工作实效,关爱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必须了解学生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满足学生需要,才能把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最大限度的统一起来,使学生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不了解学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没有对象的教育,或者说是假大空的教育。  

关工委关爱工作要始终围绕“青年人”,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量、职业需求、人际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等,才能增强关爱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关爱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原则。因为,需要是人和人类维持生存和谋求发展对某种利益目标的渴望或欲望。需要是人的原驱动力。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总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追求是人的动力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列宁说过:物质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 (《列宁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P113。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当然也是青年学生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能离开人们的利益,否则就会失去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人生就是遵循“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产生新需要”的规则进行螺旋式发展的。     

当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主性、能动性的活生生的现实人,他们需要的目的性、差异性、层次性和多样化客观存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需要,忽略学生的切身利益,这是进行德育实践和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切入点、着力点。我们要关注学生生理层面的需要,如:吃、住、行、医和恋爱等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生存和安全等,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需要,如:角色转换、社会适应、矛盾冲突、归属、信心、交友和生理、心理健康等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稳定、意志、信心、健康、和谐等,是德育实践的重点工作;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如:立场、观点、方法,理想、责任、价值、人生支点和动力等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动力等,是德育实践的核心工作;关注学生就业层面的需要,如: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能力和就业、创业、创新等,它关系到学生的智力、智能、智慧和生活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等,是德育实践的主要工作。特别要对学习困难者送辅导,对经济困难者送助导,对行为困难重重者送帮导,对心理困难者送疏导,对就业困难者送指导,让教育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校园温暖。  

关工委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各类活动放大学生积极因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需求的积极因素做为关爱工作的基点,帮助学生处理好表面物质需求与深层次自尊需求的关系,搭建现时需求与未来需求的桥梁,倡导学生个人需求与集体秩序需求和谐,引导学生把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把个人追求与实现中国梦相统一。  

    关爱工作在职业教育中,明确告诉学生:“厚德自胜,技行天下”这是大学生成才必须遵循的准则。工作不养闲人,团队不养懒人;“靠能力谋得位子,靠贡献获得利益”,这是当今社会用人的法则。任何工作没有哪个是顺利的,有烦恼挫折是正常的;报怨、责怪不如积极面对;坚信:任何时候办法都比困难多。要尊重每一个人,多为他人着想;你满足别人需求越大,你的价值越大,就越走近成功。只有先改变生活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只有先改变自己工作的态度、才能改变职业的高度。让人迷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的多、做的太少;干一行,先别惦记着能赚多少钱,要先学会让自己值钱。任何岗位都有竞争,一个人的体面和尊严是由其工作态度和业绩决定的,没有责任和效益,就会失去体面和尊严。总之,我们要相信:任何单位都喜欢勤奋务实、善于学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忠于职责的人。  

关爱工作的实践证明,工作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育者是否了解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取决于是否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选择、实践、追求,是否关注、关心学生的情感和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需要程度。掌握学生需要是做好“关爱”工作的前提,激发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和发展需要是提升“关爱”工作能力的重点,满足学生的合理、合法需要是“关爱”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