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

职业教育研究

国际视野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职业教育研究 > 国际视野 > 正文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价值意蕴、实践样态与路径规划

作者:宗诚    时间:2024-08-14   来源:《职教论坛》 2024年第5期    阅读: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开放合作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开放合作、互学互鉴、资源共享,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国家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成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职业学校应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变革意蕴,基于发展诉求,认识其价值意义;基于实践样态,总结其实施路径;基于客观反思,规划其未来发展路径。

一、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对外交流是中国教育开放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赛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职业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合作与交流,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

(一)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的客观需求

随着全球化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专业素质高、具备国际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将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能够满足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寻求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在进入新的市场时,企业势必需要了解并适应当地的法律、文化、习惯等,而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目标市场。

二是满足跨国企业需要。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拥有一支具备国际化背景和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此,跨国企业对于高素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当前我国企业在境外已有4.6万家,分布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2.8万亿美元,企业在境外创造400余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员工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业务的理解力和经验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紧密,企业的国际化势必使职业教育也要走国际化道路。

三是紧跟科技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跟进并应用最新的技术和创新理念。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培训并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职业教育国际化满足了企业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能够帮助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满足跨国企业对具备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跟进全球化技术与创新,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成功。

(二)国家外交大局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助力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与培养、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加国际竞争力等方式,以最合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为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包括技术工人、工程师、医疗人员、管理人员等。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人才交流与培养,增进彼此了解。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德国将科技和教育作为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并且专门制定教育的外交路线图。我国以技术和技能为纽带,通过“中文+职业教育”项目,深化国际间的合作互助。

二是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了解。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伴,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民风习俗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加深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是增加国际竞争力。通过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走出去”和“引进来”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正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于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倒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满足学生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许多学生希望能够获取国际化的教育,以增强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化就业环境的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必然需要将国际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学校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课程和教材,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职业学校与国外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和利用资源,也能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声誉,增加社会适应性,使其在国内和国际均具有一定竞争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拥有不同的制度、经验和资源,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使彼此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种互学互鉴的逻辑依托于不同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碰撞和交流,可以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样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助力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为世界职业教育深化交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全国各地立足新发展格局,持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逐渐走向“双向共建共享”。职业学校在开拓境外办学品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本土化师资培训、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等方面实现新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能,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初具规模

一是多措并举拓展境外办学。我国职业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突破客观条件限制,与“走出去”企业、国(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等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线上对话、云端签约、线下揭牌等方式,新建一批分院、教学基地、培训中心、产业学院等境外办学点。我国职业学校注重加强境外办学点内涵建设,完善管理运行与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境外办学水平。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国(境)外开办学校543所,开办专业795个,在校生33663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10个分中心研究机构,为中国和东盟成员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推广和宣传等服务。海南省高等职业学校探索契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境外办学新模式,“云”端签约境外办学项目初具规模。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依托出境企业,通过“校企校”“校企行”“校企政”等多种形式,与境外当地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推进。我国职业学校着眼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学校合作,持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专业国际化建设,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09个,在校生117080人。在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遴选中,289所职业学校进入首批试点院校名单,涉及试点专业310个。湖北省高等职业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合作办学,在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引入单个专业项目转向与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批量引入国外优势专业集群,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是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我国职业学校依托境外办学点,不断深化与“走出去”企业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计划,开发针对性技能培训包,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开展员工培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大批本土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受“走出去”企业好评。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共449976人日,广东、江苏、河北、浙江、重庆、山东、江西、河南、陕西、四川10个省份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开展培训时间都在10000人日以上。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翻译等服务与资源,赋能安徽企业海外高质量发展。江苏省高等职业学校依托境外培训点,为“走出去”企业重点培养具备较高汉语水平、较强技术能力、熟悉中国企业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湖北省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培训基地,携手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等“走出去”湖北企业,为“走出去”项目定向培育技能人才。

(二)中国职业教育持续彰显国际品牌效应

一是树立国际化办学品牌。“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毕昇工坊”“中文工坊”“大禹学院”“芙蓉工坊”“桂港中心”等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国(境)外办学机构,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在地性研究,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能培训、人文交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向世界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的授牌,进一步扩大“鲁班工坊”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天津市职业学校在20个国家建成21个“鲁班工坊”,其中泰国“鲁班工坊”作为全球首个海外“鲁班工坊”,开创了中国职教标准、中国职教装备、中国职教方案“走出去”的新模式,项目建设得到中泰双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在东南亚地区以及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江苏省政府整合职教优质资源,稳步实施职业教育“郑和计划”,推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与企业携手“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上海市高等职业学校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立足优势专业,对接国际标准,参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高质量建设“鲁班学堂”“毕昇工坊”,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品牌。

二是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疫情的影响,我国职业学校积极采取拓展留学生招生专业、优化留学生招生网站、拓宽宣传推介渠道等方式,增强留学生招生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打造“留学中国”品牌。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专业1274个,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17019人,江苏、重庆、山东、四川、广西、河南、河北、浙江、广东9个省份高等职业学校接收留学生数均超过500人。我国“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专业655个,占全国总数51.41%,接收国(境)外留学生8766人,占全国总数的51.51%,成为年度开设国(境)外留学生专业和接收国(境)外留学生的主要高等职业学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主要分布在重庆、山东、浙江、河北、北京等地。江苏省制定《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招生网站建设指引》,推动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推介,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层次结构,提升留学生学历生比例,做强“留学江苏”品牌。

三是增强中国标准影响力。我国职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在积极引入国际行业、职业先进标准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境内外高校、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国家水平、国际影响的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持续输出、共建共享,“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影响力不断增强。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5986个,其中“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3087个,占比51.57%。中非职业教育联盟组织实施的第一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实施,第二批标准开发项目共设立包括建筑、制造、养殖、能源、矿产、旅游、化工等多个行业的93个职业标准,我国129所高等职业学校入选;该项目针对坦桑尼亚重点行业职业技能岗位,优选中国优质职业标准,经本土化修订后,按照坦桑尼亚相关流程注册认证,与配套专业教学标准一并纳入坦桑尼亚职业教育体系,指导坦桑尼亚职业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学校依托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达221个,较2022年增长22.5%,其中被东盟成员采用的课程标准占比85%。

(三)探索实践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一是拓展深化“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我国职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培养与中文教育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语言教育融合发展的留学生培养路径,选配优秀师资开展教学,丰富培养项目和课程资源,切实提升留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教学资源、基地建设、中文培训、职业技能等多角度全力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建设。上海市建设“中文+职业技能”推广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服务基地,推广“观光汉语”系列“语言+文化+专业”三位一体项目。福建省探索推进“中文+职业技能”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文+专业+文化”形式,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充分融入中国文化,培养“汉语通”海外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开展中文教师培养、“中国寻根之旅”“海外优秀人才华夏行”等人文交流活动。广东省通过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学体系、编写双语教材、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等举措,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定制培养本地化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持续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我国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联盟效应,聚合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多领域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组建国际化联盟,举办国际化论坛,开展多元合作,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实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亚欧院校职教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学校产教联盟、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中老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浙江—西澳职业教育联盟等一批各具区域特征的国际化联盟成立和运行,为我国职业学校拓展与世界职业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越来越宽广的平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针对全球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征集成员单位,首批入选成员来自中国、埃及、爱尔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32个国家的93所高校以及全球28个企业和12个行业组织。江苏省与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省州建立若干中外校群合作联盟,推进联盟“一体化”融合机制建设,打造“专业化”学术平台,推出“品牌化”项目活动。广东省依托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华南“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水利电力联盟等平台,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水利电力技能国际大赛、广州—乌兹别克斯坦职业教育国际创新合作交流会等活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黑龙江省加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东北亚区域国家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合作,10所高等职业学校依托东北三省一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产业领域联合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三是创新推动全球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数字赋能、转型升级”“绿色技能、持续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普职协调、终身学习”“技能减贫、促进公平”“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议题是当前全球关心的热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我国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线上博览会,发布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的倡议、创设国际职业教育大奖的倡议,构建了“会、盟、赛、展”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崭新平台和范式,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热点焦点的关切,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为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模空前,吸引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院校、988名选手参赛,中外选手“手拉手”组队、“线上赛场线下赛点”同台竞技,3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所院校获得奖项,其中孟加拉国、乌干达、刚果(金)、南非、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国8个国家的37所院校获得金奖69项,我国28所院校获得金奖51项。世界级大赛搭建了中外职业院校师生增进友谊、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国际平台。

三、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规划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起始于学习及引进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及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实践路径,历经单向“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贡献出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展示了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实践探索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切实以开放合作促进改革发展。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进一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进一步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一)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在国际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

建设教育强国是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补足短板,展示中国教育自信、凝练中国教育特色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为此,国家应根据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战略和政策,深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标准的对接与对比,融入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力度。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国家通过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政策,明确国家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目标和重点。充分考虑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需求,鼓励学校和机构参与国际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和奖励机制等,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信息共享、经费投入、资源保障、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二是深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项目、共同开展研究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和指南等方式,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合作框架和机制,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确保合作与交流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国家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融入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国家可以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符合国际认可标准,提高国家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和认可度;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的组织机构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

(二)开展项目式合作,铸就职业教育国际化精品

开展项目式合作是一种将合作内容组织为项目或任务的方法,以实际问题和任务为导向,使合作成员能够通过实践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大体包括合作办学院、合作办大学以及合作办项目三种类型。其中以项目合作为主要类型,较为契合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际发展环境,也能够达成《“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设要求。因此,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发挥项目式合作的优势,在跨国项目、跨国学生交流、国际标准认证、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开展跨国项目合作。职业学校可以与国外的学校或相关合作伙伴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跨国企业的技能培训项目,或者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项目等,促进跨国教育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开展跨国学生交流项目。职业学校可以与国外的学校、企业或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创建职业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实习、交流和学习活动,提供学生参与国际实习或短期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和全球化视野,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认证项目。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国际机构的认证,使其课程和教学方法达到国际标准,提供给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教育内容;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标准认证项目,使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四是探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职业学校可以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学校或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探讨和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数字化赋能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不能够“翻版”西方现代化,但是需要承认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标准。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以及倍增的作用,赋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突破时间及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和标准的相互借鉴与认同,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职业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工具和在线社交平台,获得跨国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及教学经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践环境等方式,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是提升师生的职业素养。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国际交流和培训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和虚拟项目实践,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应对全球就业市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招聘平台和国际职业交流活动等渠道,更加容易获取全球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机会,同时得到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国际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对于更新思维方式、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打破教育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对于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日益紧密联系和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就业和民生改善、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有效桥梁,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崭新载体。

 (作者 宗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