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领导决策信息》刊发题为《新质生产力十论》的文章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本质属性是创新驱动。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度赋能。先立后破,做实做优,实现产业基础、产业生态、产业环境和产业体系战略性重塑、系统性升级、整体性跃迁。
澎湃数字新引擎:从“大数据+”向“数据要素×”跃升
我国不仅是海量数据的生产大国,还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已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性资源。要在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基础上,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研究实施“数据要素×”行动,从供需两端发力,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通过在各行业各领域加快数据开发利用,提高各类要素协同效力,找到资源配置最优解。发挥数商在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中的关键作用,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促进数据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数据在不同场景中发挥出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以协同实现全局优化,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复用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释放数据新价值,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以融合推动量变产生质变,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丰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推进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安全治理。
强化战略新支撑:从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跃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硬核”。加快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力提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加强科技型国资央企产业关键核心补短板的“主力军”、强化产业优势供给的“顶梁柱”、抢先布局产业前沿的“排头兵”作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从“市场驱动为主”的后发追赶创新范式向“创新引领超越追赶”的新型创新范式跃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现代新国企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整合推进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供给与应用迭代产业生态建设,优化重构我国产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加快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向“政府引导支持、央国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转变。构建既体现全国统一性、整体性又具有区域自主性、差异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破解产业领域重复建设、同质发展和资源错配的瓶颈,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各地区应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抢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转型新跨越:从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跃升
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新质生产力的“物化代表”。相较于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大规模生产方式,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强链接和瞬时性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生产成本、产品多样性、生产周期等多目标之间的冲突,从而以柔性生产方式缓解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要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促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换挡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增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质量效率和外部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与形态梯次升级。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从“局部深化”向“整体协同”转变,不断壮大“综合性+特色型+专业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分类引导大中小微企业“智改数转”,做好技术、方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工作。
重塑绿色新质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
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人类生产活动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无节制地排放自然界难以承载的污染物,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而新质生产力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征服、改造物质世界,而是具备绿色低碳的内涵和特征,从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三个维度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能够满足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要求的可持续生产力。要推动数字化转型与节能降碳同频共振,促进智能化绿色化互促共融。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探求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推动工业与自然、工业与生态、工业与城市和谐共生。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绿色交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加强低碳技术转化,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
打造科创新中心:从高新技术开发向全球科技创新跃升
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现代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强弱。当前,技术交叉融合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纵深演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技术创新体系能够提供全面支撑,加快补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短板。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通过实施创新策源牵引、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全球创新网络融入、科技服务精准助力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聚焦重大创新领域,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依托重点城市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国家科学城,完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我国科技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源动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抢跑高端新赛道:从产业链向现代产业集群跃升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要发挥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优势,强化一流创新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深度融合的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将集群打造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在突破重要基础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完善集群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壮大集群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锻长板优势的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引领制造新模式:从标准化生产向智能化定制跃升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化定制化生产。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在处理供需关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有助于企业降低搜索成本、复制成本、溯源成本、认证成本,提升研发效率、采购效率、制造效率、库存效率、运输效率、营销效率。数据要素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供需两端的贯通,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渐转为定制化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更好维持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要通过与组织内各层级业务活动及流程进行差异化动态匹配,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优化配置。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探索基于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和供应链管控,深化平台化、定制化、轻量化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制造系统从追求规模经济向追求范围经济发展。
再造竞争新优势: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跃升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也是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要抓住我国人力资源由量转质的发展特征,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优化战略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体系化、多层次人才成长平台,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支撑体系。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加大制造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力度,造就更多制造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
创建自主新安全:从产业安全向供应链韧性跃升
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我国产业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支撑。在“逆全球化”趋势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堵链”“卡链”“断链”“掉链”风险加剧,亟须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当前,全球价值链处于关键核心技术轨道切换期,从源头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弥补产业链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短板,是化解产业链与供应链风险、维护“双链”安全的必经之路。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战略,“多链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强基”战略,构建完善我国产业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构筑“数字+绿色”双底座,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塑造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优势。建立健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形成多层次监测监控体系。
完善举国新体制:从产业政策向生态创新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制度创新。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加强产业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专业性,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红利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现代高端制造业协同互动、融合贯通、配套支持的产业生态。增强各类重大科技攻关平台的作用,以“创新券+仪器网”激活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攻关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资本、金融等要素市场的助推作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共享和优化配置。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有效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产业政策实施配套体系,改善知识产权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报告原截:《领导决策信息》2023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