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科研团队解码农药生态风险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姜泓冰 姚雪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0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万年峰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外有关科研人员,在《自然-通讯》上以长文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大数据解析生物多样性控害的依据与时代背景: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具有负面效应”,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农药是否安全”这一争议性话题。

课题组联合6个国家11个机构的科研人员,筛查了全球88.75万个农药使用案例,构建了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影响非靶标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和生化指标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243种杀虫剂、104种杀菌剂、124种除草剂共471种农药,涵盖560种动物、192种植物、78种微生物和129类非物种水平的非靶标生物类别。

研究结果显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显著抑制非靶标动物的生长、繁殖与行为,抑制了植物的生长、繁殖,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该研究还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别作了细分研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为防止过分夸大农药剂量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田间推荐使用农药剂量、水域推荐农药使用剂量如何影响非靶标生物的数据库,并利用回归方程模型量化农药使用剂量与非靶标生物各指标值的关系,结果发现,即使将农药使用剂量固定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其负面效应仍旧出现;剂量加大,负面效应逐渐加剧。

“我们这项研究构建了迄今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健全、内容最丰富的农药影响非靶标生物的数据库,辅助材料近50万字。研究成果为在全国与全球范围内开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万年峰说。

如何降低农药生态风险?研究人员呼吁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在将“山水林田湖草”一起纳入生命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紧密围绕国家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针政策,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巧用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广应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原文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  发表时间:2025-02-27  | 作者:姜泓冰 姚雪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