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档案见证我校元老为抗战出力
发布时间:2015-08-28   访问次数:541

 

图片说明:顾毓珍“桐荫轩记”手迹。注:左侧为其二哥顾毓琇手书。194599日,

顾毓琇作为中国知识界的代表参加了在南京紫金山举行的日军投降受降仪式。

 

70年前的9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是年中秋夜(920日),“岁在戊寅1938年,余昆仲因避寇侮,随政府西迁重庆”的顾毓珍教授(1952年从同济大学化学系调入我校任教,为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终于在“卜居北碚新桥之南竹篱捆舍,聊蔽风雨而已”的“茅庐”里呆了7年(与其二哥毓琇、三哥毓瑔同住此),盼来了“嗟夫。乙酉秋,抗战胜,敌寇降,主人将东归”好心情,欣然“援笔留上之记,所以永志,弗忘是轩云尔”的《茅庐记》《桐荫轩记》两篇散文(如图所示,手稿现为我校档案馆收藏)。

日寇侵华期间,像顾毓珍教授一样,我国大批爱国知识分子被迫飘落他乡,原来教书、育人和搞研究,为国作贡献的抱被负彻底扯碎。但他们毫不气馁,在后方艰苦的条件下,振作精神,想方设法,积极投身抗战事业,为报效国家而努力工作。一边无奈地“憩息其间,怡性陶情,共话曩昔,而策来兹”;一边也感叹“吾侪茅庐,讵非浩劫中之乐土欤?”,为早日复员而卧薪尝胆。

【顾毓珍教授抗战期间相关工作(本馆侯怡敏整理)】

1937年抗战开始,中工所要迁往重庆,顾毓珍先赴重庆北碚,在民生公司主办的西部科学院内借得房屋数间开展化学分析、酿造试验和油脂试验等工作。1939年秋,顾毓珍着手筹备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下辖的北碚三花石酒精厂的建设工作,1940年该厂移交资源委员会后,他又开始筹备中工所的油脂实验工厂。由于形势需要,1939年后中工所陆续在北碚建设了五个试验室和三个实验示范工厂,顾毓珍任油脂试验室主任、汽车燃料试验室主任,兼油脂实验工厂厂长。他在开展大量油脂样品试验的同时,又根据试验室的结果作中型规模的制造试验。有些研究成果在实验工厂试制成功后,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厂家及时推广,就由实验工厂担负小批量的生产任务。油脂实验工厂最初只有一个土法榨油坊,后添设炼油、机器油、油布与皂烛等部门,他们生产种类繁多的产品,如汽油、汽缸油、各种润滑油、电木原料、油墨、皂烛、油纸、油布、雨衣、防毒衣等。据19456月统计显示,1941年以来油脂实验工厂出品的植物汽油及柴油有74万余加仑(280万升),油漆16570公斤,虽数量不大,却填补了后方工业的空缺,缓解军需民用的燃眉之急。通过生产、出售工业产品,还可以筹集部分资金,用于解决研究所研究、试验及其他经费的不足。在重庆北碚期间,顾毓珍与他的同事们还对土法榨油技术进行了改进。关于植物油的压榨,他们做过棉籽、大豆、桐籽、菜籽、花生、芝麻和蓖麻籽7种试验,并从这些数据推算出压榨油籽的一般公式,说明产油率与压力、含油量、时间和运动黏度的关系。关于油脂的萃取试验,他们曾分别以苯和轻油为溶剂作棉籽的试验,其结果前者的萃取效率为92%,后者的为87%。其他技术方面的改良,如采用蒸汽加温设备,可增产桐油6%左右,桐籽粉蒸煮时间改为89分钟最为适宜,这些算不上高深的发明创造,却十分切合当时桐油生产的实际,为促进战时后方的桐油生产发挥作用。

抗战期间,顾毓珍还参加活性炭试制工作,以柏木、栗木、胡桃壳、椰子壳为原料,采用空气活化法、氯化锌活化法、过热水蒸汽活化法等技术,成功制备近700公斤活性炭,装配2万多具防毒面具及防毒口罩,为中国抗日将士免受毒气伤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