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师生党员第四次集中培训 |
|
2024-12-30 组织部 浏览次数: 18
|
12月2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师生党员第四次集中培训,集中观看由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讲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挺膺担当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视频课程。培训由校党委书记梅兵主持。全校万余名师生党员齐聚普陀、闵行两校区147个会场参加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师生党员第四次集中培训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讲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挺膺担当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视频课程集中观看 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系统部署,对广大师生成长成才、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师生党员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关爱、谆谆嘱托,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勇毅前行,让教育真正成为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 师生党员第四次集中培训现场 怀进鹏强调,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校师生党员要坚决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责任,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矢志创新创造,敢于探索“无人区”,服务国家战略,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要拥抱时代浪潮,做教育数字化时代的领跑者、遵守数字伦理规范的践行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要树立开放思维,深化学习交流合作,探索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永葆育人初心,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高校干部、师生党员做人要正,做事要求真,做学问要敢于质疑与创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校党委书记梅兵主持报告会并讲话 梅兵在主持时表示,自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全校各级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及时跟进学习大会精神和决策部署。全校师生党员要深切认识到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使命,把持续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并联系实际贯彻落实好各项部署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坚持统筹部署“谋”在前,做以教育强国建设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要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突出使命驱动,强化目标牵引、贡献牵引和系统思维,以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蓝图开启“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师大答卷。二是坚持主动担当“挺”在前,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要始终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高质量办学治校的根本保障,以深入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贯彻“一融双高”导向。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干”在前,以“钉钉子精神”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行动派。要把抓改革促发展优成长作为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学习工作实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资源聚集能力、行动落实能力,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各项改革部署和各项学习任务落细、落实、见效。 教育部今年指导推动34所不同类型高校率先开展师生党员基本培训,华东师范大学以“严、融、实”为原则,“全校一盘棋”统筹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和师生党员基本培训,依托“学校党校-二级党校-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围绕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各院系级党组织结合学科特色和院系实际,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有特色、高质量的专题选学;各师生党支部统筹学习工作安排,落实了交流研讨、实践教学等各项任务;全校师生党员,一起集中听课、一同实践教学、充分交流研讨,为常态长效、有序推进基本培训积累了经验。 【师生热议】 中国语言文学系韩蕾教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而大学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科技与人文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科技增益人文,人文浸润科技。作为一名中文系党员教师,既要放眼世界,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在课堂教学和中文研究中,促进人文与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动中文学科的现代化建设,研究探索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规律,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培育高素质的、优秀的、一流的中文教育和中文研究人才,让每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外语学院英语系赖良涛教授表示,怀进鹏部长在报告中系统论述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三大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刻体会到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师范生教育,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为教育强国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扎实开展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以研促教、教研结合。还要及时关注了解国家大势、世界大势,使教学、科研适应时代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杨洋教授表示,怀进鹏部长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的实际情况与面临的困难,阐释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深刻内涵,剖析了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地位与核心价值。作为高校教师,深切感受到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荣耀感,也切实感受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性与使命感。我将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教育底色,以坚强的责任担当培养卓越人才,以卓越的学识见识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以切实的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伟大号召。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管理和支撑教工党支部书记、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师谭珊珊表示,通过本次学习,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先导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按照“六个下功夫”要求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注重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将自我成长融入学校发展,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 音乐学院张薇教授认为,怀进鹏部长的报告是一次师生党员的高质量理论学习,让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力及创新人才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将科学与技术相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上与时俱进,借助新技术和人工智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科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美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施錡教授认为,教育、科技与人才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与重视,使我感到重任在肩。作为一名高校党员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教育的意义、如何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建设教育强国之路上,要把握好教育的规律,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培养出服务于新时代中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潘海峰教授认为,教育在强国建设中具有战略先导价值,要把握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教育的“六大特质”中,人才竞争力强调培养具有“掰手腕”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科技支撑力旨在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为助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和智力的硬核支撑。我们要正确处理育人工作中的基础知识学习、科研技能培养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仝洋表示,怀进鹏部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系统部署,对广大师生提出明确要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孙一丹认为,高校师生党员应当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教育真正成为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与灵魂的洗礼。青年党员正在身处一个教育兴国、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我们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前瞻性,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了解教育事业的最新进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更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以教育为桥梁,连接个人梦想与国家未来。 公共管理学院本硕党支部李妍璐表示,怀进鹏部长提到,矢志创新创造,实现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是对教育强国战略的现实阐释。创新创造需要走出思政小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磨砺真本领,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乡村调研中,我看到广大青年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夙兴夜寐的真实缩影,也真正体悟到以学科专长服务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未来,我将秉承“知行合一”的精神,脚踏实地,怀抱梦想,让青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4级普陀校区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王紫胭表示,通过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深入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作为。学校对我的专业教育,也使我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认识到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今后,我会把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努力完成好自身学业的前提下,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科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