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13:00,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杨昆鹏老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330室进行了一场题为“和汉联句研究:近况和展望”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第123场、“华东师范大学中融讲堂”第47讲,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隋源远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尤海燕老师、日语系乔颖老师等校内外师生参与聆听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首先,杨昆鹏老师从自己在日的教学实践出发,简要介绍了和汉交流语境下的汉文学概念及汉文学在一千余年的历史中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尤其指出汉文学研究及和汉比较文学研究是当今日本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心。
然后,杨老师从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中国文学切入,阐明和汉联句这一创作形式的产生过程。联句原为中国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连缀成篇。在日本,和汉联句的出现则是“和汉融合文学史”中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根据杨老师的介绍,汉文重要典籍于四五世纪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汉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高峰时期,依次是平安朝的嵯峨天皇时代、室町五山时代及较晚的江户时代。经过和汉文脉的发展与合流,于镰仓时代后期出现了和汉联句的雏形:天皇、僧侣及日本贵族在筵席上以游戏形式创作联句诗歌,诗作由以假名写作的和句与五言汉句联结成篇。杨昆鹏老师正是从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出发,探讨日本古代知识阶层对中国文学的吸收消化和创新。
针对和汉联句这一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杨老师指出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反映出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及贵族阶层对汉文学的接受与学习的具体情况,从中发掘“古代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汉文学”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杨昆鹏教授指出,日本汉诗虽然在形式上与中国诗歌高度一致,但究其内容,可以被视作是以诗意语言构造出的充满异国风情的想象空间,在对中国诗歌的学习和模仿中,日本汉诗滤去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述志性和讽谏性等指实性质,这也造成了古代日本韵文文学缺少写实性的特点。通过与唐代诗人联句作品的比较,杨老师又进一步指出和汉联句的无主题性。
接下来,杨老师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介绍了和汉联句基本的形式特点,包括和汉联句诗作的押韵方式、素材来源及其周边体裁,并介绍了日本贵族集体创作和汉联句的具体过程。他以日本第107代天皇后阳成天皇为例,重点分析了由其组织开展的四次千句规模的和汉联句创作。杨老师深入考察了后阳成天皇在其人生不同阶段参与创作的和汉联句作品,从天皇本人诗句的所用语言、所作数量及所用典故等多个方面做出细致分析,将诗作与天皇的政治抱负与同时期的日本历史相勾连,揭示出和汉联句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蕴涵。
杨老师在讲座中
在讲座末尾,杨老师简要回顾了近三十年来日本学界在和汉联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此后的研究方向仍然在于对该领域文学史的补全及扩充、对作者群之间的交流细节的还原及对有关作品的挖掘和对代表作品的注释及介绍等方面。
杨昆鹏老师的发言结束之后,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倾听讲座的思考,讨论热烈而深入。隋源远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后,两位日语系的博士研究生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围绕和汉题咏与和汉联句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同杨老师展开探讨,讨论同时涉及了同期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相互间的影响研究等。综上所述,杨昆鹏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和汉联句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并以一位具体的和汉联句创作者及其作品为例展示了和汉联句诗歌的魅力,从而阐明了这一文学现象对于和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最后,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