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生平回眸  茅盾之交

张闻天和沈泽民

发布时间:2013-02-18  发布人:管理员

  

张闻天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的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发生伟大转折时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先驱。张闻天的崇高品格,道德风范,是革命家和知识分子的结合,是现代理想人格的典范。张闻天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世世代代都在农村生活,父亲、母亲也是诚实的农民,张闻天为什么能突破“龙生龙,凤生凤”的千年古训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一代杰出的人才呢?研究张闻天成长历史,我们发现,青年时期的张闻天,能够和沈泽民相识相知,是他生命不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相知河海情同手足

20051027日,张闻天、沈泽民的母校南京河海大学,为庆祝学校90华诞特地举行了《张闻天思想学术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我发言说:“88年前,张闻天才17岁。他从上海浦东农村,来到了南京——您河海大学,来到了当时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未踏进贵校门槛之前,他是一个操着浓重的浦东口音的农家子弟。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当他离开贵校的时候,张闻天已经成长为一个时代的新青年,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新文化人了!张闻天在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接受了很新的思想,接识了进步的朋友。刚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文集传记组的张培森先生,对张闻天有了一个新的基本评价。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他的这个新评价,最重要的是说了二条。一是说张闻天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二是说张闻天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重要转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而以上二条,分析起来,都和您河海大学,有着渊源的联系。张闻天在您河海大学,发表了他生平第一篇文章,发表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文章。昨天,我看了您校园里的“校史陈列”。它介绍说张闻天是您南京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闻天能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您河海大学就是张闻天生平进行理论创造的一个起点。张闻天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总书记,也和您河海大学,息息相关。因为要做好这个革命家、总书记,一个先决条件是要参加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热情的入党介绍人,而张闻天的入党介绍人之一,正是在您河海大学读书时认识的著名文学家茅盾的弟弟沈泽民。您河海大学,不仅给了张闻天科学的知识,给了张闻天革命的思想,而且,还给了张闻天一位正直、进步、朝气蓬勃的朋友。这对张闻天能成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总书记,是有直接和重要的意义。总之,张闻天的成长,直接和贵校的“河风海韵”相联系。因此,正如刚才张闻天的孙女张冬燕所说的那样,张闻天的光荣,就是河海的光荣;河海的光荣,就是张闻天的光荣。同样的道理,张闻天和河海大学的光荣,也是我们上海浦东人民的光荣。正因为这样,在纪念河海大学90诞辰的时候,举行《张闻天思想研讨会》是很有价值,也是很有意义的……。”确实,南京的河海大学,是张闻天、沈泽民的母校,是张闻天和沈泽民相互认识,彼此结缘的地方,也是他们二人不朽人生的一个光辉起点。研究《张闻天和沈泽民》,也必然要考察张闻天、沈泽民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沈泽民,1900623日出生。张闻天1900830日出生。1917年,他们同时考进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张闻天和沈泽民,是河海大学同级不同班的同学。19201月《少年世界》第一卷第四期,沈泽民有《河海学校调查》一文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有学生部、教员部、职员部、校役部四个部门。学生主要有预科、正科二种。特科是速成科,二年毕业,功课只是择要教授。补习班为不到预科程度的学生专门设立。特科和补习班不是常有的。学校教员自成团体,每周有教务会议一次,认真商量教学问题。河海的教员,大都是美国留学归国的。职员每周有校务会议一次。学校的课程设置,前一半几乎都是土木工程的内容,后一半才是河海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对此,学校领导有专门解释,说中国人一般缺少常识,工程学校毕业的人才,习惯上什么工程都要叫他做,因此,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专业设置广泛一些,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再说,这样做,也可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至于教材,沈泽民说:“学校课本,美国来的居多。”学生从预课开始,直到毕业,全是用英文教材。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河海水利工程的专业教材。学校在创业时期,不得不全用“洋”教材。

1917年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了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增进公共道德,促进本校发展”为宗旨的校友会。规定在校的学生,全部为普通会员;已毕业的学生,全部为特别会员;全体教职员工,全部为名誉会员。校友会设会长、副会长、书记、会计各一人。下设会务部、评议部、编辑部、交际部、演说部、体育部、音乐部、美术部等。沈泽民是校友会音乐部的部长,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聪明热情,办事干练。张闻天一生爱好音乐,直到1951年,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张闻天和夫人刘英,还同他们一起,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观看演出。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也对笔者说:“老头子对音乐,有特别的爱好。音乐修养,也是不错的。”据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当年沈泽民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织的多次音乐活动,张闻天也必然是乐于参加的。再说,当时沈泽民的哥哥沈雁冰,已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又是著名的《小说月报》的主编。张闻天和沈泽民,不仅在学校能倾心交谈,互相启发,而且,假期回家,结伴同行。他们同路到上海,沈雁冰总是到火车站去接送,这样一来,张闻天同沈泽民,也愈加亲热,同沈雁冰也渐渐熟悉起来了。每年的元旦、国庆、迎新生和毕业庆典等活动,河海大学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沈泽民这个音乐部长,才华横溢,长袖善舞,给张闻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海大学也重视体育活动。张闻天是一个农家子弟,身高腿长,能跑,能跳,能吃苦,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运动会上,得过100米冠军,400米亚军。张闻天还是“河海足球队”的主力。在《河海校刊》上有“河海”同“南高师”进行足球比赛的记载。张闻天当时被安排踢右中卫,上场踢了半场。张闻天的堂兄张武高,在“南高师”体育科学习。因此,在体育方面,张闻天兄弟,从理论到实践,都比相对从小体质比较虚弱的沈泽民,略胜一筹。不过,由于沈雁冰的因素,也由于沈泽民性格外向张闻天性格内向的因素,更由于沈雁冰、沈泽民很早在上海参加党的早期组织的因素,在思想、精神上,从河海大学学生时代起,张闻天更多的是受到了沈泽民兄弟的良好影响。

(二)志同道合“弃工从文”

1900623日,沈泽民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的父亲沈永锡,有文化、有思想,有抱负,可惜,身体不爽,终年只有43岁。他的母亲陈爱珠,有责任心,好学上进,贤慧能干。她为丈夫沈永锡写的挽联是:“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暝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沈泽民的父亲死于1906年的夏天。那时,沈泽民只有5 岁,沈雁冰只有10岁,但是,他们的母亲,很了不得,非常坚强,勇敢地负起了“管教双雏”的责任。沈雁冰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奋斗的一生,对弟弟沈泽民,也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父亲临终遗言:“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已任”。母亲又刻刻关照沈雁冰:“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要给弟弟泽民,做个榜样”。沈雁冰用他的实际行动已经证明了,他不愧为沈泽民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哥哥。沈泽民从小非常聪明,身体一直比较弱。他3岁的时候,忽然病了。父亲开了药方,吃了没用。外公的门生,都是医生,一起会诊,束手无策。沈泽民的病,来势凶猛,几天下来,不进饮食,日夜昏睡,气息奄奄。情急之中,请来乌镇名医陈渭清,居然药到病除,起死回生。沈泽民像哥哥一样,读书认真,品学兼优。当他在江苏省第三中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沈泽民的母亲专门写信给当时已进商务印书馆的沈雁冰,让他特意回到乌镇,好好商量一下,是否让弟弟报考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沈泽民的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在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是最好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168月,沈泽民收到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入学通知书。他的母亲显得特别高兴。她一方面动员沈雁冰,和她一起,送弟弟沈泽民去南京;另一方面,还买了《西洋通史》、《西史纪要》、《东洋史要》和《清史讲义》等书,送给沈泽民,希望她的儿子,将来不仅能做一名出色的工程师,而且,还能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他们母子三人到了南京。母亲兴致勃勃,特意请来旅馆茶房问:“南京的那一家菜馆最好?我要请客,奖赏二个儿子。他们都没有辜负他们父亲的期望。”

张闻天1900830日出生在原江苏省南汇县祝桥乡朱家店。在他家的百米之内,有南汇县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钦公塘。钦公塘有保家安民的重要作用。钦公当年大兴水利、造福于民的历史功绩,浦东的老百姓,深受感触,铭记在心。张闻天在这样一种特定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当然对河海水利事业,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当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招生的时候,张闻天毅然中断了上海水产中专的学习,报考了这个学校。堂兄张武高,也考到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1799日,张闻天和张武高,一起到南京。

19179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正式开学了。张闻天和沈泽民,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是,沈泽民是校友会的音乐部长,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他聪明好学,成绩出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领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爱读《新青年》、《向导周报》、《觉悟》等进步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苏联十月革命,十分向往;对自由、民主和科学,一见钟情;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深恶痛绝,因此,他们的同学关系,是极亲密的。

《新青年》科学与民主的号角,唤醒了张闻天、沈泽民“自我”的觉醒;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使他们在满天的黑暗中,依稀见到了中国的光明。191954日,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郁积在张闻天、沈泽民心头的满腔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南京河海专门学校以至整个南京地区学生运动中最活跃的二个人物。五四的“六三”风潮平息后,为了防止和阻碍学生运动的东山再起,学校当局受政府旨意,提前放假,将学生分散,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但是,张闻天和沈泽民,都没有离开学校。他们留在这个号称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顶着酷暑,作深入持久的斗争。

1919623日,他们创办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围绕改良社会这个中心,展开了对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旧习惯的猛烈批判,并积极宣传革命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张闻天、沈泽民,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可以无可争辩地已经跻身于五四时期最杰出的革命青年的行列。

19181月至8月,沈泽民一边在河海读书,一边翻译了《两月中之建筑谈》和《理工学生在校记》,刊登在商务印书馆的《学生杂志》上。署名沈雁冰和沈泽民。为什么要署兄弟二个人的名字呢?原来,当时沈泽民是学生,如果一人署名,不付稿费,只发和投稿有关的书报。这是目前发现的沈泽民文学活动的最初成果。这一成果,对沈泽民来说,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对张闻天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泽民在文学事业上的马到成功,事实上有力地影响了青年张闻天的人生道路。张闻天最早发表文章的时间是191971日。也就是说,在沈泽民发表文章后约1年,张闻天才思如涌,后来居上,一发而不可收,写作到1976年,终于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五四时期,商务印书馆派孙毓修和沈雁冰,到南京考察江南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利用这个机会,沈氏兄弟在南京又会面了。这时,哥哥沈雁冰发现,弟弟沈泽民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关心政治,见面就议论政治问题。学校的功课,仍然是冒尖的,但是,沈泽民开始非常喜欢文学。一年来,他已经翻译了不少文学作品。沈雁冰提醒弟弟,父母要我们学习理工科,我已经辜负了父亲生前的期望,改行搞了文学。你要学好水利工程,不要让爱好政治、文学的兴趣,超过了学习河海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父母的希望,已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了。沈泽民当时听了,只好低头,表示同意。

可是,过了不久,在191911月,沈泽民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受朋友的影响,12月,张闻天也参加了这个组织。这个学会是191971日由李大钊等人组织并领导的。1925年后才停止了活动,前后共有120多人参加了这个组织。学会大部分人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学会少数人信仰国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这些少数人1927年“四—二”反革命政变后追随了蒋介石。

沈泽民和张闻天,还先后参加了中国文学研究会。沈泽民用笔名叫“明心”,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和《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沈雁冰主编并改革的《小说月报》第一期,沈泽民翻译了俄国安得列夫的剧本《邻人之爱》,和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瞿世英、王统照、郑振择、周作人、沈雁冰的作品,一起亮相。《邻人之爱》约有2万多字,被列为小说月报丛刊第十六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沈泽民译的《近代丹麦文学》,约有1万多字,被列为小说月报丛刊第三十一种,也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在这之前的19225月,沈泽民翻译了英国泰罗的《基尔特的国家》,约有7万多字,也正式出版了。这书可能是沈泽民先生最早的一部译著。以后,沈泽民又翻译了英国小泉八云的《文学论》、王尔德的《印象》、HOMAN  ROLLANA的《弥勒》等。此外,沈泽民还在《民国日报》·《觉悟》等书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例如:“读了‘先驱’半月刊‘社会主义青年团全国大会号’所发生的感想”、“看了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以后”、“自己去办学校”、“春晖学校底印象”等。当然,沈泽民更多的文学活动成果,被张立国、钟桂松先生收录在《沈泽民文集》中,内容包括小说、诗、文艺论著和翻译的小说、散文、论文,总计有347万字。

沈泽民的文学活动,有力地鼓舞和激励了张闻天。这个时期的张闻天,和沈泽民一样,在《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以及上面提到的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文章。张闻天文集传记组等单位,把张闻天早期的文学活动成果汇集成《张闻天早期文集》,约有46万字。程中原汇集了《张闻天早期译文》上、下集,约有75万字。有人评价张闻天是“长于文而讷于言”。从沈泽民、张闻天早期文学活动成果的对比来看,这一分析,言之有理。当然,张闻天研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关于张闻天的文学成就,收集的材料,相对齐全一些。沈泽民研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他的不少文学成果,目前还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书报杂志中,也许,适当的时候,可以再版《沈泽民文集》,或出版《沈泽民译文集》、《沈泽民纪念文集》等。总之,相对张闻天早期的约100万字的文学成果,沈泽民的作品,我推测,肯定还有东西,能挖掘、发现并整理出来的。

(三)东奔西走比翼齐飞

伟大的五四运动,是张闻天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沈泽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196月至9月,《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南京地区的五四运动。张闻天、沈泽民都是这个刊物的编辑科科员和重要撰稿人。其中,张闻天的文章最多。从现在仅存的总共51号日刊来看,有15号日刊载有张闻天的文章。包括政论3篇,随感录、杂评等近30篇。这些文章寓意深刻,笔锋犀利,显示了张闻天对许多重大政治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正因为这样,张闻天、沈泽民的文章,极有战斗性和影响力,也正因为这样,在当时的河海,张闻天和沈泽民,一时成了“另类人物”,“害群之马”。因此,有人说,张闻天和沈泽民,是因为参与政治,被学校当局开除了。当然,这开除一说,至今没有找到证据。不过,张闻天和沈泽民,一致放弃了快要到手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毕业文凭,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1919年下半年,张闻天、沈泽民毅然离开了南京的学校。张闻天还摆脱了家庭和旧式婚姻的羁绊,跟沈泽民一起,住到上海华山路原是蔡锷将军住过的“松圃”内。他们试验着过工读互助的新生活。这年旧历年底,张闻天也没有回家,和沈泽民兄弟,一起到浙江乌镇沈家,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张闻天回忆说,他们三人“作了10天的‘壮游’”。从这个时期开始,张闻天立志“开始不靠家庭资助,而独立自主的靠翻译、创作,维持自己的生活了”。

张闻天和沈泽民在“松圃”的工读生活,持续不到半年,又感到很不满足。这时,国内青年学生中,正又一次掀起了出国热潮。张闻天和沈泽民相商,决定一起去日本留学。张闻天的留学费用,主要靠积累的稿费。沈泽民的母亲则将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的1000元钱,给他作了留日的费用。

19207月中旬,张、沈二人,东渡日本,来到东京,寓居于小石川区大冢洼町二十四番地松叶馆,进了一所私立的专教中国人学日语的学校。张闻天和沈泽民,经常到图书馆,自学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经常给《小说月报》写稿,以此补贴在东京的生活费用。他们还到东京凡普书店西书部买英文书籍,把它翻译成中文,向《小说月报》等投稿。

19211月,张闻天和沈泽民,又一起回到上海。开始,沈泽民到安徽芜湖任教。大约在那个时期,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家,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这个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发生了一场风波。为了安全,有些党的支部会议,移到沈雁冰家里举行。19214月,沈泽民入党的支部会议,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开的。当时,沈雁冰利用《小说月报》做俺护,担任中共中央的联络员。

张闻天回到上海后,先去了杭州,和郑太朴一起,住在里西湖边上的智果禅寺(后来住到新市场),认真读书和写作。19218月,张闻天经左舜生介绍,到上海中华书局任“新文化丛书”编辑。当时,左舜生是这套丛书的总编辑。他思想比较进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也在中华书局工作,对张闻天多有指点、鼓励。不久,沈泽民和田汉,也先后来到中华书局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汪优游,思想比较进步,他请沈雁冰一同发起《民众戏剧社》,出版《戏剧》杂志。沈泽民就在《戏剧》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根据罗曼罗兰的名著翻译而成的《民众戏剧的意义和目的》一文,成为《民众戏剧社》的活动纲领。沈泽民还写文章阐明了五四以后,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平民女校是党内的第一个学校。沈泽民也学习陈独秀、陈望道、沈雁冰等人,义务去学校演讲,培养妇女干部。有人还著文说,张闻天也到平民女校上过课。

1924年初,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建立起来了。共产党员沈泽民是宣传部的指导干事。毛泽东是组织部的秘书。同年,沈泽民、邓中夏、恽代英等人,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张闻天支持沈泽民的主张,指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革命文学”的使命,是要“打动我们的感情,鼓起我们的热血。”张闻天说“只有用革命的思想,去廓清现代纷乱的妖言,去拨动麻痹的中国人的神经,把革命的热情去激发全中国死气沉沉的民众,新中国的建设,才有希望。”

(四)留学苏联同心同德

1925年底,沈泽民是随同刘少奇等,去苏联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职工表大会。张琴秋担任这个代表团的英文翻译。张琴秋是沈泽民嫂嫂沈德址的小学同学。1925年秋,她先被派往苏联学习。她在上海读书时,通过沈德址和瞿秋白爱人杨之华,沈泽民和张琴秋相识、相爱了。1925年,他们结了婚。婚礼很简单,没花母亲一分钱。这一点,完全让沈泽民慈爱、精明的母亲在几年前说中了。国际职工代表大会后,沈泽民留在莫斯科,先在中山大学学习,后又考上了红色教授学院。他学习哲学,二年左右。和张闻天一样,他已经懂得了英文、日文,现在,又掌握了俄文。在莫斯科,大家学的全是政治,但是,沈泽民还是不能忘情文学,曾经写信给沈雁冰,对《幻灭》提出修改意见。沈泽民学习十分用功,埋头苦读,每晚学习,必至深夜,加上当时的莫斯科,天气很冷,供应又差,因此,他得了肺病,这也是他后来在鄂豫皖根据地艰苦环境中终于不能战胜病魔英年早逝的一个远因。

张闻天是19251028日去苏联留学的。他们一批留苏的青年共有60多人。俞秀松、董亦湘等就是他们的负责人。在他们这一批人中,有很多极有才干的青年。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以至整个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例如:乌兰夫、王稼祥、吴亮平、伍修权、孙冶方、王明、蒋经国等。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张闻天、沈泽民、吴亮平等被编在一个班。他们大都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能够听懂苏俄教员用英文上课。张闻天是他们中唯一曾经留学过美国的人。他一面在英文班学习,一面担任学校的英文翻译,同时,又集中力量学习俄文。张闻天的口语翻译,流利畅达,文采斐然。在同学中,张闻天、沈泽民以才华出众、平易近人而深受大家的欢迎。1927513日,斯大林到中山大学就“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答复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十个问题。从上午9时到下午2时,斯大林的报告,分别由张闻天、沈泽民、王稼祥、沈联春,轮流翻译。

192767月,在中山大学还发生了教务派和支部局派之间的斗争。张闻天、沈泽民和王稼祥等,虽然不是支部局成员,但是,在那次著名的77夜的大辩论中,发表了支持支部局的观点,批评教务派的人,十分“专权”。教务派的一些人,恼羞成怒,提议开除张闻天、沈泽民的党籍,但是,付作表决,未能通过。就在这个斗争的关键时刻,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在翻译王明的陪同下,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返回莫斯科。他们采用控制第三势力,联合支部局派,打击教务派的做法,夺取了中山大学的领导权。

在中山大学反对托洛茨基的斗争中,张闻天和沈泽民的观点,也相当一致,在“中大”反托派的斗争中,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张闻天、沈泽民,又遭到一些同情托派观点和一些属于教务派人的忌恨。在一次全校党员大会上,这些人又突然提出,要支部局处罚张闻天、沈泽民。他们把张、沈二人,痛骂一顿,造谣张、沈是“旅莫支部的残余”,参加了1927年的派别斗争。他们还诬蔑张、沈二人,是怕死鬼,不敢回国参加实际革命斗争。会前,他们在新生中,还做了广泛的动员。在这批人的集中攻击面前,支部局的书记,作了无原则让步,给了张闻天一个“劝告处分”。在苏联反“托派”斗争中,米夫、王明为了打击俞秀松、董亦湘等人,诬陷他们组织“江浙同学会”,张闻天、沈泽民尽管被王明等人器重,但决不参于对于同志的无故打击。张闻天、沈泽民,还根据事实,对一些重要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以保护被打击的同志。

19289月,张闻天、王稼祥、沈泽民、郭绍棠,同时被共产国际东方部和联共中央,选送到苏联最高学府红色教授学院学习。他们4人在留苏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同学们戏称为“四大教授”。1929年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米夫、王明,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瞿秋白,在政治问题和中大学校工作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在1929年暑假前总结工作经验的大会上,导致了1010夜的大辩论。张闻天、沈泽民虽然没有参加这个大辩论,和王明等人,也没有私交,更没有形成有纲领的组织,但是,王明、博古、张闻天、沈泽民、王稼祥、杨尚昆等29人,被一些具有宗派主义思想的人,讽刺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后来,斗争进一步升级,导致“中大”清党。结果,七八十个同学,被开除党籍;大多数团员,也被开除;其余的,分别受警告、劝告处分。米夫、王明反对中共中央的第一次“决战”,取得了胜利,这为米夫、王明夺取中共中央领导权奠定了基础。瞿秋白下台后,李立三担任中共中央实际领导。由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这时,国内急需党的干部,博古、沈泽民、王稼祥、吴亮平、陈昌浩、张闻天、杨尚昆等,都先后回国了。

(五)从白区到红色根据地

1930年秋,共产国际为纠正立三路线错误,派沈泽民带着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示精神,首先回国。他回国的路线,是绕道法国,再乘邮船,返回上海。单身走这条路,共产国际认为是最安全的。他当时的化名叫李明扬。

沈泽民回国后,没有碰到接他的党内交通员。他就住进了新世界旅馆。不到一个小时,有人来找他,声称他是沈泽民的老师,但是,二人相见,知是误会,一笑而罢。沈泽民估计,还要来人,就立即搬到一个广东人家里,做起了三房客,自称是来上海找工作的。沈泽民为什么要住到一个广东人家里去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少说话,还可以预防不小心说梦话而暴露了真相。沈泽民自称是乡下农民,不便经常看书看报,因此,党中央在上海报上,登的寻人广告,他都没有看见。开始,他想到书店,去碰碰熟人。结果一去,就发现了托派分子王独清。沈泽民只好打扮成工人,到工厂门口去寻找工作,以便在工人中,寻找共产党。后来,沈泽民很意外遇到了瞿秋白的爱人杨之华。不久,沈泽民被暂时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负责工作。张琴秋做妇女运动工作。

1931年元旦刚过,张闻天也接到通知:立即回国,参加国内斗争。217日,张闻天、杨尚昆就到了上海。此时,中共中央决定派沈泽民去鄂豫皖担任中央分局书记。因此,张闻天正好接替沈泽民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19314月底,沈泽民西装革履,张琴秋旗袍烫发,向母亲和兄嫂等告别,奔赴鄂豫皖。当时的苏区,战斗频繁,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是,他们情绪高昂,十分乐观,尤其对能到“自己的”地区去工作,流露出由衷的欣喜。19315月底,沈泽民夫妇到达了目的地。沈泽民任中共鄂豫皖边区中央分局委员,后来,又任鄂豫皖苏区省委书记。张琴秋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工作。

1932年夏,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离开了苏区,越过平汉路到了鄂西、川南。沈泽民率领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留在苏区坚持工作。当时,沈泽民肺病复发,同志们劝他随主力到外线去,他不同意。他说,我是省委书记,不能离开苏区。张琴秋随了大部队到了路西。

1933 年上半年,沈泽民和吴焕先、王平章、徐海东等同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重建了第25军,人数达10000人左右,并使苏区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19336月,蒋介石又集中了几十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苏区被割裂和侵占,红军遭到极大削弱。红军主力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作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在这危急的时刻,沈泽民又染上了严重的疟疾,在频繁战斗中,每日吃点饭都不易,更何况要治病。那时,苏区和红四方面军,还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为了和中央取得联系,沈泽民带病写了一个长篇报告,向中央汇报一年来的斗争和工作,并派成仿吾到上海,寻找党中央。193311月初,沈泽民已经吐血好几次了,但是,仍然坚持亲笔向党中央写报告。他提出了今后红军作战的方针,不能死守苏区一隅,要把红军分散成小分队,便衣队,跳到敌人的外线去战斗。我们要采取游击战争的方式,牵制敌人,消灭敌人,从而恢复和巩固苏区,壮大人民力量。沈泽民临终遗言:“要以万死的决心,实现党的斗争方式的转变,去争取革命的胜利。”193311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与世长辞。

沈泽民的报告,用药水抄写在一件衬衫上,由成仿吾穿着,带到了上海。193312月中旬,在上海内山书店,成仿吾见到了郑伯奇,在日本朋友内山先生和郑伯奇的帮助下,又见到了鲁迅。于是,成仿吾就在上海见到了原中共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和沈泽民的哥哥沈雁冰。

鲁迅听了沈泽民的噩耗,十分沉重。他痛惜地低声说:“他(沈泽民)太年青了。”瞿秋白也十分怅然地回忆说:“泽民前年到鄂豫皖去的时候,我曾与他相约,到革命成功的时候,我们还要来上海相会的。谁知那次分手,竟成永诀。”瞿秋白曾经把一只苏联生产的怀表送给沈泽民:“这块表是苏联的同志送我的。你到苏区,天天要打仗,这表对你更有用。拿去留作纪念吧。”后来,这块怀表,沈泽民送给了徐海东。徐海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又送给了彭德怀。全国解放后,彭德怀又把怀表,送给了瞿秋白的遗霜杨之华。为了让人民更好地怀念沈泽民,杨之华最后又把这块满怀革命情谊的怀表,捐赠给了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

1934111日,成仿吾来到了中央苏区。几乎与此同时,瞿秋白也奉命只身来到中央苏区。他们二人一到,张闻天就确切地了解了沈泽民的情况。至于成仿吾如何向张闻天汇报沈泽民过逝的材料,目前没有发现,不过,在成仿吾为《张闻天早期译剧集》写的序中,他有这样一段回忆:“我于1934111日赶到瑞金,这时,六届五中全会刚开了二天,我列席了会议。在会议的第4天,我作了5分钟的发言,简要汇报了张国焘,带了红军主力与全部电台西撤,把根据地撇下的情况。要求中央派军事干部,前往鄂豫皖。不想,话刚说完,就有人站起来,指斥我是右倾机会主义,空气很坏。这时,洛甫在主席台上摆摆手说:“鄂豫皖的问题,回头单独谈”。要不是张闻天同志‘包庇’,我这一次,难免要挨斗争的。事后,张闻天单独组织了会议,听了我的详细汇报,不久,中央就派程子华同志,去鄂豫皖指挥作战。”从以上这个回忆来看,张闻天和成仿吾,关系不一般。这显示了张闻天和沈泽民,关系不一般。成仿吾对张国焘的看法,多少也反映了沈泽民对张国焘的认识。由于革命经历的不同,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张闻天和张国焘,事先没有共过事,张闻天对张国焘,表面看起来,不会有很深的认识。二军相遇后,张国焘马上开始和中央大争“军权”。张闻天作为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能坚定的支持毛泽东,这对党的事业成败,极为重要。张闻天之所以能对张国焘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同沈泽民、张国焘的共事,以及沈泽民血的教训,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沈泽民的生命之火,对长征途中的总书记张闻天,正确选择红军最高统帅,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及时做出了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为配合这个战略转移,中央委托张闻天,写了一个红军战略转移的著名社论《一切为了苏维埃》。总结历史,我们不能不说,这个社论的内容,也包涵着沈泽民临终遗言的基本精神。“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沈泽民用他的赤诚,在他生命的尽头,给党写了最后的报告。成仿吾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报告,带到了中央。这个血泪斑斑的报告,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是认真看了。沈泽民的思想转变和血的教训,为张闻天和中央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必然对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瑞金地区党史工作者曹春荣先生,最近来信介绍说:1933831日,《红色中华》报道: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创办苏维埃大学。毛泽东为校长,沙可夫为副校长。19344月,《苏维埃教育法规》收录的《苏维埃大学简章》说:“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类高级干部为任务,定名为沈泽民大学,以纪念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沈泽民同志”。198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央苏区教育史》说:“为纪念沈泽民,苏维埃大学于1934年改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瞿秋白为校长。徐特立为副校长。41日,在瑞金沙洲坝举行开学典礼,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出席并发表演讲。” 193443日《红色中华》发表了张闻天的演讲摘要并评论说:“张主席这篇演说词,极为重要,不仅‘苏大’学生应该深刻的了解,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也应细心研究。”1934716日,人民委员会决定,“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并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六)结论

张闻天和沈泽民,是1917年相识相知的。1933年底,沈泽民过世。他们二人约做了16年的朋友。沈泽民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对张闻天来说,十分重要。沈泽民和张闻天,从一同到《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水利工程,到彼此爱好文艺,发表文章;从二人热心参加五四运动,到先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中国文学研究会;从同住“松圃”编《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到一起留学日本;从到中华书局工作,到留学苏联,一起到中山大学,一起到红色教授学院,一起参与形形色色的各种斗争;回国后,又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又先后到革命根据地从事实际革命斗争等等,张闻天、沈泽民二人,在那16年的时间内,人生发展轨迹,如此惊人的相似。对于他们二人的这段历史,如果做些认真的对比分析,相对来说,在这漫长的近16年的时间中,张闻天和沈泽民,总是携手共进,但是,沈泽民比张闻天,基本上都要早半步、一步。在更多的情况下,沈泽民发挥了引领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沈泽民兄弟入党时间,要比张闻天早了多年。沈雁冰192010月,就在上海参加了党的早期组织。沈泽民紧跟其后,19214月,也在上海参加了党的早期组织。张闻天是19256月,由沈泽民、董亦湘介绍,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此,青年张闻天与其说受到了沈泽民兄弟的良好影响,还不如说,通过沈泽民兄弟,张闻天更早地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1919819日,张闻天写《社会问题》一文,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正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共产党宣言》。这比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号”,要早1个月,比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要早9个月。张闻天当即成为中国早期传播马克主义的先进人物之一。张闻天为何能一跃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锋,一个重要的原因,张闻天和沈泽民是同学,是朋友,是知音,而沈泽民的哥哥沈雁冰,那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和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等有密切的交往和直接的联系。张闻天对政治、文化等,又具有特别的敏感性,他也善于书面表达,因此,青年张闻天在南京,才有如此这般的惊人之举。

当然,沈泽民、沈雁冰对青年张闻天的重要影响,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引导张闻天从事革命文学工作,然后,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使张闻天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激流之中。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21626日,张闻天写了《无低抗主义之我见》一文,发表在73日的《民国日报》·《觉悟》上,张闻天主张:爱是生命,爱是世界,爱是绝对,爱是一切。张闻天说,无抵抗主义是积极的,是革命的,是勇敢者的道德,是有生命力的理论。只有人人实行无抵抗主义,世界才会充满爱。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