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茅盾研究综述
钱振纲 陈芬尧
对于20世纪的茅盾研究,钟桂松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茅盾研究史》一书中已经作了全面考察。本文介绍的主要是2001年之后的茅盾研究情况。但由于学术研究自身的关联性,对此前出现的学术著作,有时也会随带作些介绍。
根据我们可能不完全的统计,自2001年以来,出版的茅盾研究著作有14部之多。而根据杨永庆的《2001年以来茅盾研究论文索引》(该索引即将刊登在中国茅盾研究会编的《茅盾研究》第十辑上)统计,从2001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茅盾研究论文共265篇。另外,近几年中国茅盾研究会编辑了《茅盾研究》第八辑(2003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2003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茅盾研究》第九辑(2005年6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于《茅盾研究》是以书代刊,所以它与论文集一样,其中的论文没有被学术期刊的检索系统所统计。这三本论文集里所收论文共120篇。与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加,共385篇。粗略地计算,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发表的茅盾研究论文有70多篇。
在近几年的茅盾研究中,在茅盾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方面,成就是突出的。而这方面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丁尔纲的成果。1998年10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66万余字的《茅盾评传》。该书共12章,不仅对茅盾一生的生活、革命历程进行了材料详尽的考察,同时也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和品评。2000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33万余字的《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该书共10章,将茅盾的读书生涯置于广阔的历史舞台和时代风云中,总结出茅盾“知行统一”、“博古通今、溯本穷源”、“读写结合”、“读书育人相结合”等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读书原则。两部著作之后,丁尔纲又与李庶长合作,写成《茅盾人格》一书,2004年12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7章,分别从茅盾人格之养成、思想品格、政治品格、学术品格、创作品格、编辑家评论家品格和道德品格七个方面展开剖析和阐述。在茅盾人格研究方面,这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与丁尔纲的《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属同一类型的著作还有1999年9月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王芳著的《茅盾与读书》。该书以时间为顺序,在茅盾曲折的人生道路中勾画出他“学而不厌”的读书生活。书后附“茅盾爱读的书简介”,凡34部,均作了扼要介绍。韦韬和陈小曼曾合著过《父亲茅盾的晚年》。该书1998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二人又合著了《我的父亲茅盾》,2004年2月由辽宁出版社出版。该书更全面地回忆了茅盾的生活。韦韬和陈小曼都是曾经与茅盾朝夕相处的茅盾的家人,因而两部回忆性著作为茅盾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2001年3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郑彭年的《文学巨匠茅盾》。该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茅盾一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同时对茅盾逝世后直到上世纪末人们对他的悼念、纪念、学习、研究及“茅盾文学奖”的颁发等情况作了概述。2003年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震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的女性世界》。该书记述茅盾的爱情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窥视到20世纪上半叶茅盾的人生观、婚恋观与价值观。余连祥的《逃墨馆主——茅盾传》是这方面的新作。该书2006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作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种出版。全书共10章,以20万字左右的篇幅勾勒出茅盾一生的发展脉络。“结语”部分概括了茅盾作为“新派编辑家”、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现代小说“史诗传统”的开山大师、“现代散文大家”、学贯中西的学者和外国文学翻译家诸方面的建树,多侧面高度评价了茅盾对我国新文化建设的卓绝贡献。同时作者还对茅盾脱党过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生平和思想研究方面的论文也有相当的数量。《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茅盾研究》第八辑、第九辑,共发表这方面的文章近20篇。其他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70多篇。这些论文从不同侧面入手,对茅盾的生平和思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论文系统地阐述了茅盾的哲学观、科学观、文艺观,一些论文则对茅盾的脱党问题以及私生活等大家曾一度感到迷惑的问题做出了全新的结论,另外一些论文则涉及茅盾生活的其他许多方面以及与茅盾相关的人士,披露了不少新的资料。
通过上述这些专著和论文,茅盾生平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已经能够得到比较清晰的呈现。
在创作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新的成果。这方面的著作有翟德耀的《走近茅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陈桂良的《茅盾写作艺术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这些著作对茅盾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根底扎实,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论文也不少。《茅盾研究》第八辑、第九辑和《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上发表了47篇。其他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12篇。有的论文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茅盾创作的总特征,如王嘉良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茅盾的现实主义特征。多数论文是针对具体作品而发的。王中忱的《论〈子夜〉的‘新写实叙事’特征》发表在《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上,颇有新意。李玲的《易性冲动与男性立场——〈蚀〉与〈野蔷薇〉中的性别意识》一文,运用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等新的理论来分析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描写,令人耳目一新。版本学历来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现代文学研究使用不多。但近来也有一些论文开始对《子夜》的版本进行认真而有成效地考察,如朱金顺的《〈子夜〉版本探微》、金宏宇的《〈子夜〉;版本变迁与版本本性》等。
对于茅盾的文艺思想、文艺批评及学术活动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了刘焕林的《封闭与开放——茅盾小说艺术论》。这是作者继《茅盾短篇小说欣赏》之后又一部茅盾研究专著,包括上、中、下三篇,分别对茅盾的短篇小说、茅盾对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茅盾为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创新等问题,作了较为具体、深入的阐述。曹万生的《理性·社会·客体——茅盾艺术美学论稿》一书原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8年12月出版。著名茅盾研究专家叶子铭先生曾为之作序,予以高度评价。曹万生最近又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增加了“茅盾与中西文化及当代中国:艺术美现实论”一章。该章主要论述茅盾与中西文化矛盾和茅盾创作对当下中国的意义。修订后的《茅盾艺术美学》于2004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华龄出版社联合出版。
这方面的论文,在近年来的《茅盾研究》上发表了20多篇,其他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这方面的研究有两个动向:一是比较关注茅盾与胡风文艺观的差异,如武新军的《国统区两种现实主义理论形态之比较——对胡风、茅盾文艺观差异的历时考察》、陈晨的《茅盾胡风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异同论》;二是比较关注茅盾的作家论研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关注茅盾学术活动的论文。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茅盾研究,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茅盾研究的一个热点。1988年11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四届茅盾研究年会的主题是“茅盾与中外文学”,1991年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五届茅盾研究年会的主题是:“茅盾与中外文化”。近年来这方面出现的著作也是比较可观的。袁振声的《茅盾与巴金艺术比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81万字,分13章,就茅盾、巴金两位文学大家的文学思想、主体意识、审美特质、形象塑造、艺术天地、结构艺术、文学借鉴、环境营构、文化品格等方面,作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究。通过这一比较,不仅展示了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而且作者还意在从中“领悟与把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为该著作序的邱文治称,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这方面取得成就的另一位学者是李继凯。他的《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2003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30万余字的篇幅,从横交错,点面结合,对两位大师进行了全人视境的比较,资料翔实,论断中肯。将茅盾放到整个现代文学中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周景雷在博士伦文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全书27万余字,“绪论”而外共6章,从六个角度对茅盾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另一种梳理和解读”,考察了茅盾的独特性。“茅盾与中国现代小说”一章,通过茅盾在小说中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来说明茅盾对中国的认识。“茅盾与现实主义”一章,考察了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胡风和周扬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了对比研究。“茅盾与‘左翼’文学”一章,重点考察的是最能表现茅盾具有矛盾性的“左翼”文学观以及对左联的“皈依和超越”。“茅盾与现代文学评论”一章,详细梳理了茅盾的文学史观念和“三段论式”的作家论模式。在“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一章中,作者选择了鲁迅、瞿秋白、郑振铎三人与茅盾进行比较,考察茅盾与现代文学的深刻关系。最后一章“茅盾与中外文化渊源”,讨论了茅盾创作底蕴与中外文化渊源的关系。从6章的整体来看,作者既考虑到茅盾之成为茅盾的文化和心理背景,更考虑到茅盾在其所处时代中的位置,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纵横差别的对比中考察了茅盾的独特性。陈晓兰的《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2006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和20世纪前40年的上海能够最集中地体现各自国家这个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和特点,所以该书对左拉和茅盾与他们所处的巴黎与上海两个城市的关系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分别进行了微观的、整体的研究,勾勒出他们所建造的“文学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活动于其中的市民的精神状态。由于左拉和茅盾所表现的城市是两个内涵极不相同的实体,作家所关注的焦点有异,因而本书分别对左拉作品中的巴黎和茅盾作品中的上海“从作家主体到文学再现进行微观的比较分析”,然后再作“宏观、综合的比较分析和理论提升”。该书分四大部分。“导论”主要梳理中西城市文学、左拉与茅盾研究的历史状况与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历史文本中的中西方城市”,主要通过历史文本的解读,勾勒中西城市的历史发展以及走向融合的大致轮廓,比较、分析中西方城市史学家对城市起源的不同界定等问题,考察上海与巴黎的关联性及其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文学中的城市表现提供一个历史和现实背景。第二、第三部分为“左拉小说中的巴黎”和“茅盾小说中的上海”。这两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研究左拉与巴黎、茅盾与上海的关系及他们对这两个城市的想象,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结论”部分在中、法两国以及上海、巴黎两个城市不同的现代化语境中,比较分析茅盾与左拉在人格气质、城市表现、对现代化的理解和期待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本书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方法,是较有新意的。陈天助所著的《茅盾与新文学精神》,由新加坡文艺协会于2006年4月出版。该书篇幅不大,却颇有特点。全书分三大部分:“茅盾的新文学精神窥探”、“新文学精神共同体的多维视野”、“亚西安华文新文学的精神家园”。第一部分对茅盾进化的文学观、茅盾的小说翻译与现代汉语的接轨和运用以及茅盾的文学语言风格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是对茅盾的“专论”,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第二和第三部分虽未直接论述茅盾,但所论作家却多少与茅盾或者茅盾的文学精神有关。在第二部分所论述的作家中,既有茅盾的战友鲁迅、叶圣陶,又有明显受茅盾影响的丁玲、杨骚,还有与茅盾文学精神很不相同的张爱玲。东南亚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于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华文作家,茅盾新文学精神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及深受茅盾启发的新加坡作家骆明、周颖南成了第三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
比较研究的论文也仍然是可观的。胡景敏的《茅盾与俄国现实主义》,陈晓兰的《从左拉的〈金钱〉到茅盾〈子夜〉看文学接受中的变形》,吴力力的《浅谈〈金钱〉对〈子夜〉的“影响”》,黄彩文的《茅盾与萧伯纳》、《茅盾和司克特及其他》。同时也有一些文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如孙中田的《茅盾小说与“红楼”情结》、刘锋杰的《略论〈水浒〉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更多的论文开始将茅盾及其创作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及其创作进行比较。涉及的内容有,茅盾短篇小说与鲁迅短篇小说比较、茅盾与王统照的人生比较、茅盾历史小说与郭沫若历史小说比较、茅盾小说中人物与曹禺话剧中人物比较、茅盾散文与陆蠡散文比较、茅盾小说与许地山小说比较、茅盾与施蛰存的创作比较,等等。这些比较研究使茅盾研究的视野更扩大,更立体化了。
茅盾的编辑活动成为近几年茅盾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充分的是北京印刷学院的李频。1995年6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编辑家茅盾评传》。此后这方面的论文仍陆续发表。《茅盾研究》第八辑,《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茅盾研究》第九辑,都单独开辟了一个栏目,发表这方面的论文,共有10篇之多。其中不乏内容比较充实的论文。如翟德耀的《锐意创新 独树一帜——茅盾早期的现代编辑意识》、高东可的《茅盾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研究》等都属此类。
茅盾的诗词近年来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于茂远的专著《茅盾诗词解析》1999年10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茅盾诗词的思想艺术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论析。另外,《茅盾研究》第八辑上也发表了两篇研究茅盾诗词的论文。它们是丁茂远的《茅盾佚诗集释》和刘麟的《茅盾的政论诗》。
在茅盾研究史方面,这几年也有较大的成就。代表性的著作是钟桂松的《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该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回顾20世纪茅盾研究史著作,也是一部资料充实,有独到见解的茅盾研究史著作。该书对上个世纪70多年的茅盾研究史分七个时期作了全面的、认真的回顾和总结。随后出现的是龚景兴编的《二十世纪茅盾研究目录汇编》。
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以目录形式展示茅盾研究成果和方便研究者进行查阅的茅盾研究方面的工具书。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专题性的研究综述和书评书讯发表在《茅盾研究》第八辑和第九辑上。
还有一些学术著作虽不是茅盾研究的专著,但也显示了茅盾研究的重要成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了钟桂松著的《茅盾散论》。该书是钟桂松茅盾研究的论文集。所收论文大部分写于80年代,小部分写于90年代,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业余研究茅盾的历程。张衍芸的现代文学论集《幽草寸心集》,2005年7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章,共25万字。其中第二章“子夜的星空”是对于茅盾的专论。这一章从“茅盾与中国现代女作家”、“茅盾论文学民族化”、“茅盾与民间文艺”、“茅盾30年代农村题材的创作”、“茅盾论文学民族化”、“茅盾与民间文艺”、“茅盾30年代农村题材的创作”、“茅盾30年代短篇小说的思想成就”、“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六个方面对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8月出版的陈锐锋的《中国现代论集》共分四辑,其中第二辑的五篇论文都是有关茅盾研究的。这五篇论文的标题分别是《新文学文艺批评的开创者》、《茅盾的象征主义及其实践》、《茅盾与鲁迅》、《试谈<腐蚀>心理描写的几个特色》、《试论茅盾的<野蔷薇>》。作者功底深厚,文中不管精辟见解。庄钟庆近年来与新加坡文艺协会的骆明共同编辑了《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新文学系列”,已经出版了5部。其中前面介绍过的陈天助的《茅盾与新文学精神》是一部茅盾研究的专著。另外如万平近的《新文学比较研究》、郑楚的《新文学主潮论纲》,也都有不少篇幅论述到茅盾,值得关注。2005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锋杰的《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一书的第二章,论述了茅盾这位把“人生镌刻在文学的旗帜上”、“视真实为文学的第一生命”的大批评家的最高追求与批评特色。
近年来还有一些关于茅盾和茅盾研究的著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作了较好的结合,对于宣传茅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著作有:
1、潘艳等著:《解读<子夜>》,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
2、孙中田等著:《<子夜>导读》,中华书局2002年1月。
3、程光炜主编:《解读茅盾经典》,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4、钟桂松著:《与茅盾养春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5、钟桂松著:《茅盾: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6、钟桂松著:《茅盾画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孔令德主编:《茅盾乡土作品选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
总的来看,本世纪以来的五六年时间内,茅盾研究虽然比不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轰轰烈烈,但从数量和内容来看,仍然在平稳扎实地发展,成就仍然是可喜的。
茅盾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时代的演进和学术发展仍然会对茅盾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茅盾研究要进一步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应当继续扩大茅盾研究的视野,挖掘新的资料,寻找新的视角,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茅盾的文学翻译就是一个可以扩展的研究领域,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对茅盾作品进行细致解读也有着广阔的空间。但同时,有一个角度应当特别引起重视,这就是历史的角度。
茅盾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战斗和生活过的时代,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我们过去的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肯定了这一点。然而由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所以研究者对这一点虽然给予了充分肯定,但论证得却还很不够。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股否定茅盾小说成就的思潮。表面上看,这种否定是从艺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这股思潮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第一,它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政治思想的变迁有关。由于现实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变革,导致了人们对于以往“左翼”意识形态的怀疑,又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于作为“左翼”代表性作家茅盾的历史地位的怀疑。第二,与人们对过去“左”的学术倾向的反拔心理有关。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片面推崇“左翼”文学而过分贬低其他文学。这也足以形成一种逆反心理。第三,与茅盾小说思想内容深厚复杂、艺术形式上又不够通俗有关。第四,也与茅盾的某些作品确实存在着一定艺术上的不足或者缺点有关。但在这些原因中,后两者显然不是形成否定茅盾思潮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它们作为事实早就为学界所熟知,而在80年代之前却没有形成过否定茅盾的学术倾向。实际上,一些学者们之后所以要否定茅盾小说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开始怀疑茅盾作品思想的正确性,开始怀疑茅盾小说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但要论证茅盾作品的思想不正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论证茅盾作品反映历史不真实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先从艺术上否定了茅盾的作品,而这种否定又迎合了特定时代人们的某种情绪。
我们这里想说的是,不论是肯定茅盾成就的学者,还是否定茅盾成就的学者,以往没有去认真论证过茅盾作品思想的正确性或者不正确性,也没有去认真论证过茅盾作品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或不真实性。这几年已有不少论文提出了茅盾研究的经济视角问题,如刘国清的《从经济视角看茅盾小说当代意义的思考》,邓智柏、刘光宇的《论茅盾作品中的经济意义》等都属此类(两文均收在《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中)。但真正拿中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发展史来与茅盾的作品进行比照研究的论文却还很少见。而我们认为,这正是留给今后茅盾研究者的一个艰巨而意义重大的课题。
另外,本世纪初与茅盾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三件大事也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件大情是完成了《茅盾全集》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40卷本(包括《附集》共41卷)《茅盾全集》于2001年3月出齐。该书于2003年荣获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茅盾全集补遗》上下册。其中收录了169篇《茅盾全集》中未收的茅盾作品。有的过去发表过,但没有收入全集,如《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等。也有一些是新发现的资料。另外,文汇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了《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其中既收有茅公给友朋的信,也收有友朋给茅公的信。该书对茅盾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件大事是茅盾研究会颁发了首届“茅盾研究奖。”2001年3月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市召开了纪念茅盾逝世20击年暨第七届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茅盾研究会颁发了首届“茅盾研究奖”。当时获奖者共有48位,参加评奖的茅盾研究著作近百部。其中叶子铭、孙中田、邵伯周、庄钟庆、丁尔纲5位学者获“突出成就奖”,吴奔星、林焕平等33位学者获“学术成就奖”,查国华、万树玉等10位学者获“资料、年谱、传记等研究成果奖”。这次评奖是对上世纪茅盾研究队伍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上世纪茅盾研究成就的一次总结(具体内容可以参看《茅盾研究》第八辑)。
第三件大事是中国茅盾研究网的开通。2001年3月,“中国茅盾研究网”开通。网站的创建者和网页的制作者都是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李广德教授。这项工作对于宣传茅盾和茅盾研究成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