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碰撞:新技术时代与王元化学术思想的对话

2024年12月05日

  王元化先生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思想界和文艺理论领域的代表人物。11月30日,在王元化先生诞辰104年的初冬季节,“技术时代与王元化学术思想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大中文系王元化学馆、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写作学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联合主办,上海予路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数十位来自哲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老中青学者齐聚一堂,缅怀先辈,重温旧著,探启新知。


走出工具理性与有限理性的“迷雾”


  开幕式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主持。王元化学馆原馆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长胡晓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正在以新的方式、新的力度改变这个世界。广义的“技术”全覆盖包括科技改变社会、技术专家治理、科层化组织架构壮大、功利主义盛行及绝对理性主宰等。如何在一个科技与功利至上的时代,坚持人的自主性与个性的充分伸展,实现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现实课题。王元化先生对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既持肯定态度,也十分警醒“有限理性”局限。当今时代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对现代人文主义传统形成严峻挑战。王元化先生对人的自主性的强调、对人的命运的重视,以及关于理性与有限理性、知识技术与人文主义、精英与大众关系的系列反思,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显现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王元化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方笑一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技术发展对人的影响很大,AI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本建构的能力,生成式预处理大语言模型虽然提升了应用写作的效率,但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伦理问题。王元化先生强调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学者崇尚的工具理性,形成一种矛盾。AI成果还无法做到真正滋养心灵,有悖人文精神,甚至离人文精神更远。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使王先生的学术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与价值,是所有人文学者需要关心的重大命题。上海交大朱兴和副教授有感于两百多年前西方学者所著《人是机器》一书将人视作机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真有成为“人”的趋势。在技术对人的渗透掌控下,人文学科面临巨大挑战。王先生的人文精神犹如智慧源泉,为人们思考技术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路径与人文学者的价值定位提供了深刻启示。


作为美学家与思想家的王元化


  在主题发言环节,祁志祥教授作了题为《思想家的王元化与美学家的王元化》的主旨演讲。王元化作为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基本主张是继承“五四”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超越“五四”的激进主义、意图伦理、功利主义、庸俗进化论,呼唤人性、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王元化作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其基本主张是“美在生命”、“现实主义”。作为一位大学者,王先生坚持独立人格,“不媚平庸的多数”。祁教授还回顾了访谈王先生、王先生给自己的三部书题签的交往历程,为与会者呈现了一个多面的、立体的王元化形象。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扬详细阐述了王元化及其夫人张可教授在戏剧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王先生对国内改编莎剧的独到评价。他的发言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王元化先生在戏剧文化领域的深厚造诣与深远影响力,拓宽了对王先生学术贡献的认知边界。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上海市高校学报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胡范铸教授深入分析了王元化先生“新启蒙”思想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指出王先生的崇高人格及其思想主张对于个体的自我启蒙与人格重塑具有重大意义,为人们在时代的快速变迁中实现自我提升与精神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指出王元化先生堪称当今知识界的楷模典范。在技术主宰的信息时代,相当一部分人看似信息获取便捷,实则陷入信息、情绪茧房,愈发封闭狭隘。而王元化先生的独立人格和启蒙精神为我们如何面对中外文化、历史浪潮和时代语境树立了榜样。同济大学哲学系朱义禄教授也认为,王先生倡导的新启蒙,核心在于独立人格层面的新启蒙。

  此次研讨会的圆满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准、多视角的交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对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也引发人们对于技术时代下传统学术思想传承发展的深度思考,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阅读原文


记者丨王多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