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徐默凡:以平凡视角提炼与观照周遭现实

——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2024年09月19日

  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风格轻快清新,内容上则注重对于普通人生活的视野观照和舞台再现。选手们多数从自身出发,以平凡视角提炼周遭现实里的槽点与笑点。也因如此,节目中剪出的各种段子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讨论。


素人本色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小品讲究惟妙惟肖,通常由专业人士出演,但脱口秀追求本色,演员出名之后仍然致力于打造普通人的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笑点。这无疑能营造一种亲密氛围。这样一来,观众便不只是在看专业表演,而更像是在倾听一个老朋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调侃自己的尴尬遭遇。

  脱口秀演员不同于传统的艺人,不以颜值吸粉,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傍身才艺,甚至有的演员连普通话也不标准。当然了,相声和小品也会引进方言,或者利用方言造梗,但那种方言腔是表演需要,是演员语言艺术功力的组成部分,而脱口秀这里却是不加雕琢的自然口音。这样的自然,配合演员各自的表演节奏,意外成为演员个体独特的表演风格,因而形成丰富的表现样态,带给观众持续的新鲜感。

  “人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节目中选手的覆盖面印证了这一点。00后哲学研究生和60后退休大爷,名校毕业的北大精英和中专毕业生,都可以被聚光灯照射。

  而不管是哪一种身份,调侃当代人的苦乐生活是脱口秀一大主题。而这,具有极强的情绪价值。因为演员的素人身份,听众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同时在全场观众的大笑中获得共鸣,进而从这样的调侃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疏解。

  就拿职场困境来说,所谓“00后整顿职场”,恐怕只是新一代的都市传说。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生活不是微短剧里的“非黑即白”,更不可能上演所谓的爽文桥段。面对职场社交与不良加班文化带来的身心压力,一段五分钟的脱口秀或许就像是动漫里的“泡面番”,让上班族的负面情绪得到即时的释放,从而唤起继续工作的动力。脱口秀不是一针见效的灵丹妙药,却是人生疲惫时的一碗麻辣面。

  与此同时,这种素人趣味正和网络时代随意到偶然的造星机制契合,从第一代网红犀利哥到丁真、李子柒、李佳琦,都是平凡人依靠一个爆点就成为流量明星。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激发共情投射,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登上炫目的舞台。


谑而不虐


  当把脱口秀的麦克风对准现实,那么段子里自然会涉及许多社会热点话题。节目中,选手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充当年轻人“嘴替”,敏锐地发现那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人、事、物,尤其是将那些我们隐约感到但没有成型的感受表达出来。

  比如一系列的职场吐槽,公司裁员是因为“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困难的时候水进去人就挤出来了”;调侃公司提出不合理的工作要求,“这不是PUA!就是单纯的砍价”;讽刺老板“相信一切就是不信《劳动法》”……这些段子绵里藏针,在意想不到之处突施冷箭,用轻松的语气表达现实中的不良现象,不是用情绪化输出来激起大众共鸣,而是有一种暗藏机锋的智慧,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观众获得持久的回味。

  脱口秀作为大众娱乐形式不能太深奥,但是在接地气的同时还得有一点文化,要让听众觉得花钱听脱口秀是一种文化积累,是可以发个朋友圈记录分享的艺术体验。因此,脱口秀的“笑点”要有一定的门槛,但是又要考虑一般受众的平均水平,调动他们的储备知识后马上就能让人笑起来。快节奏的纯语言输出,一个有内涵的笑点抛出去能让大多数人接住,这其实难度不小。

  节目中就有一位选手深谙此道,拿捏到位。她就是顶着哲学硕士“头衔”的“大国手”。学哲学、跑摩的、有一个玩乐队的男友,是她给自己找的三个标签。她初登舞台的表演内容,也都围绕这三个标签展开。研究哲学本身是一个小众兴趣,但她所造的哲学梗却是接地气的,比如“跑摩的比哲学容易多了,因为我不用问他从哪里来,我只用问他到哪里去”,这段涉及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几乎人尽皆知。再如“摩托车很重要,车没了我就没了生产工具,只剩我这个生产力,无能为力”,听了这段,高中政治课的DNA立刻就动了起来。

  当然也要适度显示一些哲学素养,比如大国手提到了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方面这是一本专业的哲学书籍,但另一方面这书也并不冷僻,在豆瓣上有4000多人评价,评分高达8.4分,可算是一个“热知识”。她的表演也非常富有“哲学气质”,语气波澜不惊,毫无起伏,你笑她不笑,主打一个“安静地发疯”。这样的演员虽然不一定大红大紫,但肯定也吸引了一批情趣相投的拥趸,成为脱口秀舞台上一种独特而珍贵的存在。


因时而生


  现代曲艺中,同样是语言类表演形式,从相声、小品发展到今天的脱口秀,其后必然是时代风潮促生的结果。

  自媒体时代,视频也好、文章也好,如果不能在开头十几秒吸引受众,那么马上就会被划走或者关闭。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持续的高潮出现,就不会让人坚持到底。大众追求刺激,算法不断迎合,造就了当下信息传递的短平快特色。

  脱口秀非常符合网络传播的这种调性。一个演出段落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爆笑的段子连续不断,密集的金句持续输出,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厌倦的时候它已经结束了。在内容设计上,脱口秀形散神不散,在一个话题统摄下,展开看似随性的发挥,最后却会收束回来,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

  在语言表达上,很多演出都大量使用流行语,一个个网络热梗更是用得炉火纯青,直击都市年轻人的情绪软肋。由此也导致内部联系比较松散,几乎不需要铺垫,只要几个句子就能让人会心一笑。这是很适合剪辑的,任意截出十几秒或者一两分钟都能单独成片,非常符合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很容易成为平台推广的爆款。

  脱口秀译自talk show,天生带有一种舶来味道。眼下,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经历从海外“文化舶来品”本土化、定型化的过渡阶段,中国脱口秀或许正如节目中英国选手Harry所说:“脱口秀还是中国人讲得好”。好的标准千千万万,但底色大抵相同——在样式上吸收精髓同时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在内容上取得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平衡,进而抒发大众心声。而这个中国脱口秀的“好”,正由线上综艺与线下演出的双向赋能,有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态势。期待脱口秀能够真正成为一种引领时代风貌的文艺形式。


阅读原文


作者丨徐默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