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出版《“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专辑》

2021年03月14日

  莫叹海疆丝路长,莘莘学子著文章。作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感知中国”活动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杜德斌、姜炎鹏和张经四位教授共同主编及林磊和李万会执行主编的《“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专辑》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出版。

华东师大出版《“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专辑》

这本学术专辑收录了参加2019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简称:科学论坛)的国际学生提交的详细摘要,共计40份,分属三个各具特色又相互交叉的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文明交融”专题中,来自刚果(布)、埃及、加纳、印度、伊朗、马里、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从个案的分析角度出发,就中-非之间的国际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对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比较等,对历史上和现今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融提出了清晰与独到的见解。

“河口海岸科学技术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专题中,来自孟加拉国、刚果(金)、菲律宾、伊朗、毛里求斯、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就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未来的影响、环境变化对淡水资源、渔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制约、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等诸多方面,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为河口海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可借鉴经验。

“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的专题中,来自喀麦隆、埃及、加纳、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肯尼亚、老挝、蒙古、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等国家的留学生从“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对外投资的风险和国际关系中的博弈等方面,阐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研究成果;特别地,从全球范围的地缘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合作和融合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

参加本次“科学论坛”在华国际学生的国家分布情况

参加本次“科学论坛”的中外学生与会议组织者于崇明生态研究院前

  在专辑出版的总结分享会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抒教授在致辞中对专辑出版表示祝贺,并希望来华留学生们的学术成果和见解能够通过这本专辑在国内外传播。

  华东师大学报期刊社黄薇主任、胡岩副主任、林磊副教授、李万会执行副主编等围绕三方面谈了对专辑出版的支持:一是坚持以服务学科建设和院系发展为主线,通过话题引领,以专题形式出版特色专辑;二是学报主动破局,结合文理交叉实际,实验性地在自然科学版刊发人文、科技和经贸融合交叉的文章;三是守成与创新相结合,牢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创新性地、服务性地开展国际学生文章的编辑工作,同时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专辑主编们就专辑的意义和未来进行了总结交流。世界历史研究院沐涛教授指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组织在华留学生共话海上丝绸之路论坛与专辑出版,为促进国际社会共识贡献了民间力量,有助于国际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中国的距离,希望文理的交融、地区的融合能够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上结出更多的硕果。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经教授指出,“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认同是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世界上做事所不可逾越的,大学教育在侧重知识传播的同时不应忽略这一方面,国际学生将文化、知识、宗教、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传递给我们师生,无疑会使我们从中受益”。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姜炎鹏教授表示,希望这一“感知中国”的科学论坛与学术专辑的出版能够继续做下去,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参与,老师们也必将认真付出,让国际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讲好中国故事。

  论坛和专辑策划团队围绕留学生工作和未来论坛策划进行发言。华东师大国际教育中心黄美旭主任、王钢副主任指出,此本学术专辑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感知中国”系列活动自2015年在各地高校组织开展以来的第一本刊发在学术期刊的成果集萃,表明华东师范大学承办此项活动、开展留学生工作是非常认真的;专辑的出版展现了来华留学生的学术贡献,将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论坛活动的组织不仅“跨国别、跨专业”,而且“跨地区、跨高校”,国内22个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在华留学生参加,在后疫情时代,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下,高校更应担负起人文教育、扎实做好工作。崇明生态研究院赵常青副院长建议,未来可组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论坛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共同探讨,并积极争取地方上的支持。IMBeR国际项目办公室左芳副主任、秦恺助理表示,办公室将继续做好服务协调工作,进一步发挥学术专辑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学者也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热点话题的讨论,依托“感知中国”活动更好地搭建海上丝绸之路青年交流合作的平台。

学报期刊社张晶,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山、许一,《人新世海岸(英文)》编辑部谢文静、FEC国际项目办公室杨惠子等多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并结合组织论坛与专辑出版的合作经验就未来在管理、教学、科研中的进一步合作发展进行了交流。

“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专辑出版·总结分享会举行

  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今,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学子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中。“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及专辑仅仅是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文明交流的历史沧海中的一滴水,但却提供了一个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学生之间相互认知和交流的平台,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中外青年学者共同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旗帜擎举得更高并传承下去。



国际学生作者分享摘录:


“河口海岸科学技术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专题|Jamila Ngondo:

My name is Jamila studying at SKLEC, ECNU. First of all, I am happy to be here today for the launch of this special issue. This is one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 for all scholars. My paper aims to examine freshwater supply-related challenges to Tanzanian coastal cities and to propose sustainable adaptive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anzania’s coastal cities are vulnerable to al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eawater intrusion. The seawater intrusion exacerbates the risk posed to freshwater supply by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sea-level rise.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strategies aimed at addressing freshwater supply-related challenges is imperative for coastal cities in Tanzania.

Secondly, as a young scholar, the special issue is very essential. I have learnt a lot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forum. I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o all organizers including the IMBeR office. They really did a great work day and night, especially at the reviewing stage of the manuscript. They were always so active to respond our questions. Above that, we all know that 2020 was a very difficult year due to Covid-19. Having publication like this is one of the golden achievement for my career development. Thank you to all organizers of the forum and special issue.


“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文明交融”专题Gowoon Seong(成高韵):

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成高韵,目前在攻读博士,我的研究方向是文物学,研究对象是出口到韩半岛的中国瓷器。这次发表的论文也是关于中国瓷器包含的文化因素,通过比较中国河南地区出土的瓷器和高丽青瓷的器形,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影响关系,再结合文献研究,证实了当时的青瓷鼎器型包含的宗教及传到当时的高丽的事实。最开始论文写作的时候,原稿的字数超过了1万字,因为文物分析对于文物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以为没有办法按照出版的要求将内容删减到四页纸的篇幅。但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在简洁整理了我的论文框架后,我要表达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了。关于语言方面,通过论坛学术报告的机会,我提高了中文的水平。我的毕业论文也需要用中文写作,这次论文发表的经历让我学习了如何加强每个句子之间的紧密性,写出来的文字较之报告和演讲更为严谨。此前我并不熟悉中国的论文格式,一开始出现了非常多的错误,但是编辑部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校正,最后非常感谢编辑部和IMBeR办公室老师们的帮助。我也体会到发表论文不是只靠学者一个人就能够做出来的,是需要很多单位的努力,再次对华东师范大学各位老师们表示感谢!


“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专题|Sun Wei(孙威):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我叫孙威,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博士生,来自意大利。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洲人跨国迁移活动、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及中非合作。首先感谢“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的所有组织单位、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同时也非常感谢专辑编委会各位老师。我非常有幸参加本次论坛,然后有机会了解并学习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国家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让我有机会收获老师们、学者们对我的研究提出的想法及意见,使我受益匪浅,我也非常有幸认识了非洲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沐涛老师。中非关系始于古代,丝绸之路始于汉代,连接中国和非洲的道路有南北两条,北路从长安经阿拉伯半岛最终到达埃及,南路是从楼兰经印度半岛最后到达印度洋国家。除了陆路,中非之间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东非沿海和西印度洋的各个港口是中非海上交通的重要目的地,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中国古代民间和官方的历史记载中。非洲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和历史延伸,“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截至2021年1月,中国已同45个非洲国家及非盟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吉布提位于非洲东部,亚丁湾西岸,苏伊士运河出入口,东临印度洋,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非洲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对非洲实施新外交战略的桥头堡。在论文集发表的《吉布提与海上丝绸之路》一文中,我主要从地缘政治及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分析了吉布提内部及外部形势,以及中国和吉布提合作的必然性:吉布提的港口可为中资企业在东非地区开展业务提供重要保障;建在吉布提的中国海军保障基地可以让中国更有效的维护地区和平、发挥大国作用;中国在吉布提的投资也推动了吉布提以及非洲之角的经济发展。我目前的研究是非洲之角人口迁移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次论文集的出版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疫情,因此我想再次向为科学论坛成功举办及专辑成功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老师及志愿者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谢谢!


相关阅读:

《“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专辑》中文目录及文章链接

“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举行



图文、来源|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