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论坛:“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作文评价”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1


01.png

02.jpg


2024年12月2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50期)在我校普陀校区办公楼小礼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作文评价”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意如教授和叶丽新教授主持,多位校内外专家莅临指导,共30余名师生参与。


03.jpg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徐默凡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徐默凡教授发表致辞,强调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到,教育领域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鼓励学校和教师利用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新动力。


04.jpg

叶丽新教授分享


叶丽新教授作为数智化语文教育创新研究团队主持人介绍了团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进展。她指出,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共同致力于智能化读写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叶教授特别强调团队当前研究重点是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规模化作文评分质量,她也介绍了团队在理论性评分标准研究、现状需求梳理以及技术应用方面的进展。


05.jpg

徐默凡教授分享


在团队阶段性成果分享环节,徐默凡教授深入分析了“文采”这一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测评建议。他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量化评价作文中的“文采”,并提出了基于文体、语体和个人风格的文采评价原则。徐教授的分析为作文评分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06.jpg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瞿锦雯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瞿锦雯针对《大语言模型作文反馈质量的实证分析》进行了报告,她在文献阅读、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发了针对大语言模型作文反馈质量的评估标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9个大语言模型目前在作文评价中的反馈质量。


07.jpg


柏晓鹏副教授分享


柏晓鹏副教授对基于自动评改的作文标注规范及数据集构建进行了分享,讨论了如何在自动评改系统中建立有效的作文标注规范和数据集。他强调了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标注方法,并且用量化的手段肯定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作文评价的乐观前景。


08.jpg

冷静副教授分享


冷静副教授从评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模型在作文评分中的内部一致性以及与专业教师评分的匹配度,揭示了大模型在作文评分中的潜力和挑战,并提出了通过参数调优和提示词优化来提升模型性能的方法。她的研究为提高大模型在作文评分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方向。


09.jpg

顾云波老师点评


专家评议与相关研究分享环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顾云波老师从人工阅卷的局限出发,深入探讨了AI评分的探索意义。


10.jpg

金莉老师点评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金莉老师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和相关思考。


11.jpg

王意如教授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意如教授提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作文评价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深刻地指出了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在作文评价中尊重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12.jpg

闫寒冰教授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闫寒冰教授补充介绍了AI时代家长学校支持系统的开发经验,并提出了专家知识在AI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


13.jpg

兰曼教授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兰曼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在作文分级智能评改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对比大模型和专家进行作文批改的结果。

本次论坛集中展示了数智化语文教育创新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为推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作文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研究团队由此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