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 岳华 韩彩霞:推动五个新城上台阶上水平

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次数:2006

  新城是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推进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已进入全面发力、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新形势下,要不断深化对新城建设的认识,推动新城建设加快上台阶、上水平,真正成为希望之城、未来之城。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南汇新城重点样本展区,包括“美丽新城·绿意生活”主题展、临港自然行走及新城设计沙龙系列活动等板块,呈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本报记者 孟雨涵 摄


联动现状


  基于上海城市战略布局统筹,五个新城正在积极为战略产业核心区域做支撑和配套,打造集聚和辐射能力更强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建设,一批交通、住房、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高,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新城所在区(管委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近40%。其中,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超70%,市、区共同推动59个重大产业项目、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3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新城。

  五个新城以产城融合为首要原则和核心理念,着力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兴产”。

  新城发力的落脚点是产业发力,强化优势特色功能集聚,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头部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布局落地。

  比如,松江G60科创走廊、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软信产业园、奉贤东方美谷、南汇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园区,制定“一城一名园”建设路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推进中芯国际、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12英寸集成电路研发制造项目、联影医疗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依托2021年、2022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120多个新城重大产业项目陆续签约落地,总投资超过800亿元。

  五个新城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宜居宜业未来之城建设。

  在优化新城整体空间布局、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同时,一大批产教融合项目在五个新城落地。推进大学、大院、大所向新城集聚,推进大学科技园在新城布局发展,可以促进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并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形成居住多中心,给节点性新城带来内生发展动力。


优化策略


  第一,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工作合力。

  以“新城事、区里办”为导向,坚持“能放则放、按需下放、效率优先、服务发展”原则,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适度前瞻性、高标准布局优质教育、卫生、文体旅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为完善城市功能、吸引集聚人才、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可将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一些改革举措优先向五个新城复制推广,进一步深化改革,支持各领域改革举措在新城先行先试,统筹营商环境优化、企业服务、投资促进等工作,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规划、土地、投资、民政、物价等方面给予新城更大的建设和管理自主权。

  建立健全新城规划建设组织架构和推进实施机制,强化各区对新城开发建设的统筹和管理,进一步理顺新城开发公司、新城所涉及街镇、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各方主体的关系和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关注资源要素聚集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功能聚集。

  以构建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为导向,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引进一批功能型机构、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型企业,打造相关产业的区域控制中心,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集聚,确保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推动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管理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城整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布局,超前布局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加快落实5G、加氢站、充电桩等新型设施。

  下一步,还应注重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市域和五个新城所在区,充分考虑新城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挖掘新城资源禀赋优势,按照“一城一策”、各有侧重的原则,构建差异化发展的新城功能格局,满足不同产业和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独特的公共服务品牌。

  要坚持多功能与主导功能、多业并举与一业特强、区为主体与市区联动的基本原则,既要注重五大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差别化政策,也要强调五个新城之间的差别化政策,还要考虑五个新城与周边城市的政策差异,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

  第三,以临港新片区制度型开放为契机,进一步释放辐射带动功能。

  南汇新城所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制度型开放,成为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战略通道与枢纽平台,在促进高端要素跨境流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依托超大国内市场和产业链支撑,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新形势下,五个新城建设可抓住三个主要突破口:

  一是探索全球最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举措。在加快已有举措落地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先行先试。

  二是构建与新一代国际高水平规则接轨的制度规则。根据相关国际条款接受难易度,在五个新城循序渐进推进改革试验,聚焦知识产权、竞争规则、政府采购等核心议题,大胆先行先试。

  三是培育一流人才集聚、产教高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产业需求为牵引,融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联盟模式。


阅读原文


作者丨岳华 韩彩霞(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肖启玉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